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与构造密集带内深部逆冲断层有关的变质晕所作的构造和成分分析证明,逆冲断层作用对变质过程的影响有如下表现:产生同期的逆向变质分带热晕;在发生叠加区域变质作用时控制逆冲断层带内流体的P-T条件。蛇绿岩质和硅铝质外来岩体下方逆向变质分带热晕的构造和成分特征以及理论模拟和试验模拟资料表明,产生该类变质作用的热源只有一个,即力学性质的热,并且与外来岩体的类型无关。当构造密集带受到叠加区域变质作用时,由于流经狭窄推覆“面”的流体压力下降。该推覆面的局部压力可能会下降。  相似文献   

2.
<正> 约100年前,C.Lapworth 描述了苏格兰高地莫伊内冲断层带埃里波尔的一种页理发育的细粒岩石,并取名为糜棱岩。从那以来,地质学家们已经认识到,糜棱岩指示集中变形带,包括大陆规模的集中变形带。近年来,一些方面的进展,包括用来研究细粒岩石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化学显微分析技术,以及  相似文献   

3.
<正> 阿尔纳博尔逆断层出露在本阿尔纳博尔的西侧,是一条大逆断层,其上盘是阿尔纳博尔推覆体中的刘易斯花岗片麻岩,下盘为寒武系下部叠瓦状构造体(图1)。刘易斯花岗片麻岩紧贴逆断层一面发生了强烈的糜棱岩化,而且塑性变形作用产生了一个宽约10m 的、由板岩组成的板状体。这条剪切带的宽度还不太清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在龙门山断裂集中释放.北川位于龙门山断裂的北段,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在主断裂方向北川县城可观测到两条断裂,并且产生了明显的地表破裂,走向均为北东30°~50°,主断裂方向地表破裂约10 km,具有明显挤压逆断层特征,上盘以60°~80°高角度向北东逆冲,断层垂直位移量3~4m,水平位移量0~2 m.主断裂的地表破裂集中位于两个地层的不整合面上,上盘为寒武系细砂岩、砂页岩,下盘为泥盆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另外在北川县城北部发现次级断裂一条,走向北西30°,地表破裂长度约4 km,表现为正断层特征.这些破裂都直接或间接受地下深部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引起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以怒江上游干流左岸一边坡为例,利用Flac3D软件对其在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比得出:在天然工况下,边坡塑性区域分布范围较小且零星,剪应变增量和位移场分布均合理分布,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塑性区域形成贯通面,剪应力增量集中分布在基岩与变形带分界面,并且位移大幅增加,此时边坡处于失稳破坏状态。文章对揭示边坡在地震作用下失稳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纽布朗斯威克(New Brunswick)北部许多层状硫化物矿床都产生在火成碎屑石英长石斑岩和沉积岩岩系中,这些岩石已变质为绿色片岩相。矿物蚀变如果真有的话,它都局限在岩石中矿化作用的附近;产生上盘和下盘的斑状岩石,在所研究的标本上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向家滑坡形成于南秦岭北大巴山构造带紫阳-平利滑脱逆冲推覆带。该滑坡位于局部南东倾向韧性剪切带之中。韧性剪切带以压扭性和张扭性为特征,经历了多期(次)活动,形成了二长岩脉和多期(次)石英脉的生成,韧性剪切带后期转化为脆性断层。因此,洪山镇向家滑坡的发生、发展与韧性剪切带和寒武系多期变形密切相关,高剪切应变带主要表现为岩石发生了强烈塑性变形,形成塑性流动构造;岩脉侵位,致使局部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方位σ1近于垂直,加上绢云母石英片糜岩中片理构造非常发育,绢云母和石英两类岩石力学性质差别很大的矿物均沿片理面集中分布,在雨水侵蚀过程中极易产生滑动而生成滑坡。  相似文献   

