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中上游流域灾后生态重建的重点是:在上游恢复与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方针,加强定位试验研究,完善森林自然保护区网络,控制水土流失;在中游重建湖泊生态系统提高调蓄功能,整治河道圩垸增强泄洪能力;落实水利工程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相似文献   

2.
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综合分析我国易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的典型区域.按照生态系统分类体系提取1985年、2000年和2013年岷江上游、白龙江上游、赣江上游和闽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分类信息,构建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评价生态系统格局及变化.结果显示:2013年岷江上游和白龙江上游流域以森林和草地两种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典型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及价值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岷江上游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被誉为长江流域"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已有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初步核算了岷江上游典型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并利用生态经济学价值量评估方法,分别估算了该区典型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价值.岷江上游森林、灌从和草地3种典型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分别为21.23×108 m3、17.92×108 m3和14.00×108 m3,价值6.34×108元、5.36x10s元和4.19×108元.植被冠层和土壤层是水源涵养的主要作用层,而枯枝落叶层水源涵养量和价值均较小.3种典型生态系统中以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价值最大.占总价值的39.92%,灌从和草地生态系统分别占33.73%和26.35%.森林生态系统中以冷杉林的水源涵养最和价值为最高,占整个森林系统涵养水源价值的51.22%,整个研究区价值的20.48%,在涵养水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图2表4参31  相似文献   

4.
非木质残体是高山森林溪流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释放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长期的迁移与沉积等途径汇集到下游水体,从而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元素输出的主要形式和影响流域水环境安全的潜在因素之一.于2013年8月调查了岷江上游高山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镉(Cd)和铅(Pb)的贮量及其随溪流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岷江上游高山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在单位面积集水区的Cd贮量为0.863 mg/hm2,单位面积溪流的Cd贮量为0.249 mg/m2;单位面积集水区的Pb贮量为9.19 mg/hm2,单位面积溪流的Pb贮量为2.65 mg/m2;岷江上游高山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Cd和Pb总贮量分布较均匀,与溪流的长度、面积和流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会影响各组分Cd和Pb贮量及其所占比例.可见,高山森林溪流非木质残体输出是Cd和Pb等重金属元素的重要输出过程,这可为进一步研究高山森林—河岸—溪流连续体的重金属元素分配与迁移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介绍"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取得的进展,展望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未来的研究重点.该项目针对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迹地恢复困难、次生灌丛演替缓慢、低效林结构不合理以及生态功能低下等主要问题,从森林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角度,研发了森林采伐和火烧迹地恢复、次生灌丛生态系统恢复、低效次生林功能提升等关键恢复技术,以及特色资源培育与开发技术,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图1参59)  相似文献   

