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璞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1):95-100
环境影响评价备案管理制度的功能定位决定着该制度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传统行政行为理论研究范式,分析其程序性事实行为的法律性质,回答了环境影响评价备案管理制度"是什么";采用行政过程论的新型研究范式,进一步指示了其目的性功能与机制性功能,回答了环境影响评价备案管理制度要"干什么"。在转型时期,该制度应实现由政府绝对主导向企业相对自由、由政府监护向社会监督、由政府管制向社会治理、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环境影响评价备案制来源于投资管理体系,与审批制存在明显差异,因存在法律障碍,在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中存在不适用性,但备案制的精髓在于与部分建设项目的环评行政许可特点相契合,因此,可以将备案制的思想与做法应用于环评审批改革。可通过环保部门公布纳入备案管理项目范围和备案条件,建设单位提交备案材料,强化环境监管、强化政府部门间联动和提倡社会监督等措施予以控制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备案制。  相似文献   

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作为预防和控制环境影响、创新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实施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工作边界和内容范围交叉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环境污染焦虑引发社会风险事件的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导致两者的"天然联系"愈发紧密,工作存在模糊地带的问题愈发凸显,致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繁复、执行力差。在梳理环评、稳评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环评和稳评的法律地位、适用范围、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实施主体和程序上的异同,剖析了两者在制度设计和内容衔接方面的关系,并从理清工作边界职责、环境社会风险评估结果共享、强化稳评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环评和稳评政策衔接的建议,为政府有效实施建设项目环境、社会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内     
正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将实行环评登记表备案新修订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已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为配合这部法律,国家环保部加快了配套办法的制定,于9月14日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登记表备案管理,取消行政审批,但是环保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公开登记表。第五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名单出炉9月18日,国家环保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评审结果,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等17家单位基地入选。国家环保科普基地是向公众普及环保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素质  相似文献   

5.
正7月15日,环境保护部印发《"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其主要原则和工作目标如下。主要原则坚持与相关重大改革任务相统筹。与排污许可制相融合,实现制度关联、目标措施一体。适应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调整优化分级审批和监管职责。落实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统筹"放管服"。坚持构建全链条无缝衔接预防体系。明确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定位、功能、相互关系和工作机制。战略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引导环评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环评机构在行政审批中的作用,是当前亟待破解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当前环评机构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引导和发挥环评机构在行政审批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文件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英国环评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剖析,并从环评产生背景与使用目的、制度基本特征、相关制度间衔接、制度演进方式、灵活多样性五个方面与中国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建议,中国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契机推动环评制度改革,推动环评去审批化回归环评本质,构建内嵌式和结合式环评制度,推动环评制度与规划体系融合,完善反馈路径和机制,加强环评导则和指导文件编制。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环评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环评的评价内容、方法与评估体系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为积极探索环保新形势下环评工作的发展方向,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环评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现有评价与评估方法,建立有效的环评监管体系,厘清责任以"瘦身"环评,强化规划环评引领作用和利用大数据提高环评工作现代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2015,(4):1
<正>今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通报了专项巡视情况。专项巡视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其中包括: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环评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背后隐藏监管失职和腐败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后续监管不到位;把关不严、批而  相似文献   

10.
上海环保局行政审批系统采用流程控制和数据传输交换技术,构建了申报系统、审批系统、业务管理系统、跟踪监控系统四部分,实现了包括建设项目环评、固废、辐射等15项行政审批和23项非行政审批事项的“一口受理、一办到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外网申报、内网审批,实现了环保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和审批全过程公开透明,实现了“便民审批”、“高效审批”、“阳光审批”。  相似文献   

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前期进行审批管理的最具权威性的手段,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项制度在新时期又具有其特别的意义,落实“环保一票否决权”、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促进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布局的调整等新时期的工作任务都将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来体现和实现。因此,实施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就成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关健。近年来,我国的环评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借鉴了世行、亚行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如环评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伪劣环评、环评市…  相似文献   

