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汽车爆炸的超压分布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不同药量和不同车型的爆炸超压值,对汽车爆炸的超压分布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汽车内发生炸药爆炸时,车门侧压力明显大于车尾部方向的压力,车外的冲击波超压值要大于空气中炸药爆炸的结果,前者约为后者的1.0~2.2倍.即车体对冲击波约束作用要小于车内底盘的反射作用.计算得到了实验中冲击波超压对人员的杀伤半径和最小安全距离,对汽车爆炸案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冲击波的反射不可忽视,货车下地面炸药爆炸表现出明显的冲击波反射作用,测得超压值大于空气中爆炸的超压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模具中雷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对雷管生产线传输皮带周围操作人员的伤害范围,测量了模具中单发到50发雷管同时爆炸后不同距离的空气冲击波超压峰值,并拟合了超压衰减曲线;根据空气冲击波超压与人员伤害程度的最小压力关系,得到了避免传输皮带周围操作人员出现"轻微"、"中等"、"严重"、"极严重"伤害时的安全防护距离。利用空气冲击波峰值超压公式定量分析了模具对其中雷管爆炸产生冲击波的吸收,表明模具具有良好的冲击波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3.
天然气储气罐破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城市天然气储气罐的不断兴建与发展趋势的大型化,对于已建和待建储罐区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安全性问题,指出运用破坏伤害范围评价法可直观地预测破坏效应。通过对储罐爆炸释放能量的估算,采用模拟比法结合TNT爆炸试验数据计算出距离储气罐不同距离处爆破冲击波超压值,运用超压准则模拟预测出不同规格、储压下储罐爆破破坏伤害严重程度及危及半径范围;采用世界银行推荐的危害关系式,结合伤害破坏等级分析天然气爆炸破坏效应并与爆破效应比较。5000m3储气罐、储压1.20MPa下,储罐爆破和天然气爆炸危及距离分别可达144.0m和247.7m。依据预测结果,可将罐区周围划分不同区域,为实际工程中罐区选址、建设、安全距离确定及安全预案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某地下弹药库爆炸冲击波传播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了弹药爆炸时地面空气冲击波的等效经验计算公式.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距离的冲击波超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爆炸冲击波在不同曲率弯曲巷道内的传播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了不同曲率弯曲巷道爆炸模型,分析了爆炸冲击波在巷道内的传播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并结合冲击波超压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分类,研究了不同曲率弯曲巷道内爆炸破坏效应分区。模拟结果表明,弯曲角度改变了巷道内冲击波超压分布,随着巷道弯曲角度的不断增大,壁面反射对冲击波超压峰值分布起主要作用,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冲击波超压峰值衰减显著,体现了超压峰值变化的距离效应。此外,巷道弯曲角度的增加整体减小了爆炸损伤严重程度。研究结果可实现对不同曲率弯曲巷道内冲击波超压分布的预测,并为巷道内爆炸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空间上瓦斯爆炸可以分为瓦斯燃烧区、非瓦斯燃烧区两个区域.在瓦斯燃烧区内冲击波和火焰是相互耦合的;当瓦斯燃烧完毕后燃烧波消失,只剩非瓦斯燃烧区冲击波,冲击波失去能量支持,最终恢复至正常大气参数.为了研究非燃烧区内瓦斯爆炸冲击波在分岔管道中的传播特性,搭建了截面为80 mm× 80 mm的方形管道,分别由1 m、1.5m、2.5 m、3m、4m等5种长度不等的管道组合而成.管道由3个部分组成,前端为直管道瓦斯填充区,中间管道为空气直管道和管道末端,末端设计了30°、45°、60°、90°四种单向分岔角度.通过瓦斯填充量和管道分岔角度两个变量,采用TST6300动态数据采集储存仪,对管道内瓦斯爆炸冲击波能量及冲击波在单向分岔情况下超压分流情况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单向分岔条件下,非燃烧区瓦斯爆炸冲击波分流系数与冲击波初始超压及管道分岔角度有关,分流系数随冲击波初始超压及分岔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封闭式地面火炬爆炸事故后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FLACS软件对某石化企业封闭式地面火炬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封闭式地面火炬不同排放气发生爆炸时爆炸超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封闭式地面火炬排放气为烃类气体时,发生爆炸所造成的爆炸冲击波只在排气筒内;当封闭式地面火炬排放气为H2时,发生爆炸所造成的爆炸冲击波影响范围较大,且在局部区域爆炸超压值较高。FLACS模拟计算方法可用于优化封闭式地面火炬安全设计,并能为确定封闭式地面火炬安全距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瓦斯爆炸冲击波在单向分叉管道内的传播规律,建立瓦斯爆炸试验管道系统,进行瓦斯爆炸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单向分岔管道分岔前的超压、分岔角度对管道内冲击波传播的影响。所得研究结论是:管道分叉角度不变时,冲击波超压越大,直线管道超压衰减系数和支线管道超压衰减系数越大。冲击波超压不变时,增大单向分叉管道角度,支线管道冲击波超压衰减系数变大,直线管道衰减冲击波超压系数变小,体现了支线和直线管道内冲击波的分流作用;支线管道的分叉角度越大,对直线管道的分流作用越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爆炸冲击波在不同曲率弯曲巷道弯角近区的传播规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爆炸模型,分析爆炸冲击波传播特性及其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弯曲角度改变了巷道内冲击波超压分布,巷道内爆炸冲击波是巷道壁面反射叠加增强作用与传播距离衰减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爆源近区反射叠加作用占主导地位,使峰值压力出现极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冲击波衰减占主导地位,峰值超压随距离呈现为线性衰减。  相似文献   

