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湖南的长株潭旅游区、环洞庭湖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大湘南旅游区和湘中旅游区等五大区域,发现五大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以及旅游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性,提出了差异化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推进湖南旅游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旅游“双核”结构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双核”的有效合作可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在测定广西各市旅游业绩与关键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发现南宁、桂林在广西旅游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分析南宁、桂林与广西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关联度、旅游产出溢出与接收溢出,发现南宁、桂林的辐射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构建广西旅游发展的“双核”结构,构建以南宁、桂林为核心的旅游圈,打造各自的特色旅游产品,并以柳州、来宾为节点,打通两大旅游圈,促进广西整个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湖北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与战略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区域旅游及其空间增长规律作了总结,根据湖北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指出湖北旅游业发展应该走区域一体化战略模式,并通过点状开发、线状开发和网状开发形成一批能奠定湖北旅游形象,构建网络格局的中心旅游城市、品牌旅游线路和旅游局域网.根据该模式发展的要求,提出大武汉都市旅游区、鄂西南大三峡与民俗风情旅游区、鄂西北武当文化与山岳生态旅游区的布局,将武汉、宜昌和十堰(武当山)作为引导未来湖北旅游发展的三大支撑点来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湖北旅游资源特征与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湖北省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和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湖北旅游的分区方案,包括鄂东综合旅游,鄂中名胜古迹,鄂西北山岳风光和鄂西南峡谷溶洞与民俗风情4大旅游区,旨在为湖北区域旅游开发与产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视角,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修正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了哈大高铁影响下沿线区域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哈大高铁削弱了沿线区域的极化作用,强化了核心旅游区域的扩散作用,核心旅游区域呈现出均衡化发展,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异正逐渐缩小。哈大高铁开通前,旅游空间结构呈点状模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形成了单一的旅游中心—旅游腹地体系的空间结构。高铁开通后,各要素向高铁沿线集聚,推动了沿线四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集聚程度由单核心集聚转变为核心区集聚与整体稳定扩散,旅游空间结构由点状模式向链状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烟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的中西部,南北两面濒临大海,东接威海,西接潍坊与青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烟台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社会文化事业,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烟台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区域总体开发不够,旅游资源的开发集中在少数风景名胜点上。北部沿海旅游区资源优势明显,开发利用好.而南部、西部沿海旅游区和中部山地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受交通、服务设施等条件限制,开发程度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②旅游资源开…  相似文献   

