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千岛湖流域的气候特点,对夏季避暑度假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和季节性旅游项目的开发进行了气候评估,将有利于促进千岛湖流域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江流域1959-2009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凯荣  何艳虎  雷旭  陈晓宏 《生态环境》2011,20(12):1783-1787
依据东江流域21个气象站1959-2009年逐年平均降雨、蒸发、日照、湿度及气温等气象要素序列,选择常用的线性倾向估计及非参数M.K等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东江流域近50年来气温、降水、蒸发、日照及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选择降雨和蒸发两个气候要素两两组合,构成未来气候变动的36种假想情景,运用改进的SCS月模型模拟计算了顺天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年间,流域降雨量呈不显著增长,而气温则为显著上升,其他气候要素如蒸发、日照及湿度等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关联度分析表明降雨在所有气象要素中与径流的关联度为最大,说明了在东江流域降雨是径流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未来流域降雨增加,蒸发减少的气候情景模式下,径流量会有所增加,反之亦然;由降雨变化引起的流域月径流量的增幅较由蒸发变化引起的相应流量的增幅变化大。  相似文献   

3.
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旅游地旅游季节的长短和客流量的年内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南京市1971~2006年的台站气象资料,采用特吉旺生理气候的评估方法,对南京市的气候舒适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最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时间是每年4~6月和9~10月;夏季在水域、林木较多的景区比较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冬季适宜进行室内旅游活动。本文结合旅游资源来研究南京市的旅游气候舒适度,既可以为南京市旅游区的规划奠定基础,也可以为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LUCC及气候变化对龙川江流域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及气候变化对流域的径流变化影响巨大。为揭示龙川江流域LUCC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基于SWAT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气候要素对流域内径流的影响,并结合RCP4.5、RCP8.5两种气候情景对流域未来径流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1)SWAT模型在龙川江流域径流模拟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用SWAT模型进行流域的径流模拟,率定期的模型参数R~2、Ens分别达到0.73、0.71,验证期的模型参数R~2、Ens分别达到0.75、0.74。(2)从土地利用方面考虑,将农业用地转化为林地或草地,均会导致流域径流量的减少,而将林地转化为草地则会引起流域径流量的增加,农业用地、林地、草地三者对径流增加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农业用地?草地?林地。从气候变化方面考虑,流域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正比,与蒸发量呈反比。(3)2006-2015年间龙川江流域LUCC引起的月均径流增加幅度小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月均径流减少幅度,龙川江径流的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月均径流量总体上减少1.59 m~3·s~(-1)。(4)预估结果显示,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2021-2050年间龙川江流域径流减少趋势明显,分别为1971-2015年减速的2.65倍、3.43倍。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塔里木内陆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尤其是水热条件和地貌特征是植被生态,土壤环境及水环境形成与分异最主要的控制性因素。几大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塔河流域生态环境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脆弱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楠溪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开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科学测评是进行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0年楠溪江中上游流域的生态承载力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楠溪江中上游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高于需求,总生态承载力供需比为1.3∶1,草地和水域用地生态承载力出现赤字,旅游人均生态足迹是本底人均生态足迹的1.22倍。流域生态承载力总体可以支持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但在开发中既需要加大对生态资源的持续性保护和输入,又需要重视对流量式旅游的监管和限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比在同种基岩与气候背景下,相邻花岗岩流域风化壳的风化程度,借助粒度组成、pH值和磁化率等实验方法,测定了粤东榕江和漯河流域阶地上发育的冲积物覆盖型风化壳.数据结果说明,螺河流域发育的该类型风化壳的风化程度强于榕江流域阶地上发育的该类型风化壳.粒度组成还表明,两流域该类型风化壳具有在<2μm粒级含量上冲积层大于基座风化壳的特征.两个流域风化壳粒度组成差别的原因是两个流域不同的剥蚀速率,榕江流域剥蚀速率较快.pH值在冲积物覆盖型风化壳剖面上呈现三低两高间隔出现的规律.螺河流域风化壳磁化率低于榕江流域是由局部的地貌条件决定,磁化率在粤东地区该类型风化壳的指示意义不准确.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状况是反映该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指标。在对青海湖流域退化草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手段获得流域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动态。在草地退化重点区域选取8个样地来反映流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草地的退化情况。结果表明,1977—200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退化情况十分严重,流域内草地共减少206.68 km~2,其中,大部分草地转变为耕地和沙地。草地退化主要集中在湖区南岸、共和县的黑马河乡及布哈河口的鸟岛3个区域。2000年以后,流域内草地退化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草地总面积开始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2000年之后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为草地的生长和改善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流域内实行了一系列草地保护政策。2004年是青海湖流域气候转折年,流域气温明显升高,降水明显增加,青海湖水位下降趋势有所缓解,流域草地退化现象明显好转。青海湖流域草地是该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植被,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准确监测流域植被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密云水库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输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闭流域中,泥沙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而在这些众多的环境影响因素中,植被是土壤侵蚀中最重要的环境控制因子,目前,植被覆盖度变化对输沙量的影响一直是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文章使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 formmionSystem(GIS))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密云水库流域内2个子流域出口处2002年至2005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对输沙量的影响。