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默塞德分校等研究人员对生物电能和生物燃料的对比研究发现,从土地利用角度看,生物电能要比生物燃料更有效。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如果用同等面积土地上种植的作物来发电或制造乙醇,  相似文献   

2.
生物燃料被认为是环保的干净能源。对于它是否真正那么“绿色”,专家们给算了另一笔账:巴西毁掉亚马孙雨林种甘蔗,毁林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要高于使用乙醇燃料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一些东南亚国家。生物燃料是否真的“可完全再生”,也受到质疑。专家们提出,生产生物燃料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生物燃料的原料生产首先需要大量的耕地。  相似文献   

3.
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阴极微生物作为催化剂,降低微生物燃料电池成本的同时提高运行稳定性,受到广泛关注。文章根据最终电子受体将微生物燃料电池分为好氧生物阴极型和厌氧生物阴极型两类,分别对其产电机理、产电及污水净化效果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的各种因素,提出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运输系统已成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给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石油资源越来越少,国际油价起伏不定也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而生物燃料则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生物燃料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生物燃料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并说明生物燃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生物燃料发展前景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丹 《世界环境》2009,(4):27-28
2009年6月29日,丹麦外交部宣布在12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各国政要将乘坐环保燃料交通工具穿梭于哥本哈根市内,其中一半车辆将使用基于秸杆的第二代生物乙醇驱动。据介绍,这次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丹麦准备了122辆基于生物能源、清洁柴油、混合动力和氢动力的环保车辆,其中60辆基于生物能源。生物燃料合作伙伴计划将负责为会议期间各国外长乘用的大部分车辆提供第二代生物乙醇……  相似文献   

6.
环球     
欧盟欲限粮食转化生物燃料 欧洲联盟委员会日前提议由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转化制成的生物燃料最多占生物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总目标的一半,  相似文献   

7.
全球生物能源发展及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从广泛的定义来看,沼气、农作物秸秆能源、用作能源的树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都属于生物能源的范畴。生物能 源是目前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类型,约占全球能源总需求的15%。而近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生物能源主要是指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由于其发展迅速,并且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后面所讨论的生物能源主要指这两种生物液体能源。  相似文献   

8.
由农业林业残余物和生活生产废弃物等生物质热解得到的生物油,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本文介绍了生物油作为供热发电能源、交通燃料和化工原料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世界观察研究所2008年8月25日报道 全球首份有关液体生物燃料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标准草案8月正式获准通过。批准这一草案的“可持续生物燃料圆桌会议指导委员会”召集了环保者、工业界领导和大学研究者,对全球首份有关液体生物燃料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标准草案进行了研讨。该圆桌会议是一个旨在汇集各方力量确保生物燃料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倡议。  相似文献   

