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谭江月 《环境科技》2006,19(3):13-16
将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P(DMC-AM)与5种无机絮凝剂进行复配,对制革水进行絮凝处理,优化出P(DMC-AM)与无机絮凝剂的最佳复配方案。采用最佳复配方案,进行了絮体回用效果实验,为P(DMC-AM)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筛选出对炼油污泥处理效果好的复配絮凝剂。试验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AM)分别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AC)复配处理炼油污泥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絮凝剂的处理效果更好,复配絮凝剂具有适应性广、投加量少、浮渣少等优点,处理后的污水可以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以二甲胺(33%)、甲醛(37%)、杨梅单宁为原料制备出阳离子型改性单宁絮凝剂,并将其与三氯化铁无机絮凝剂进行复配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考察其对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进行处理时的最优条件。试验表明,当阳离子型改性单宁絮凝剂为0.1 g/L,三氯化铁无机絮凝剂为4 g/L时,可以使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的COD去除率达到60.43%,色度去除率达到91.67%。改性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无毒环保,与无机絮凝剂的复配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与无机絮凝剂复配使用净化海水的效果.羧甲基壳聚糖分别与三种常用无机絮凝剂(AlCl3、FeCl3和聚合铝铁)的复合絮凝效果表明,其中FeCl3与羧甲基壳聚糖对海水的复合絮凝效果较好.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羧甲基壳聚糖与FeCl3的复配比例及应用条件,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氯化铁复合絮凝剂具有投加量少,絮凝...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合硫酸铁(PFS)和瓜尔胶制备了聚合硫酸铁-瓜尔胶复合絮凝剂,研究了PFS与瓜尔胶复配比例、絮凝剂加入量及废水初始pH对模拟废水除浊率的影响,并利用XRD、FT-IR、SEM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对絮凝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FS和瓜尔胶复配极大地提高了絮凝性能,pH=7时,除浊率可达97%,远大于相同条件下PFS的除浊效果。瓜尔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与PFS中的Fe~(3+)产生了交联,所形成的复合絮凝剂为无定型结构,在无机絮凝剂PFS电中和作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絮凝剂吸附架桥及网捕能力,有效提高了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屠宰废水为原料制备了微生物絮凝剂,考察了微生物絮凝剂单独使用或与壳聚糖复配使用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性能,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复配处理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组分为1L屠宰废水、2g尿素、2g葡萄糖、2g K_2HPO_4、1g KH_2PO_4,在发酵温度35℃、摇床速度150r/min条件下发酵60h后,微生物絮凝剂产量达2.92g/L.对于浓度为20mg/L的亚甲基蓝废水,单独使用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时,在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15mg/L、废水p H=7的条件下,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64.9%.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生物絮凝剂12.9mg/L,壳聚糖0.07g/L,p H=6的最优复配条件下,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94.7%,说明微生物絮凝剂与壳聚糖的复配使用显著提高了亚甲基蓝废水的处理效果,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7.
环保疏浚余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环保疏浚是治理重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在疏浚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富含污染物的余水,对余水的处理成为环保疏浚二次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进行了不同投药方式的对比,并筛选、复配了适合余水处理的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输泥管投加絮凝剂和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都可以保证余水达标排放,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容易控制出水水质,且投加絮凝剂的费用为输泥管投加絮凝剂费用的1/10,但需在堆场外设置混凝沉淀设施.对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比较发现,复配絮凝剂的效果较好,余水处理的成本低,剩余ρ(SS)小.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絮凝剂普鲁兰絮凝机理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试验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普鲁兰对不同原水的絮凝效果,进而对其絮凝机理及应用条件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普鲁兰与无机絮凝剂(特别是铝盐和铁盐)复配使用在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无机絮凝剂对餐饮污水的处理效果,发现Al/Si摩尔比为3∶1的聚硅硫酸铝(PASS)对餐饮废水处理效果较好,确定其最佳操作条件,包括pH值,加药量,搅拌速度及沉降时间。再将最佳絮凝剂与PAM复配,确定最佳复配条件,以期提高COD的去除率。同时通过微电泳仪,倒置显微镜等现代分析仪器对废水和絮凝剂电性特征、絮体的形状进行对比研究,从电中和和吸附桥联角度初步探讨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环氧氯丙烷胺型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以三乙烯四胺为交联剂,以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为原料,制备了季铵盐阳离子絮凝剂(记为TER),并对其进行了红外、核磁表征;同时分别以六次甲基四胺、二乙烯三胺、乙二胺为交联剂制备絮凝剂HMTA、DET、ED,采用4种絮凝剂对莫言湖水进行絮凝沉降试验,并与未改性絮凝剂进行对比;研究了絮凝剂投加量、温度及与PFC(聚合氯化铁)复配等因素对TER絮凝剂除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ER的阳离子度的测定结果为57.3%,在相同条件下,TER对莫言湖水样的除浊率能达到93.7%,优于HMTA、DET、ED及未改性絮凝剂(分别为7.4%、70.9%、8.1%、7.0%).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最佳絮凝除浊温度为55 ℃,最佳投加量为30 mg/L.研究显示,TER与PFC的复配比单独使用PFC的除浊率提高了5%~25%不等,并能大幅减少TER投加量,降低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11.
