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遥感与GIS的支持下,以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TM影像及2015年的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土地利用转型的角度,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类型的生态贡献率对亚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亚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较为显著,其中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增加,而生产用地面积减少,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向城镇、农村生活用地及林地生态用地的转化。计算得到亚喀斯特区域5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40 2、0.539 7、0.552 3、0.558 1和0.561 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维持稳定,呈一定的上升趋势。致使亚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草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转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是农业生产用地向城镇、农村生活用地等的转化,但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要大于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前研究者往往是把生态用地质量评价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各自分隔开来进行研究,而没能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本研究将生态辐射的概念引入人居生态环境评价中,利用GIS技术构建了生态辐射模型,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进行了分析.在生态辐射模型中将城市用地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类,以建设用地作为人居用地来进行研究.对不同大小的生态用地斑块提出不同的服务半径,作为生态用地的辐射范围,其大小决定于生态用地的斑块大小和土地类型.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生态用地分布较为均匀的坪地街道,其森林覆盖率虽然比大鹏街道要低,但生态辐射强度值却略高于后者,这说明本研究建立的生态辐射模型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反映生态用地分布均匀程度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为人居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遥感信息技术提出一个新型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以快速监测与评价区域生态质量.该指数耦合了植被指数、湿度分量、地表温度和土壤指数等4个评价指标,分别代表了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等4大生态要素.与常用的多指标加权集成法不同的是,本研究提出用主成分变换来集成各个指标,各指标对RSEI的影响是根据其数据本身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人为的加权来决定.因此,指标的集成更为客观合理.将RSEI应用于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并与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生态指数EI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现二者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不同的是,RSEI不仅可以作为一个量化指标,而且还可以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可视化、时空分析、建模和预测.因此,可弥补EI指数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4年和2006年哈尔滨市卫星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结合各类地面调查统计数据,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所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哈尔滨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进行研究和评价。从整体看来,两年间,哈尔滨市的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非常微小,参与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各项指数,除水网密度指数外,也均无明显变化,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不大,总体上微幅好转。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壤质量调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环境效应已成为土地科学研究与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土壤质量调查评价,探讨江苏省无锡市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壤质量调控问题. 结果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地资源配置格局,并进一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和土壤质量;在经济发展优先模式下,无锡市区建设用地扩张迅速,环境负荷加重,粮食产量降低,2030年的综合土壤质量指数比2005年下降1.50;在生态保护优先模式下,无锡市区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压力趋缓,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产量较稳定,2030年的综合土壤质量指数仅比2005年下降0.57;未来土地资源配置格局应该以生态保护和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为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信息的吕梁山贫困区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四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光谱信息计算了吕梁山连片贫困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及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93~2018年间研究区FVC整体呈下降趋势,FVC由1993年0.65下降到2018年0.55;而RSEI整体上亦呈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0.47下降到2018年的0.40.(2)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其中北部、南部退化最为严重,除黄河沿岸外,其他河道沿线区域的FVC及生态环境退化明显.(3)研究区RSEI值整体偏低且区域差异性显著,其中部地区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北部忻州及南部临汾地区近年来生态环境退化尤为显著.(4)FVC变化趋势与RSE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FVC的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道路、建筑用地、农田的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区域扶贫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避免进一步损害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北运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运河流域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涉及的重要自然地理单元,流域内人类活动剧烈,生态问题突出,植被覆盖率下降.基于植被覆盖度快速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评价,是打造生态和谐宜居示范区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新时期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选取1990年、2004年、2018年时相相近的3期Landsat TM/OLI数据,首先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FVC)的计算,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二者时空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990—2018年,研究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与遥感生态指数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植被覆盖度由0.36增长至0.43再降至0.41,遥感生态指数由0.545增加为0.584后又降至0.545.1990—2004年生态质量下降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北京市主城区四周,环境质量改善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北运河流域北部、中心城区及东南部,而2004—2018年生态质量下降的重点区域则向东南部流域下游转移,环境质量改善的区域则大面积减少.流域内生态质量保持稳定的区域大幅增加,生态质量差与较差区域占比连续降低,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状况趋于稳...  相似文献   

8.
抚顺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的维护对整个市域的生态环境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根据抚顺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和城市总体规划,将抚顺市中心城区生态功能区进行了划分,提出生态保护功能区建设方案,指出中心城区生态空间建设战略的重点是结合水系、主要交通廊道和大型绿地构筑中心城区完整的景观生态格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生态形象。  相似文献   

9.
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基于遥感技术,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对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评价与检测,以对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2006年-2017年,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绿度指标与干度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郑州市生态环境变好的区域占18.43%,生态环境变差的区域占42.54%,变差的区域主要为新建成区,这些区域应是今后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技术的县级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一种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县级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广西钦州市钦南区HJ-1星CCD数据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建立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资源密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5种评价指标,对这些指数加权求和得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定量化评价实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状况为良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4.105%,主要集中在钦南区的林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的区域占31.206%,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而生态环境状况为差的区域则占3.668%,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