8.
福建东山苏峰山地区亲营山岩组含石榴石、黑云母和白云母。亲营山岩组原岩为泥质岩,经历了岩片俯冲、深埋挤压和逆冲3个构造-变质作用阶段,分别形成俯冲岩片(Ⅰ)、深埋挤压岩片(Ⅱ)和逆冲岩片(Ⅲ)。俯冲阶段为中温低压变质作用,深埋挤压阶段为高温中压进变质作用,逆冲阶段为高温低压退变质作用。石榴石、黑云母和白云母为主要变质矿物,均为无环带的均一矿物。选取相邻石榴石和黑云母矿物对作为地质温度计,结合白云母地质压力计,估算俯冲阶段温度为594~622℃,压力为0. 28~0. 52 GPa;深埋挤压阶段温度为629~655℃,压力为0. 6~0. 7 GPa;逆冲阶段温度为476~495℃,压力为0. 09~0. 1 GPa。  相似文献   

9.
位于扬子板块北缘、大别造山带南侧的广济-马口湖断裂带由一系列向NE逆冲的高角度叠瓦状逆冲断层和近NWW向的左行走滑断层组成,以浅层脆性变形为特征。沿断裂带广泛发育方解石脉及断层碎裂岩。断裂带围岩及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测试显示:脉体的δ18OSMOW(13.37‰~16.68‰)较围岩的δ18OSMOW(18.53‰~21.44‰)明显偏小;而脉体的δ13CPDB(-1.54‰~2.76‰)与围岩的δ13CPDB(0.21‰~4.54‰)接近,且位于海相碳酸盐岩范围内,表明断裂带流体主要来源于下渗的大气水与围岩的水-岩相互作用。结合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流体来源及热液方解石脉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广济-马口湖断裂带是一个较浅层次(3~5km)多期活动的逆冲、走滑断裂带;中扬子北缘燕山期的构造格局以双向对冲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高温(>800℃)麻粒岩区中,在变质作用高峰期间会发育特征的水平构造,随后还会发生等压冷却作用。等压冷却的绝对幅度(一般>300℃),指的是大陆岩石圈的热时间常数的数量级的冷却间隔(~100Ma)。这种长期的等压冷却作用意味着,继水平构造发育之后未发生过显著的侵蚀性剥蚀作用,因而排除了地壳的显著加厚是由前进变形作用造成的可能性。相反,前进变形作用很可能记录了先前加厚地壳的张性崩塌期间的总地壳减薄作用,这种地壳加厚作用可能是由于岩石因底部加厚的热边界层的分离而直接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胶南造山带北缘剪切带,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强,其构造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异;在总结成分变异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成分变异与体积变化、渗流流体作用的关系.确定了体积变化是造成构造岩成分变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存在大量的渗流流体作用,造成一些组分的迁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花岗质构造岩在韧性变形过程中成分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12.
江南造山带东端北缘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早期火山-沉积岩系。区内自晋宁主造山期以来历经多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本文着重对鄣公山地区陆内造山阶段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进行讨论,区内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自北向南多层次中高角度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为最显著的构造变形,由瑶里-鄣源-江潭为主逆冲-推覆断层的北部平里-凫峰逆冲-推覆系和以清华-官坑-五城断裂为主逆冲-推覆断层的南部鄣公山-漳前逆冲-推覆系,以及它们内部次级叠瓦状逆冲断层组合而成。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形成于早燕山期。逆冲-推覆体自北向南增生,具前展式扩展方式,推覆体属未脱离"母体怀抱"的短距离运移。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印支-南海板块向北强烈推挤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速铁路隧道建设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以发生坍塌情况下的某特大断面软岩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CD法和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的施工工法及其循环进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并优化其循环进尺参数后,隧道各施工步位移变形合理,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为深化对广西南部地区印支期造山运动深部动力学机制的理解,采用该地区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的岩石化学数据提取其源区熔融温度以及成分特征方面的信息。结果显示:广西南部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于印支期后碰撞构造背景中。它们的Al2O3/TiO2小于100,CaO/Na2O多数大于0 3、少数小于0 3。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的Al2O3/TiO2与其SiO2含量有正相关趋势,而CaO/Na2O与SiO2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些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强过铝质火成岩部分源于泥质岩的部分熔融,部分源于砂岩或正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但不排除后者可能是泥质岩部分熔融产物和玄武质岩浆相混合的结果;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形成源区的温度高(>=875℃)。因此,广西南部三叠纪时期的深部能量来自以底侵玄武岩浆加热作用所体现出来的软流圈地幔的平流热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5.
肖板金矿床控矿构造是在变质岩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蒲洋变质核杂岩构造之北西侧的剥离构造-低角度正断层系,具有产状平缓、延伸稳定、明显穿切变质岩片理等特征,为以压扭性为主的韧脆性变形,上盘向北西运动,构造岩以千枚岩或构造片岩为主。低角度断层是重要的储矿构造,其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分布,其压扭性力学性质决定了交代为主的矿化蚀变类型,而且在成矿过程中也起到地球化学界面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万载县野猫冲铜矿床为中低温热液(成矿流体)沿构造破碎带蚀变-蚀变岩型铜矿床。在地表地质调查、钻孔岩芯考察及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野猫冲铜矿控矿构造进行详细研究,表明北东东向大型叠瓦状推(滑)覆构造控制矿区内各地质单元的延深与展布,北东向韧性剪切变形带控制矿区铜金矿体的展布,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韧性剪切断裂之间的次级层间破碎带和小断裂带内,带内发育较强的动热变质,硅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发育。矿石以黄铜矿为主,贫硫,成矿流体具有多期次的活动、叠加改造的特点。上栗-潭埠-宜丰断裂带自西至东已发现20余处铜多金属矿床(点),显示该带具有巨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黑尔矿区金矿化的容矿岩石为一套强应变岩系(千糜岩),其特征是强烈的压溶反应,包括绿泥石转变为绢云母及原生石英的消失。这些强应变带的边缘发生硅化和黄铁矿化。强应变岩本身也发生矿化,并含黄铁矿和少量辉钼矿。在千糜岩和硅化带内金与硫化物密切伴生。 结构特征表明,这种强应变岩石和硅化带是在围岩凝灰质泥岩的变形过程中通过蚀变形成的。 矿化的容矿岩石被认为是通过最初的纯剪切作用为主的变形作用(伴随有压溶反应释出的元素的迁移)形成的。晚期变形作用涉及简单的剪切作用,同时有来自外部强应变带的流体注入。 在黑尔矿区见到的这种网状交织剪切带由于与主压应力方向交切,可显示出不同的流体流动体系。有些部位是流体流出带,以压溶为主,而在其他地方则以膨胀、简单剪切和流体注入为主。流体以这种方式流过岩层可能是浸滤和沉淀矿石组分的一种方式。 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南部产有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后生金矿床,这种认识对该地区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强调了主断裂带作为金矿化潜在容矿岩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正> 引言阿多拉(Adola)砂金矿产在埃塞俄比亚锡达莫省基布雷门吉斯特(Kibre Meng-hist)地区(图1)。该区多山,山坡陡峭,砂金矿是最近砾石和残留、半残留热带土壤(只是就地搬运)形成的。下伏于基布雷门吉斯特(阿多拉)地区的基底,是由三个主要的岩石序列组成的,它们被主要的不整合面和冲断层所分割。这三个岩石序列是,中部杂岩体的沃德拉群,由长石砂岩、石英岩和云母片岩组成,由变  相似文献   