Microbial floccula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1IntroductionAlotofvariedflocculantshavebeenusedinwastewatertreatment,dredgingdownstreamprocessingandsomeindustrialfieldincl...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环氧氯丙烷胺类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以2-甲基咪唑为交联剂,以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为原料,制备了新型季铵盐阳离子絮凝剂——MZO,并对其进行红外、核磁表征. 采用MZO对抚顺炼油厂废水进行絮凝除浊试验,并与其他6种改性絮凝剂〔交联剂分别为HMTA(六次甲基四胺)、DET(二乙烯三胺)、TER(三乙烯四胺)、ED(乙二胺)、TE(三乙胺)、DAA(二烯丙基胺)〕进行了对比.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MZO投加量、絮凝温度及其与PFC(聚合氯化铁)复配使用等因素对絮凝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其最佳使用条件. 结果表明:①MZO的阳离子度为41.1%,并非最高,但MZO对炼油废水的除浊率能达到98.8%,比其他6种改性絮凝剂提高了1.2%~20.0%不等;②单因素试验确定MZO的最佳絮凝温度为60 ℃,最佳投加量为30 mg/L,MZO与PFC的最佳复配比(质量比)为1∶40;③结合正交试验结果、生产及经济因素确定其最佳使用条件:絮凝温度为55 ℃,投加量为25 mg/L,复配比(质量比)为1∶20,在此条件下,复配后絮凝剂的除浊率达到98.2%.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别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浓缩污泥、初沉池污泥和浓缩污泥的混合污泥以及消化污泥进行了絮凝脱水试验,同时对聚合硫酸铁(PFS)、丙烯酸钠-丙烯酸酰胺共聚物、异丁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和阳离子聚丙烯酸胺(PAM)的絮凝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浓缩污泥所需要的絮凝剂最少,消化污泥所需要的絮凝剂最多,并且各种絮凝剂都存在着最佳投加量。以浓缩污泥为例进行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絮凝剂为PAM,最佳投加量为2.45kg/t干泥。另外,对絮凝脱水的影响因素分析后发现,过滤压力、pH以及搅拌速度都对污泥脱水性能有很大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应通过实验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赵靓  吴绍祖  付东康 《环境工程》2012,(Z2):545-550,562
印染废水污染严重,通常经生化处理后出水依然难以达标,还需进行深度处理。采用4种絮凝剂(无机多元聚硅酸盐、双氰胺-甲醛缩合剂、硫酸铝及这三种絮凝剂的复合剂)对某印染厂废水的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并且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子荧光光谱仪(EEM)对出水前后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并利用MTS法对四种絮凝剂去除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细胞毒活性进行絮凝剂安全评估。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水质指标均达到国家Ⅰ级排放标准,且复合剂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处理效果最好(COD去除率37.5%、TOC去除率71.6%、色度由40降至25)。EEM结果表明,复合剂不仅对蛋白质和腐殖酸类物质的去除能力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絮凝剂,而且能够去除的难降解类有机物种类也属最多(包括去除三甘醇,磷酸三丁酯等5种主要污染物)。其产生良好效果的原因在于无机絮凝剂电中和能力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吸附架桥性能的协同作用。此外,细胞毒活性实验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添加硫酸铝使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细胞毒活性增加10.5%,其他三种絮凝剂则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细胞毒活性减小。  相似文献   

15.
王博  付宁  马放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8):83-85,101
文章对无机絮凝剂、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三种絮凝剂进行了比较,提出研究和开发絮凝效果好、应用范围广、易生物降解、对环境安全的微生物絮凝剂就成为必然,并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培养、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和纯化、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分析和合成途径的探索;列举了微生物絮凝剂对畜产废水有机物的去除、对废水中COD、BOD的去除、对印染废水脱色的应用、对工业废水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最后,展望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对碱性玫瑰精B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复配了一种无机 有机复合絮凝剂 ,并研究了它对碱性玫瑰精B模拟废水及广州某印染厂实际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该复合絮凝剂对碱性玫瑰精B模拟废水具有很好的脱色效果 ,当投加量为 650mg L时 ,脱色率达 98%以上 ,上清液近似无色 ,具有絮凝颗粒密实 ,污泥量小 ,沉淀速度快等优点 ,且在相同条件下比仅使用无机絮凝剂节省用量 57%。对实际污水 ,当投加量为 40 0mg L时 ,脱色率达到 92 % ,絮凝后污水基本无色。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絮凝剂(MBF)研究策略与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微生物絮凝剂正处于理论研究与产业化交织阶段,文章较全面地综述了本领域研究策略和最新技术进展。研究策略体现出特异、高效、价廉、复合和联用等方向;总结了特异、高效产絮单菌株的筛选、廉价替代培养基的选用、产絮条件的优化等改善MBF应用的技术途径,并着重就近年来与微生物絮凝剂复合或联用的强化技术进行了探讨,包括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与传统絮凝剂的复配、MBF与纳米材料的联用、絮凝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微生物絮凝剂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垃圾渗滤液的混疑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复合混凝剂(90%PAC 10%PAM)及试剂A(一种壳聚糖)等4种混凝剂在不同pH及不同投加量的情况下.对垃圾渗滤液COD的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混凝剂及试剂A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PACPAM。在pH值5.5和8时。复合混凝剂投加量为400mg/L时。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8.63%和37.84%:试剂A在pH为8.投加量为100mg/L时。对COD的去除率达到3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