10.
对某地下弹药库爆炸冲击波传播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了弹药爆炸时地面空气冲击波的等效经验计算公式。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距离的冲击波超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从劳动保护科学概念人手,介绍了“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学科、专业的诞生过程,较详实地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安全科学学科初创的始末。从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成立与安全工程试办专业的确立到安全科学学科概念及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型的提出,见证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认识提高与应用的过程。安全科学学科创建时期是我国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当前厂内道口的现状,并从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2方面分析了厂内道口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道口安全设施落后,无人道口管理薄弱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相关的控制对策(如研制新型道口检测装置,对无人道口实行分组、分时管理等)。  相似文献   

13.
首钢大石河铁矿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为职工的生命安全营造了绿色屏障  相似文献   

14.
从劳动保护科学概念入手,介绍了"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学科、专业的诞生过程,较详实地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安全科学学科初创的始末.从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成立与安全工程试办专业的确立到安全科学学科概念及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型的提出,见证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认识提高与应用的过程.安全科学学科创建时期是我国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关于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从通过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的缺口和目前对这种理念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环境问题本身的特性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差异提出重新确立环境保护政策的调控范围的观点,并提出了这种观点对于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波 《林业劳动安全》2003,16(2):14-15,19
本文在安庆市直森工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对2002年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认真、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旨在进一步指导和搞好安全生产,确保一方平安。  相似文献   

17.
论建立我国安全管理硕士教育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安全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安全工程师必备的知识体系,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的差距,我国安全科学技术的前景和已有的多层次安全教育体系等,在此基础上,首次提议了建立我国的安全管理硕士(MSA)教育制度,以便满足高层次安全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探讨了MSA人才的基本培养方案,比较了MSA和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共同特征,提出MSA教育可以借鉴MBA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WTO的加入,对我国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且意义长远的策略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结合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实际,较为全面地讲述了如何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薛福连 《林业劳动安全》2003,16(1):22-22,26
根据多年的安全生产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的四个“三”,对安全管理大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安全系统的功能安全是基于整体安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是安全管理学和安全监控技术的新发展。有效的开展功能安全相关工作是进一步落实科技兴安战略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必然要求,对于减低安全生产事故风险,提高安全监控监管监察效能,缩小安全技术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功能安全相关工作需要各行业协调行动,从战略高度进行综合分析、宏观设计、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对功能安全研究与应用、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产业发展、科研试验、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加大功能安全相关研发投入,增强科技扶持力度,提高功能安全准入门槛,建设功能安全认证服务机构,发展功能安全产业,培养功能安全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