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改善聚氨酯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基于磷系阻燃剂(PFR)的高效性与可膨胀石墨(EG)的无毒性,将聚氨酯保温材料改性;通过测试改性与常规聚氨酯保温材料的热释放速率(HRR)、热重、氧指数等参数,对比分析2种聚氨酯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结果显示,PFR改性聚氨酯保温材料的HRR峰值大幅度降低,点燃时间与HRR峰值时间延长,质量保持率提高,且三(1,3-二氯异丙基)磷酸酯(TDCPP)与四(2-氯乙基)二亚乙基醚二磷酸酯(CR-505)等质量配比时阻燃效果最佳;PFR与EG同时使用,产生协同叠加作用,能提高聚氨酯保温材料的阻燃效果。研究表明:改性聚氨酯保温材料比常规材料的热稳定性更好;PFR和EG协同改性聚氨酯保温材料的氧指数大于30%,为难燃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阻燃性,以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对空心微珠进行化学改性,获得新型阻燃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采用锥形量热仪和烟密度测试仪测定分析新型阻燃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的阻燃、抑烟性能;探究化学改性后的空心微珠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阻燃与抑烟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组分含量的改性空微珠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阻燃抑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进行化学改性的空心微珠能够明显改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阻燃性能;添加以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进行化学改性的空心微珠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抑烟效果,其抑烟性能虽不如添加单一空心微珠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但优于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相比于添加单一空心微珠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添加化学改性空心微珠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的抑烟效果下降幅度低于阻燃效果的增强幅度,改性后的复合材料阻燃抑烟总体效果强于未改性的复合材料,改性空心微珠含量越高,总体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效吸油材料处理溢油事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针对现有吸油材料吸油效率较低、制备方式复杂的问题,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钠基蒙脱土填充的涂层构筑于软质聚氨酯泡沫表面,经过后续疏水改性处理,制备了具有超疏水超亲油表面的聚氨酯泡沫材料。材料测试结果表明:组装4层涂层改性的聚氨酯泡沫水接触角达到135°,对不同种类油品的吸油重量能达到自身重量的30~60倍;油水混合物中的吸油效果也显示其能有效处理水面、水下油污。宏观燃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改性聚氨酯泡沫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采用上述简单易行的制备技术制得的吸油材料,可成功应用于油水分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聚氨酯泡沫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未经阻燃处理的聚氨酯易燃,发烟量大,各工业部门对其制品燃烧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试验研究阻燃聚氨酯泡沫的相关性能影响因素,在平衡其物理机械性能的前提下,测定其水平燃烧性能、利用烟密度测定仪测试烟密度,确定其相对发烟性能.通过对测定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几个影响测定聚氨酯泡沫相关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阻燃性能,以聚氨酯树脂为基料,以聚磷酸铵、尿素为阻燃体系,通过加入不同掺量的钛酸酯偶联剂改性β-环糊精(β-CD),提高阻燃效果。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锥形量热仪(CONE)、热重分析仪(TG)、差热扫描量热仪(DSC)等,研究改性β-CD的含量对膨胀型防火涂料的火安全性的影响,使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涂料的热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改性β-CD能有效地提高涂料的阻燃性能,当β-CD为1wt%时拥有最佳阻燃性能,1wt%改性β-CD能够提高涂层的蓄热能力,延缓APP的分解和抑制碳质材料的分解,进而提高涂料的阻燃性能。通过热解动力学拟合曲线得出,1wt%的样品能在253 ℃以后显著提高反应的活化能,提高涂层的阻燃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火灾的严重性已使木材阻燃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为了提高马尾松胶合板的阻燃性能,以聚氨酯为对象,采用HRR3热释放率系统、HC-2氧指数测定仪等测定了涂覆膨胀型纳米聚氨酯防火涂料的马尾松胶合板的燃烧热释放率和氧指数,分析了纳米SiO2以及各种发泡剂对聚氨酯防火涂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它们的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在聚氨酯防火涂料中加入纳米SiO2,可使涂覆的胶合板燃烧失重和炭化体积明显降低,有效地提高阻燃性能,纳米SiO2用量以3%为宜.加入发泡剂可进一步提高涂料的阻燃效果和氧指数值.复合发泡剂比单一发泡剂效果好.在8种试验方案中,用尿素-双氰胺按1∶3的质量比组成的复合发泡剂阻燃效果最优,在HRR3热释放率系统测试中,涂覆的胶合板着火燃烧时间最长(69 s),达最高热释放率时间最短(130 s),热释放率峰值最低(53.45 kW/m2),氧指数值最高(55).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氧化石墨烯(GO)和碳纳米管(CNT)组成的二元杂化物在聚氨酯泡沫上的阻燃协效作用。利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构成的涂层构筑于软质聚氨酯泡沫的表面,然后通过宏观燃烧测试、锥形量热仪分析等手段对涂层改性的泡沫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组分(CNT或GO),二元杂化物(CNT/GO)改性的聚氨酯泡沫材料显示出更低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的热释放量,并且其燃烧后残留的炭渣结构最为完整。因此,由GO与CNT组成的二元杂化物涂层具有更高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8.