密云水库流域多为山地,其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2002年至2005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并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气候改变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密云水库流域内,输沙量是降雨情况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表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的综合反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密云水库流域内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和地表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且,输沙量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来定量分离出生物生理和人为的影响,并从中能够找出在流域生态系统中获得显著结果关键的临界点。研究结果对制定流域的合理开发和管理计划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封闭流域中,泥沙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而在这些众多的环境影响因素中,植被是土壤侵蚀中最重要的环境控制因子,目前,植被覆盖度变化对输沙量的影响一直是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文章使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密云水库流域内2个子流域出口处2002年至2005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对输沙量的影响。密云水库流域多为山地,其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2002年至2005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并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气候改变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密云水库流域内,输沙量是降雨情况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表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的综合反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密云水库流域内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和地表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且,输沙量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来定量分离出生物生理和人为的影响,并从中能够找出在流域生态系统中获得显著结果关键的临界点。研究结果对制定流域的合理开发和管理计划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对西南亚高山区流域碳水平衡的影响,应用生物物理/动态植被模式SSi B4/TRIFFID与流域水文模型TOPMODEL的耦合模式SSi B4T/TRIFFID进行西南亚高山区的梭磨河流域不同气候情景下[背景条件(控制试验)、增温2℃(T+2)、增温5℃+增雨40%(T+5,(1+40%) P)]植被与碳水平衡的动态模拟。控制试验结果显示,流域蒸散在流域为苔原灌木覆盖时达到最大而径流深最小;T+5,(1+40%) P试验流域蒸散在流域为森林覆盖时达到最大而径流深最小。随着温度增加,由于森林、苔原灌木和C3草地3种植被类型中森林蒸散增加幅度最大,导致森林从控制试验的增加径流量变为减小径流量。从控制试验到T+5,(1+40%) P试验,森林蒸散从388.1 mm·a-1增加到802.9 mm·a-1,径流深从298.0 mm·a-1减小到157.9 mm·a-1,径流系数从0.43减小到0.16;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从1 025.5 g·m-2·a-1增加到1 199.5 g·m-2·a-1,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从476.8g·m-2·a-1增加到650.8g·m-2·a-1。NPP和NEP增加幅度低于蒸散增加的幅度,表征碳水耦合关系的水分利用效率WUE随温度增加而明显减小。WUE和森林-径流关系随海拔高度变化,西南山区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控制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森林-径流关系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内陆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尤其是水热条件和地貌特征是植被生态、土壤环境及水环境形成与分异最主要的控制性因素。几大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塔河流域生态环境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脆弱性特征。总体表现为以荒漠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而具体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从恢复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应运用RS及GIS等新技术手段,监测生态环境变化,探索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淮河中上游参考作物腾发量趋势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作物腾发量(ET0)是由平均气温(Tm)、实际水汽压(ea)、风速(u2)和净辐射(Rn)等多个气候要素驱动的,因此,气候变化对ET0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分析ET0和各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获得气候变化对ET0的影响。利用Mann-Kendall(MK)检验分析了淮河中上游流域1959—2009年ET0及各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并且利用偏相关分析和贡献分析获得ET0和主要气候要素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结果显示,大部分站点的年ET0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在夏季,所有站点的ET0都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且西北部地区尤其显著。其他3个季节显著下降的ET0趋势主要分布在淮河中上游流域的西北部地区。年及夏季的ET0在1970年以后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在1975年以后变的显著,其余3个季节ET0并无明显变化特征,说明夏季ET0的显著减少是年ET0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实际水汽压与ET0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平均温度、净辐射和风速则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无论从定性的偏相关关系还是定量的贡献分析都可看出虽然年及四季的平均气温是显著上升的,并且导致了ET0的增加,但是整个流域显著下降的风速和净辐射直接导致了年及夏季ET0的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森林植被与流域径流量关系的空间分异规律,用生物物理/动态植被模式SSiB4/TRIFFID与流域水文模型TOPMODEL的耦合模式SSiB4T/TRIFFID进行青弋江流域和西南亚高山区的梭磨河流域各种气候情景的植被演替和碳水循环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并结合森林集水区试验结果,分析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不存在水分胁迫时,在草地、灌木和森林3种植被类型中,森林蒸腾、冠层截留蒸发、蒸散和叶面积指数对温度变化最敏感;存在水分胁迫时,森林蒸腾、冠层截留蒸发、蒸散和叶面积指数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青弋江流域阔叶林在植被向平衡态演替过程中取得支配地位,森林、灌木和草地蒸散分别为742.2、588.6和546.2 mm·a~(-1),森林蒸散明显大于灌木和草地,森林减小了径流量。梭磨河流域针叶林在植被向平衡态演替过程中取得支配地位,森林、苔原灌木和草地蒸散分别为387.8、444.3和387.5 mm·a~(-1),森林蒸散低于苔原灌木,森林增加了径流量。但随着温度增加,由于森林蒸散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苔原灌木和C3草地,森林蒸散逐渐大于苔原灌木,森林从增加径流量转变为减小径流量。对于湿润地区,随着温度增加,森林从增加径流量转变为对径流量没有明显影响和减小径流量。对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随着降水的减小,森林蒸散减小幅度明显大于灌木和草地,森林对径流量的影响随着降水量的减小而减小。