6.
以鼎湖山3个南亚热带森林演替典型阶段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标准化计算公式与服务价格,量化揭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不断增大;但各分项服务功能价值则表现出不同的动态规律与变化幅度,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结构呈现非线性演化特征。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早期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组分是涵养水源的功能价值,而中、后期则是保育土壤。人工林营造可以有效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而保育演替中、后期森林则对于大气CO2收和土壤保育而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华  李浩  陆宏芳 《生态环境》2011,(6):1042-1047
以鼎湖山3个南亚热带森林演替典型阶段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标准化计算公式与服务价格,量化揭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不断增大;但各分项服务功能价值则表现出不同的动态规律与变化幅度,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结构呈现非线性演化特征。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早期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组分是涵养水源的功能价值,而中、后期则是保育土壤。人工林营造可以有效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而保育演替中、后期森林则对于大气CO2收和土壤保育而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由于城市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是一项重要的绿化基础设施,是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因此,大力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此为依据,阐述了城市森林及其生态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与内容、发展概况,提出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5项原则,最后,探讨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未来两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酸沉降对森林植物影响过程和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丰要包括如下几方而的内容:(1)概述了酸沉降作用下森林衰退的状况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2)总结了酸沉降对森林植物的影响过程和机理;(3)阐述了酸沉降对森林植物影响研究的模型和临界酸负荷值的确定;(4)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指山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和森林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反馈机制;酸沉降对非优势种、稀有种及低等植物的影响;酸沉降与其它环境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共同影响;酸沉降的监控和预测,建立适合我斟实际情况的研究模型;将常规分析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加强抗性植物和指示植物的筛选工作;加强受损森林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开展酸沉降对森林植被的格局动态及森林演替动态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广东省赤红壤水土流失区为例,综合分析了赤红壤水土流失区发展持续农业的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发展持续农业的途径与对策.认为:水土流失区发展持续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土壤退化;发展持续农业的根本途径在于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建立立体农业生态系统;侵蚀土壤上重建森林植被群落首先要建立先锋群落,然后建立稳定的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11.
计算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力和蒸散理论公式中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力蒸用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蒸散与水分平衡的重要指标。分别推导了 森生态系统蒸散力和蒸散的理论计算公式,并重新确定了其中的某些一数,这对研究森林生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森林是陆地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木材供给、固碳、水源涵养等多种类型的服务,通过量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有利于决策者管理实现精准管理的目标,从而达到提高森林质量和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复杂性和时空变异性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近几年来该领域的文献发表量增长迅速,为了了解当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情况,文章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具有最多的文献量;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文化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森林景观资源恢复等九类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研究类别;国内外研究热点大体一致,主要可分为影响因素、评价类型、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与指标4个热点类型。文章基于文献聚类和热点分布,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多类型的覆盖;方法优化与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受损森林植被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了一场极为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候灾害,这场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林业受损尤为严重。我国学者针对受损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对现有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综述,重点概述了森林结构、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受损状况,总结了天气条件、地理因素、树种及其生长情况,分析了林分特征等方面的森林受损机制以及受损森林的恢复与重建对策,对现有的研究在内容、水平及方向上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特征,对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2005、2010、2020年分别为1 610.43亿、2 357.86亿、4 328.89亿元.贵州省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价顺序为湿地>水体>森林>草地>农田>荒漠,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是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149.31倍.2005~2020年贵州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以森林生态系统占绝对优势,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顺序为森林>农田>草地>水体>荒漠>湿地,各类型生态系统面积大小顺序为森林>农田>荒漠>草地>水体>湿地.2005、2010、2020年贵州省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9 142、13 385、24 573元/hm2.根据至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生态系统管理的进程,简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论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效益。森林是一种再生资源,它既具有社会环境效益,又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前者往往超过后者。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也是人地关系具象化的表征物。针对岷江上游低阈值生态安全、高风险生态退化、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区域特征,初步探索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地域过程与补偿阈值的研究方法,为该区域的生态文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995—2010年间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的地域分异特征显著,生态补偿额度的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2010年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3.70×10~9和0.62×10~9元,而2010年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1995年减少13.17×10~9元,造成研究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林地和草地对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较大,空间上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人口修正的生态补偿额度为正值的区域集中在岷江上游的西北地区和正东部,负值区域集中在黑水、松潘和理县附近;乡镇面积修正的生态补偿额度为正值的区域集中在松潘和黑水县,而负值区域集中在茂县和汶川县附近;综合修正生态补偿额度为负值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域的西北地区,而正值区域集中在黑水、松潘和理县。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社会福祉的耦合关系以及藏羌民族生态补偿的科学分配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森林植被与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植被和土壤碳储量两方面,总结概述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对碳储量估算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森林碳汇研究提供参考,为国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彩叶林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关键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且具有显著的景观美学价值,是区域特色生态旅游经济的重要基础.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破坏和水电站的修建等人为干扰,目前岷江上游彩叶林系统毁坏严重且残存量不多,亟待恢复和重建.色木槭(Acer mono Maxim.)是川西地区彩叶林生态系统的代表性树种,探究其种子萌发特性对岷江上游彩叶林系统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种子萌发实验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采用0、100、200、300、400、500 mg/L 6个赤霉素浓度对色木槭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在25℃条件下进行萌发,统计种子萌发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并测定色木槭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内部贮藏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色木槭种子在200 mg/L浓度赤霉素浸种24 h后,其萌发率为29.33%±1.89%,发芽势为9.66%±1.25%,发芽指数为8.69±8.32,均显著高于对照水平.本研究表明赤霉素浓度对色木槭种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种子内部贮藏物质含量在不同的萌发时期有显著差异.色木槭种子的最适赤霉素浓度为200 mg/L,在生产中使用200 mg/L赤霉素浸种能有效增加色木槭的萌发率.上述结果可为色木槭的快速繁育和亚高山彩叶林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支持.(图3参25)  相似文献   

19.
书讯     
<正>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张永利杨锋伟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978-7-03-027584-4$98.00内容简介本书是著者多年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连续观测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集成。  相似文献   

20.
澳门离岛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及其效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回顾了19世纪以来澳门凼仔岛和路环岛两个离岛的植物恢复进程,先锋和重造林群落的组成、结构,水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评价了该重造林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澳门离岛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系统在提高立地质量、空气质量的同时,每年可创造生态经济效益21929.03万澳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13737.72万澳元,间接效益8191.31万澳元。结合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澳门城市林业的美学价值需求等,分析、阐述了澳门离岛林分进一步改造的方向、树种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