尤飞  李玉臻  杨玲  胡源  陈祖耀 《火灾科学》2004,13(2):128-133
运用“一步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同时包含十溴二苯乙烷(SAYTEX8010)—氧化锑(Sb2O3)和蒙脱土(MMT)—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BrN)(不同重量比率)阻燃体系的系列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UL—94垂直燃烧测试和锥形量热计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和燃烧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两种阻燃体系间的协效性及蒙脱土改性比率对协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十溴二苯乙烷存在时,可以制备层离型阻燃HIPS/MMT纳米复合材料,其中两种阻燃体系具有优异的阻燃协效性,其协效度取决于复合材料中各组分的复合比率,特别是MMT及C16BrN的改性比率。研究发现,其它组分含量一定时(十溴二苯乙烷和氧化锑重量比率保持lO:4),MMT和C16BrN改性比率为4:2时复合材料具有相对最佳阻燃性,十溴二苯乙烷体系和改性蒙脱土体系具有相对最优阻燃协效度。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性能与耐久性能,在水性聚氨酯树脂、聚磷酸铵、聚丙烯酰胺和磷酸铝的基础配方上,通过加入不同掺量的尿素以及不同掺量的硅油,对此阻燃体系配方进行耐久性优化设计,制备出尿素-硅油改性且具有一定耐水性的膨胀型阻燃涂层。通过锥形量热仪测试分析表征其阻燃性能来确定尿素-硅油的最佳掺量;并测量阻燃涂层的水接触角。结果表明:当掺加2 wt%的尿素时样品的阻燃效果最佳,掺量过多时会降低水接触角,影响样品耐水性;当掺加0.5 wt%的硅油时,样品的阻燃效果最佳,且随着掺量增多水接触角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压缩强度和阻燃性能兼顾的聚氨酯注浆材料,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Mg(OH)2含量、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含量、异氰酸酯指数、辛酸亚锡含量对聚氨酯注浆材料的阻燃性能及压缩性能的影响。获得这种聚氨酯注浆材料的最佳制备条件。对比分析最佳制备条件试样及不加阻燃剂试样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DMMP含量和Mg(OH)2含量对平均燃烧时间影响显著;Mg(OH)2还有补强加固作用,对压缩强度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异氰酸酯指数。在Mg(OH)2,DMMP,辛酸亚锡质量分数分别为16%,24%和0.4%,异氰酸酯指数为1.10时,聚氨酯注浆材料兼顾阻燃性能和压缩性能,平均燃烧时间为13.9 s,压缩强度为19 MPa,其热稳定性明显优于不添加阻燃剂样品。  相似文献   

11.
便携式储油囊中网状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抑爆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便携式储油囊的储油安全性,提出了在储油囊内填充网状聚氨酯泡沫材料的设想,通过对网状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抑爆性的机理研究,得出网状聚氨酯泡沫材料在储油领域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含羟基环三磷腈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聚氨酯的阻燃改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从改性聚氨酯泡沫塑料(PU)着手,合成了2,4,6-三酚氧基-2,4,6-三(羟基乙氧基)环三磷腈(Ⅱ),探索了各步的分离提纯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Ⅱ可与异氰酸酯发生反应,当化合物Ⅱ加到聚氨酯泡沫塑料中时,可提高PU的阻燃性能,当含磷量为1.5-2.0%时,可得到自熄性的聚氨酯泡沫塑料。  相似文献   

13.
