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温州市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国家标准(GB/T18972-2003)进行旅游资源普查所获的资料为依据,从资源丰度、品质、空间分布对温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出温州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资源类型丰富;资源品质优良;自然山水型旅游资源占相对优势,但人文旅游资源份量也较重;级别较高,单体分布相对集中,级别较低,单体分布则相对均匀;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前提。从目前我国旅游资源评价工作来看,模糊评价法是较先进的方法。长春市旅游资源的优势体现在生态旅游、殖民遗迹旅游、影视文化旅游、汽车工业旅游、冰雪旅游等方面。采用单体总量、储量、储量丰度、优良级单体数量、优良级单体储量、优良级单体品质等6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对长春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长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运用GIS空间叠加、最近邻指数分析(NNA)等方法对丝绸之路新疆段432个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点的类型、分布模式、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主要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为主,三者占比超过总量的84%。(2)研究区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点的分布模式呈集聚分布,资源点空间分布表现出"空间组群、线状分布"的空间格局,但区域集中性显著,集中分布在12个集聚区。(3)旅游资源点的地区、类型和等级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南道、中道、北新道和塔城—阿勒泰4个分带,中道和北新道尤为重要,两带的旅游资源数量约占总量的80.11%。(4)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时间跨度较大,单个遗产资源点使用延续性较强,72%的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分布在汉代—清代之间,而汉代、唐代、清代是分布最为集中的时间段。(5)影响研究区旅游资源点时空特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文物保护制度、政治军事因素。  相似文献   

4.
探讨旅游设施空间分布及其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特征,能够为旅游设施空间合理规划、推动云南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旅游设施兴趣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11年和2021年云南省旅游设施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利用重力模型探究了云南省旅游设施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旅游设施空间上整体呈东—西分布格局,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趋势具有一致性,且整体分布呈现收缩趋势;(2)不同旅游设施空间分布均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各类旅游设施在空间上形成块状集聚、多中心发展的格局;(3)云南省旅游设施分布与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的不一致性较高,空间错位距离明显;(4)旅游设施与旅游资源整体空间错位距离在降低,但各州市间空间错位程度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AHP的淮南市旅游资源开发类型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地考察、重点详查、访谈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划分的八大旅游资源类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淮南市旅游资源开发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淮南的旅游资源开发类型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全面地反映了淮南市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和特点,可为淮南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主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均从资源本身出发进行构建。选择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在参考国内外主要旅游动机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旅游资源现状,通过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筛选出能显著代表旅游者需求的评价因子,试图构建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相应的评分依据和等级划分,再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湖北省荆门市的漳河风景名胜区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科学研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对促进我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推动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及形成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法和缓冲区分析法进一步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分布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凝聚型空间分布格局;从省域尺度来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四川、云南和江西等省份。(2)密度特征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密度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1个高密度核心区、1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1条倒“Y”字形核心带。(3)影响因素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受经济产业、社会政治、自然地理和旅游资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产业因素和旅游资源因素的影响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根据参加旅游策划的实践,构建了湘西古丈、永顺两县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永顺县小溪景区为例对其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相应策略,以期解决两县旅游开发中的区域竞争与协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评价是为了达到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是对某一区域内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GIS作为一种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具有强大的时空分析功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旅游领域,为旅游资源与环境评价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空间结构分析、可持续评价、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总结分析了GIS在旅游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综合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区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河南省综合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区域整体优劣定量评价不足的情况,选取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5类综合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采用绝对数量、地均数量、人均数量3种评价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综合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河南省综合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状况和旅游资源的区域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1.
西藏传统旅游地日喀则地区富含众多极品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深度开发,市场影响力小.从构建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形成良性化产业发展形态为着眼点,提出系列开发对策,冀望为日喀则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上海潜在滨海旅游资源调查及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的海岸线蜿蜒460km,涉及5区1县,潜在滨海旅游资源亟待开发。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潜在上海滨海旅游资源的现状,结合上海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在对上海潜在滨海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上海潜在滨海旅游资源分类,分析了潜在滨海旅游资源特征和资源富集区状况,选划出上海应重点开发的6大潜在滨海旅游资源区,并分别就各资源区的开发对策与建议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3.
汪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6):569-570,573
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要实现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腾飞,必须实施生态文化旅游科技发展战略.在分析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是中国旅游资源宝库,但生态环境脆弱,保护西部生态环境是发展西部旅游业必须遵循的前提,而打造中国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是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介绍了中国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模型,构造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管理系统,并提出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提出,促使各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产业转移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通过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比较,找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南疆地处新疆天山以南,旅游纪念品资源丰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但现有旅游纪念品开发深度不够,影响了游客旅游质量.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南疆旅游纪念品资源价值、商品属性和市场潜力进行评价,认为资源价值在旅游纪念品评价中权重最高,商品属性和市场潜力是影响纪念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并针对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结果对南疆旅游纪念品进行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17.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定量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研究了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定量方法,对武汉市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了武汉市森林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为森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徐州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场调查与分析显示,红色旅游资源在徐州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徐州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高标准与高质量建设、区域合作、政府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旅游产品活化四大原则。在徐州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举措上,建议采取坚持打造精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和整合徐州文化旅游资源、适时建设“军事文化大观园”三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