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属于生态环境系统审批的"高频事项",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辽宁省生态环境系统已经通过减少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等形式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提出仅在时间上硬性压缩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建设单位、环评单位、评估单位、管理单位多角色、多角度的共同努力,从环评审批的内核进行更深层次加强和优化,以助力...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困扰当前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受到公众意识、社会发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存在环评审批工作压力大,建设项目环评率低,环保工程"三同时"制度落实难,"三同时"验收项目与建成项目数差大等问题。经研究分析,结合海港区实际,提出了坚持环境优先原则,严格环境准入,完善日常监管,抓好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工作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应着力回归环评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评倍受关注,主要因为其作为环保部门的最大权力,不仅没有起到预防污染发生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些不正当利益输送的通道。本文从回顾环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剖析环保部门、建设单位或规划编制机关、环评机构在环评中的相互关系入手,试图回答“作为环保部门最大权力为什么预防不住环境污染”的问题。研究认为,应以促进环评回归其本质作为环评制度改革的目标,按“环评脱钩→环评审批→环境违法严惩→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优先顺序,全面推进环评制度改革;环评脱钩是环评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或起点;环评制度改革须抓住“如何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任性权力”这一关键点,即环评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应是环评审批;以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确保事中有效监督,确保公众环境权益、强化污染者的损害担责,倒逼环评回归其本质;以法治和社会监督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权力任性。  相似文献   

15.
环评有效性问题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环评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我国环评在环评启动时间、建设项目分类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环评报告内容和结论、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环评启动时间、环评报告审批与稽查分离、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市场化、提高公众参与的专业化程度的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环评机构管理办法的实施,打破了现有环评机构的管理模式,为行业整改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正确解读新办法推行的环评机构发展方向,才能为机构长远发展带来可能。环评机构对专业化与规模化的解读需要从制度与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环保部门需要重视环评审批过程与环评机构管理之间的联系,以诚信管理为手段,以推动环评机构提高质量为目标,促进环评市场规范完善,为行业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公路工程属易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易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项目,但由于重大变动判定标准不清晰、重新报批环评的时间节点不统一、变更环评文件形式和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环评违法违规现象频发,变更环评制度管理效能难以有效发挥。根据公路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有关定义,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原则、公路建设项目工程特性,及调查和分析四川省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重大变动重新报批情况,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重大变动环评要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可为公路建设项目重大变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和审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李玲 《绿色视野》2010,(12):37-3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已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它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初步确立了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环评的规定审查主体、审查程序及规划编制机关、审批机关、环保部门、社会公众等各方的权利义务,使规划编制、审批与规划环评之间的强制性制约机制更加健全有力。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的提出是升级现行规划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规划环评作为一项政策评价工具,可以引导和约束规划决策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现行规划环评制度无论是在评价对象上,还是在功能、层次、内容、程序和强制性上,都已经无法满足规划制度的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应同步升级规划环评制度,以响应规划制度改革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升级规划环评制度的六个要点:促进形成不同规划环评之间的制度合力,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与互动,强调三级规划环评之间的衔接,落实规划环评制度与规划制度的协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式的规划环评架构建设以及提升规划环评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20.
政策环评对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也为开展政策环评提供了一定法律依据。然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和决策模式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政策环评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基于自身国情探索中国模式。为此,本文对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环评实践进行了总结,对我国开展政策环评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我国开展政策环评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包括政策环评的目的、对象、重点和程序等。具体而言,对于实施政策环评的目的,可表述为健全决策机制、促进环境公平和凝聚社会共识三个方面;对于评价对象,在广义上可包含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法尚未覆盖的所有高层次决策,在狭义上可将政府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作为重点;对于评价重点,建议整合"以影响为核心"的战略环评和"以制度为核心"的战略环评两种类型的优点,兼顾影响评价和制度评价;对于评价程序,政策环评应基于完全理性决策模式,与政策过程充分融合,在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