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风 《绿叶》2014,(2):4-10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一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了燃料和生产原料,在燃料的燃烧和原料加工成产品的过程中将排出有害气体、粉尘和臭气。本来,燃烧生成的污染性气体、粉尘、臭气,经过地面上的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或海洋表面层的化学反应而使之还原,不致产生严重的危害。但是当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时,污染超过大自然的净化能力时则将造成对大气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的伤     
大自然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是幅充满活力的照片。花朵绽开了笑脸,小草摇着大脑袋,大树生机勃勃。可是,人类不珍惜,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你看,工厂中排放大量毒气;夏天时开到26摄氏度以下,空气升高,使冰川毁灭;他们开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等都污染了大自然空气;人类为了取用一次性筷子,常年砍伐大自然的树林,只留下树墩在那儿,许多鸟儿  相似文献   

4.
工业生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必然。在阐述工业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废物再资源化为指导思想,对秦皇岛市金海粮油豆油生产进行优化组合,以豆油生产为"优势种群"(核心环节),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或"资源—产品—消费—再资源化"的循环式流程,建立工业生态体系,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卢风 《绿叶》2013,(6):82-90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提供的生产一生活方式可以概言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考虑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特质,这一方式必然不可持续。而实现可持续的生产一生活方式,则需纠正颠倒的经济与文化关系,构建以生态哲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似乎已逐渐成为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学术界对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若何等重大问题存在很深刻的分歧,甚至仍有很多学者否认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将先用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劳动方式和消费方式,要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发展,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也就是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量少耗费、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要想保持自然和社会稳定、健全、持续发展,就要摈弃愚昧、野蛮、掠夺式的生活方式,代之以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哭了     
一天,大自然收到月亮大夫开的病单,看了病单后,大自然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原来,病单上写着一、人类排放“三废”,污染大气和河流,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河里的鱼儿越来越少。二、人类滥砍乱伐森林,使地球森林覆盖面积越来越小,引起水土流失。三、人类大量采挖矿石,使地球千疮百孔,  相似文献   

8.
说来奇怪,人类的文明从一开始就带有反叛自然的特点,好像人类不是大自然的子民,"人定胜天"就是其最直观的体现。可从目前来看,情况似乎不容乐观,一场大雪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消费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人类通过消费而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一定的消费方式体现了一定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为消费的过程是人们使用和消耗一定劳动产品并丢弃一定的废弃物的过程,而这直接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与...  相似文献   

10.
赵章元 《绿叶》2008,(3):75-80
在粗放式生产方式下,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不断加大,主要污染物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民众健康状况堪忧。改变之道,需打破传统的惟GDP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为此需改变现有政绩考核模式,加大环保责任制,并推动公众的环保参与。  相似文献   

11.
赵超 《绿叶》2013,(6):109-113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主义无疑都对现存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构成了挑战,但二者的批判能否达成一致?生态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不同的流派之间立场差异极大,在政治光谱上分布也极广。对于今天的生态主义来说,其与马克思主义在理念上的差异表现在多个层面之上,包括:在本体论上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  相似文献   

12.
田松 《绿叶》2014,(2):32-36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走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的权利,承认大自然的主体价值,在不违背大自然自身生态循环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某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意识形态重新建构,认识到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对"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重新理解,使这种新理念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基础准则。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口号为"七十亿人的梦想:一个星球关爱型消费"。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5年"环境日""践行绿色生活"主题。该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新《环境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  相似文献   

14.
观点     
《绿叶》2013,(Z1):173-174
我们所有的生态足迹恰恰是造成污染的源头,而控制环境和生态污染必须从生产、消费、能源、环境、制度等层面入手,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一是生产因素。我国……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造成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因此,未来生  相似文献   

15.
垃圾作为社会问题是生产发展、人口集中和“消费后工程”落后的产物。现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一个突出因素,这是群众有目共睹,各方面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在资源再生与开发、生产加工与流通消费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唯独对“消费后工程”,惜金如命,把担子全压在大自然身上,这样,造成整个物质循环过程的失调。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新论》一书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修修补补,而是一种崭新的真正可持续的文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类文明实现全面而彻底的生态转向;需要坚决遏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并将这种遏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需要在终极实在的意义上理解大自然。如果每个人心中都能对自然抱有正确的态度,那么我们会更谨慎地对待自然,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如是,生态文明之梦终将实现!  相似文献   

17.
正不加节制的物质消费,势必拉动现阶段以粗放模式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加工,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巨量排放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物。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类还不能够向地球以外的任何其他星球实现规模化安全移居;环境是我们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无可替代的资源渠道和载体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界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自然哺育了人类,繁殖了艺术,形成了化,万物在其上面生存游动,它是天地间最明澈的镜子,同时也映着人类欲望灵魂的倒影。本栏目旨在唤起人类对大自然最美好最纯挚的感情,从多视角以浓厚的人关怀,来提炼对自然之美的爱和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叩问樵渔     
绿色生态,如同阳光和雨露一样,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人类无法破坏阳光,无法阻遏雨露,人类却能毁灭绿色生态:砍伐树木、破坏草原。毁灭的主要手段,最严重的,莫过于普遍而长期的樵渔生存方式。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樵渔是无法超越的选择。因为人类生存在历史中,受到历史的制约。樵以继大、渔以裹腹,甚至成为诗人们赞美的一种境界。我们的祖先固然享受过樵渔之利,香火得以传递,民族得以生息,生产得以发展,而我们的先祖却也早就认识到了樵渔之害。《吕氏春秋·义赏》就警告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是一种樵者渔者无法超越而哲人独有的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忧患意识。我们不能怪罪古人没有为我们这些后人着想,乱砍乱伐、乱捕乱捞,致使人  相似文献   

20.
无公害农产品是安全、优质、无污染 ,面向大众消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而产生的。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工业“三废”的无序排放和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 ,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最终损害人体健康。同时因局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引起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破坏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环境。造成粮食、蔬菜、畜产品质量下降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各种环境疾病 (如癌症、食物中毒等 )不断增多 ,食品卫生与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从 1984年开始 ,由农业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