7.
以皖南旅游区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和2013年公路交通网络和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用最短时间距离建立交通通达性指数模型,利用引力模型对皖南旅游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皖南6市旅游交通可达性有所改善,区域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皖南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提升,合铜黄高速和沿江高速构成皖南旅游区主要旅游交通线;3皖南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强化,6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增幅明显,由马鞍山、芜湖和池州组成的皖江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愈趋紧密。整体来看,皖南旅游交通可达性提升,旅游经济联系加强,表明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山东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测度山东省17城市交通可达性、旅游经济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旅游交通指数、空间关系配置等进一步研究了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水平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交通可达性、旅游经济水平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797、0.6362,区域差异均较大,但原因不尽相同。2济南、青岛、潍坊、烟台为高交通—高旅游型,威海、临沂、济宁、泰安、淄博为"较高交通—较高旅游型",日照、德州、聊城为"较低交通—较低旅游型",莱芜、滨州为"低交通—低旅游型";菏泽为"较低交通—低旅游型";东营、枣庄为"低交通—较低旅游型"。3山东省交通可达性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并不完全是其决定性因素。济南、青岛、泰安、淄博的旅游交通指数较高,济宁、东营的旅游交通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9.
旅游纪念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区购买的具有旅游区浓厚地域特色的产品,主要用于纪念、收藏和馈赠。旅游纪念品因其特定的功能,对旅游区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即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树立旅游地区的旅游形象有良好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切入,对云南省8个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与竞争力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各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规模等级层次明显;各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同样差异较明显,竞争力水平分化显著,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各占比50%,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一般。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全域一体化、区域差异化"发展;凸显旅游主题特色,激发旅游创新动能;加强基础供给,优化市场环境;强化政府引导,建立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促进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旅游能否实现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否得到科学开发和保护,进一步决定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根据不同的资源与区位,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丽江为研究平台,从空间、管理、资源等角度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1空间上采取旅游联动开发模式,区域内为"核心—边缘"联动模式,区域间为"双核联动"模式,大区域为"点—轴"联动模式;2管理模式上结合民族地区特色,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模式;3结合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采取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运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稳定;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程度逐步弱化;旅游地带内差异与地带间差异缓慢下降,地带内差异是造成总差异的主要来源;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与发散格局变化不明显。阐释了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环境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旅游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旅游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淮海经济区各地级市2004—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为数据基础,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联系强度和GIS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淮海经济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淮海经济区旅游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阶段性特征,苏北、皖北、鲁南与豫东四大地区之间差异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苏北和鲁南地区的地区内部差异在逐步缩小,皖北与豫东在逐渐扩大。2淮海经济区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济宁、徐州、泰安和临沂四市形成的环形区域,皖北与豫东发展水平一直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他地区较为中等,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一圈一点一带一片"的特点。3淮海经济区两两城市间的联系强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两极分化明显,东北地区的旅游联系强度远远超过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诗词作品及其作者是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文化旅游者的欢迎.以皖南贵池为案例地,对贵池旅游区区内李白诗词旅游产品和线路等进行了分析和规划.  相似文献   

15.
湖北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旅游业为实施跨世纪跳跃式大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实施重点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区域旅游开发时空战略,构造一个重点突出又顾及全区的有层次的旅游网络系统.湖北旅游业生产力布局可概括为:2条发展轴、4个增长极、6个旅游集散地、两大旅游区、10条特色旅游线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和产业竞争力理论,遵循统计学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北地区6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及排序,并做了聚类分析,给出了相关建议:打造淮河风情与历史文化旅游区、打造亳州古城与养生文化旅游区、打造黄河故道与楚汉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17.
系统搜集了汉中、安康、商洛2002—2008年旅游收入、旅游客流量和GDP数据,利用"速度、质量、效益"模型,基于经济贡献率、增长弹性、拉动系数、产业结构和旅游就业5个指标,对陕南汉江走廊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陕南3市旅游发展刺激陕南需求、拉动陕南内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3市旅游发展优化了陕南产业结构,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公平;3市旅游发展带动了陕南的经济增长;3市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程度各有不同,体现在不同层面,揭示了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辛亥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布均衡性、区域组合、客源市场配合、吸引力主导因素、教育功能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以上特征从产品内部、产品组合、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构建了辛亥旅游发展的体验化开发模式、组合营销模式、"点—轴—网"开发模式、区域互动模式,以期对国内辛亥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管理以及效益实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鄂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条件优越,为全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全省来看,初步形成了鄂东综合旅游区、鄂中名胜古迹旅游区、鄂西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旅游区雏形。从三大旅游区发展现状来看,前两个已有起色,鄂西旅游区则相对逊色;但从旅游资源来看,鄂西旅游区自然风光独占鳖头,人文景观颇具特色。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该区旅游资源,对迅速发展鄂西旅游业尤为重要。1旅游资源类型鄂西旅游区主要包括宜昌市、鄂西州、神农架林区、十堰市,统称为鄂西山地。本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以大型、美丽和神奇为特…  相似文献   

20.
竞合模式:粤西与海南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湛江、茂名、阳江三市为一级核心的粤西沿海旅游区与海南旅游区的主导旅游资源相似且地域临近,存在竞争关系。分析了粤西、海南实施竞合模式所具有的条件,并利用“竞合模式”探讨了粤西沿海旅游区和海南旅游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建立粤西—海南旅游体系为目标,提出了合作战略,以期增强整体的竞争实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