10.
刘松林 《环境》2010,(12):46-49
<正>生物燃料本是许多人寄予厚望的抗暖化救星,但随着需求日益攀升,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等固废产生量日益增多、组分复杂,处置时易产生温室气体,对其有效管理和碳减排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国内外固体替代燃料标准,叙述机械生物处理技术中包含的生物干化、机械分选技术等工序,分析了固体替代燃料燃烧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结合城市生活垃圾常规处理和机械生物处理工艺效果,获得机械生物处理后的固体替代燃料热值达到10 536 kJ/kg,比原生垃圾热值提升了3倍,且不需要添加辅助燃料进行燃烧。固体替代燃料在水泥、电力等行业应用能提高资源有效再利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节约成本、保护环境以及推进我国垃圾分类和碳中和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交通环保》2004,25(2):38-38
据报道,巴西用了2 0年时间研制和推广用豆油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在巴西拥有相当长的铁路线使用权的拉美物流公司近日计划削减1/ 4的汽油燃料,用生物柴油代替汽油。如果计划实施顺利,拉美物流公司每年将在5 80列火车上使用35 0 0万升生物柴油。该公司打算通过2 0 %的生物柴油和80 %的标准柴油相混合,得到一种与纯的石油衍生物性能相似的混合物,实验表明其使用效果良好。巴西南部城市库里提巴的许多公共汽车使用生物柴油,这种新燃料比传统柴油减少18%~33%的污染。生物柴油不含传统柴油中的致癌物质。巴西推广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13.
由于石化资源不可再生,利用废弃的生物质生产丁醇等燃料已成为研究热点。丁醇作为溶剂在工业上有多种用途,本文比较了发酵法和化学法制丁醇的差异,介绍了生物丁醇的发展历史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因素,阐述了生产中生物丁醇研发技术的进展,进一步展望了生物丁醇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下一阶段我国将重点推进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新产品等生物石油替代品的发展,同时合理引导其他生物能源产品发展,这些对河南省发展生物能源是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2008,(9):69
新华网 部分国家官员和非政府组织专家22日在第12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上表示,尽管生物燃料可能是推动目前粮食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但应全面评价生物燃料的发展,不能对其进行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1 2月 2 7日 ,日本政府公布了一项名为“全面开发生物能源”的计划 ,意即通过回收食物垃圾、家畜粪便等来生产燃料 ,从而减少和逐步替代现有的机动车燃料。日本政府希望这项有望于 2 0 1 0年全国实施的工程 ,能有助于减少汽油的耗费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在“全国开发生物能源”计划中 ,燃料的产生基本来自生物废物 ,如田里残留的农作物和家庭扔弃的食物。日本政府号召全国 5 0 0个有关机构参与进来 ,在这场废物———能源的转化运动中为各地树立榜样。同时 ,日本政府还打算于今年初成立一个生物能源利用促进协会 ,其成员将分别来自…  相似文献   

17.
2010年8月,荷兰瓦格宁根农业大学两名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人类有望在10至15年内研发出从藻类大规模提取生物燃料的技术,届时整个欧洲使用的矿物燃料将有望被这种新能源取代。研究人员说,目前每公顷土地种植的油菜子只能提炼出6000升生物燃料,但是同样面积用于培植藻类却能产生8万升生物燃料。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上,巴西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然而,到2006年,巴西却实现了能源独立;这一巨大转变要归功于其大力发展以生物燃料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做法。如今,巴西在新能源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乙醇燃料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受石油危机威胁的日子已成为昨日黄花。  相似文献   

19.
利用苎麻生物脱胶废水作为燃料和接种体,构建并即刻成功地启动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该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了苎麻生物脱胶废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反应批次内,COD去除率为55.26%,总糖浓度降低了31.91%,可溶性蛋白质浓度降低了38.71%,p H由6.4上升到6.89,微生物数量降低了50%,FTIR光谱分析进一步证实燃料电池产电的主要来源于废水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降解。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生的最大电压为1 096.1 m V(外电阻为2 200Ω),最大功率密度达到36.55 m W/m2,稳定期间内阻约为470Ω。在一个反应批次内,随着废水有机物的逐渐减少,燃料电池的电压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20.
生物液体燃料发展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已发展起来,有关生物液体燃料发展的环境影响研究,毁誉参半、争论激烈。论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进程及其对温室气体减排、水土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并就生物液体燃料环境影响的研究趋势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①一些学者认为,就温室气体减排来看,尽管效益不同,但生物液体燃料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温室气体排放。也有学者认为生物液体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更糟。②大规模的能源作物集约种植消耗了大量水资源,污染了地下水,破坏了土壤碳库,降低了土壤肥力,加剧了水土流失。此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造成的潜在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也有研究表示选择合适的能源物种及科学的耕作方式也有可能对水土资源带来积极的影响。③生物液体燃料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危害,但恰当的管理方式亦可能带来正效益。导致研究结论差异巨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角度与尺度不同、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和数据的精度及可获得性等。明确边界、统一路径,细化指标、规范标准,系统分析、定量评价应是生物液体燃料的环境影响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