氢氧化镁/红磷对硅橡胶/黏土纳米复合物阻燃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甲基乙烯基硅橡胶(MVMQ)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BrN)改性的蒙脱土(OMMT)纳米复合材料为原料,以氢氧化镁/微胶囊化红磷(MH/MRP)为阻燃剂,以气相法白炭黑为补强剂,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无卤阻燃MVMQ纳米复合材料。笔者采用XRD表征制备的MVMQ/OMMT纳米复合物的结构,用机械性能测试研究气相法白炭黑和OMMT对MVMQ的协效补强作用,通过极限氧指数、UL94 V垂直燃烧法、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热重分析(TG)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其燃烧性能和热性能,结合材料宏观燃烧性能的改变,推断OMMT和MH/MRP对MVMQ的阻燃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现代职业安全》2009,(12):109-109
漂亮的壁纸、墙布近年来成为家庭和宾馆、酒店、歌厅等室内装饰的新宠。但它们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阻燃,一旦起火,就会“火上浇油”。日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持鉴定的一种纳米级新型墙布解决了这一难题。专家委员会认为,这种名为“都来德”的纳米级墙布不仅有良好的阻燃性,还兼具抗菌、防霉、隔热等多项功能,其集成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理想的装饰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15.
徐亮  丁严艳 《火灾科学》2011,20(2):105-110
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镁铝双氢氧化物(MgAl-LDH),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含Mgal—LDH片层的无卤阻燃EVA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分析研究了MgAl-LDH对无卤阻燃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协效阻燃效果。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的结果表明LDH的片层能够促进阻燃剂在EVA基体中的分散;锥形量热仪(Conecalorimetry)燃烧测试表明协效阻燃EVA的热释放速率相对于纯阻燃EVA显著降低,其他主要燃烧参数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说明MgAl-LDH具有良好的协效阻燃作用。材料的燃烧残余物的形貌分析表明,LDH协效阻燃EVA在燃烧过程中能形成致密而连续的保护层,有效阻隔材料在燃烧过程中气体挥发物的扩散和与燃烧环境间能量的交换,提高燃烧残留量,降低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阻燃维纶运送带在太原国营新华化工厂研制成功,并经国家许可,批量投人生产。 阻燃运送带是我国煤炭部、化工部“七·五” 规划对矿井下运送带安全性能要求的重点攻关项目。1988年10月在煤炭科学院上海煤研所通过技术鉴定。在鉴定中,作了丙烷燃烧、滚辊摩擦和酒精灯喷燃等一系列检测,证明安全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都达到或超过设计规范要求。阻燃维纶运送带在太原问世@张大建  相似文献   

17.
对可燃织物进行改性使其具备一定的阻燃性能已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本实验由光敏剂二苯甲酮(BP)引发聚磷酸蜜铵(MPP)在棉织物表面发生接枝聚合,然后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考察了单体浓度、光敏剂浓度对棉织物增重的影响,运用SEM观测了改性前后棉织物的表面形貌,采用TG研究改性前后棉织物的重量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棉织物的增重随着单体浓度、光敏剂浓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EM分析表明经MPP改性的棉织物表面形态更具阻燃性能;通过TG测定,发现改性后棉织物的阻燃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添加不同阻燃剂的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阴燃特性,对聚氨酯泡沫材料一半干燥一半采用添加Mg Cl2、防老剂、质量分数为10%的水三种情况进行阻燃处理。各次实验结果表明,添加Mg Cl2的材料阻燃效果较好,温度传播到含有添加剂的材料时,由于材料的阻燃性吸附阻止氧气的传播导致没有发生阴燃向有焰火的转化;当传播到有防老剂材料时,由于防老剂的阻氧导致氧气量缓慢减少,在接触后的前期由于氧气量变化缓慢导致气相反应的出现,随着氧气量减少,阴燃结束;当传播到含水材料时,温度出现下降同时阴燃传播速度变慢,但是阴燃仍然能够维持,最后由于氧气的大量进入转化为有焰火。  相似文献   

19.
阻燃抗热防护服装在劳动保护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详细介绍了阻燃抗热防护服装所经常使用的各种功能性纤维材料的性能及发展现状,以及针对非阻燃常规纺织纤维的阻燃改性技术和针对常规纤维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技术。文章同时介绍了现行国家标准中推荐的阻燃抗热防护服装的阻燃性能检测技术,对国际上先进的TPP检测系统和热人仪检测系统也作了简要的描述。本文对于了解阻燃抗热服装及其阻燃抗热性能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瑛  宋磊  胡源 《火灾科学》2016,25(3):165-172
以三氯氧磷、苯酚和丙烯酸羟乙酯为原料合成了含磷阻燃单体(DPHE),并作为反应型阻燃剂通过自由基共聚,将其引入不饱和聚酯树脂中,同时添加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制备不同组分的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UL-94垂直燃烧法表征材料的燃烧性能并评定燃烧等级;通过锥形量热测试数据对材料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阻燃不饱和聚酯具有更低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此外,采用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材料的热降解性能和炭渣形貌进行研究,阐明了含磷阻燃单体和多壁碳纳米管的阻燃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