19.
50多年来,对地球内部100~500km深处的地震的认识还一直是个谜。在此深度,预料岩石可能因塑性流动而不是脆性破裂或断层表面摩擦滑动而变形的。实验室实验以及对地震活动消亡带中的压力和温度所作的详细计算表明,深源地震可能是由于沉降到上地幔的岩石圈的水合部分的脱水作用和高压结构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因此,地震学家可以绘制出从大洋返回到地球深部的水的再循环图。  相似文献   

20.
政和—大埔断裂带经历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不同地段的时空演化特征有所差异,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即:①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D_1),发生于中、下地壳,是顺层剪切(固态流变)的结果,为纯韧性变形,②印支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D_2)——政和—大埔断裂的形成,以平移型剪切为主,形成S——C糜棱岩,为半韧性变形环境;③印支末期—燕山早期逆冲—推覆作用(D_3),为多层次逆冲推覆,东部所谓的“天窗”部分为这一时期逆冲岩片的残留体,随着早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逐渐过渡到伸展拆离环境,同时西部推覆体后缘出现拉张,形成有限的火山岩盆地,为半脆性—脆性变形环境;④燕山期(—喜山期)伸展—拆离作用(D_4),在相对年轻的拆离断层之下出露变质核杂岩(如稻香组和熊山岩体),并形成裂陷盆地堆积(梨山组),东部部分“天窗”属这类成因,形成环境跨度大,为半韧性→半脆性→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