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分布对森林植被与流域径流量关系的空间变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植被覆盖变化影响流域水文循环及水文过程。选择钱塘江流域的一级支流——衢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衢江流域植被、气候、土壤、水文和地图资料,基于Arc GIS 10.3平台建立衢江流域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利用SWAT-CUP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土壤蒸发补偿系数、浅层地下水径流系数、基流α系数、浅层地下水蒸发深度阈值、地下水延迟时间和土壤可利用水量6个参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利用2009—2014年开化和衢州水文观测站实测月径流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校准和验证,获得模型径流模拟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率定期和验证期的模拟月径流数据与实测月径流相关系数(r~2)为0.83~0.97,纳什系数(E_(ns))为0.69~0.93,说明模型在衢江流域的模拟效果较好。不同植被覆盖变化情景下水量平衡分析发现,流域内旱地全部转化为林地对地表径流和水量平衡的影响较小;旱地和草地均转化为林地,导致年地表径流量减少12.79 mm,同时增加水分的深层渗漏(12.14 mm);适当增加果园(约5%林地转化为果园)面积不会对流域地表径流和水量平衡产生显著影响;当10%~20%的林地转化为果园时,地表年径流增加了3.86~10.57 mm,水分深层渗漏量减少了4.61~16.46 mm;可见,随着果园面积进一步增加,其对流域水文的影响加剧。因此,山区发展经济林应适度,大面积发展经济林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减弱。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植被覆盖变化对衢江流域水文效应的影响,同时可为山区林业生产布局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1:25万河流水系和数字高程(DEM)数据制备了选取湖泊的流域边界,据其集成了流域社会经济数据,并据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1990、1995、2000、2005年4个时段土地利用数据形成了流域反映人类活动强度的表征指标,选取了全国湖泊富营养化区域差异性调查课题获取的案例湖泊的水质数据,集成了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的面板数据集,研究了1990-2005年间中国湖泊营养状态的发展趋势与差异特征,探讨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自然气候与社会经济影响机制,构建了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厘定了1990-2005年间影响湖泊营养状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测度了其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方向和作用强度。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人类活动强度对湖泊营养状态呈显著的正影响,其表征指标人均GDP与建设用地所占流域面积比均具有较强的显著性,而在人类扰动较小的情况下,湖泊的营养状态与湖泊补给系数成正比,与湖泊蓄容量成反比,补给系数较小且其他因素也相同时,水体营养状态应与流域土壤本底值相关;以林、草地的面积比重所测度的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发育程度与湖泊营养状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林地与草地生态系统对流域的氮、磷营养物的人湖量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论文研究结果将为流域管理措施方案制订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风景区的云中湖污染日益严重,已引起诸多关注,然而目前并不清楚该湖生态环境变化轨迹以及原因。通过对云中湖沉积物年代学、微量元素、有机碳和粒度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地质累积指数等方法,揭示近50a云中湖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云中湖沉积物中14种微量元素含量随深度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且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反映元素输入物源的一致性。在20世纪80年代前,湖底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很小,表明流域环境变化较小,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量元素含量呈波动变化,其中在10和4 cm深度出现2次明显低值,下部低值与沉积物粒度增粗相对应,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人为旅游开发原因所致;顶部低值与有机碳含量增加相一致,反映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以及有机质输入对沉积元素的稀释作用。1993年以来元素V/Cr比值明显增加并超过2.0,反映底层水体向缺氧状态转变。各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小于0.5,表明云中湖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较轻水平。综合分析云中湖沉积物研究记录可知,20世纪90年代之前云中湖湖泊环境相对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流域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水体环境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土地退化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善忠  王涛  封建民 《生态环境》2003,12(4):427-430
黑河流域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区。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土地退化,已成为黑河流域一个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是该流域最典型和最严重的土地退化形式。对该流域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特点、退化面积等方面还没有较为详细的研究,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通过最新的遥感影像资料(2000年),在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初步分析了黑河流域土地退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土地退化主要有5种类型,即:水土流失、干旱化、植被退化、盐渍化和沙漠化。土地退化面积达29971.91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23.06%;其中,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的南部山区,面积为5747.68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19.18%,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的;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配而导致的干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山前部分冲、洪积平原的河流沿岸附近,其面积为1369.96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4.57%;盐渍化土地是该流域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面积为10591.82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35.34%,分布在流域的低地、冲积扇的边缘等位置,主要是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造成的;沙化土地,包括流动沙丘(地),是研究区土地退化面积最大的类型,为10771.97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35.94%,这其中也包括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和现代形成的大部分沙地;植被退化土地面积为1490.48km^2,只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4.97%。通过分析可知,黑河流域土地退化严重,特别是在下游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该流域内有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该地区土地生态系统脆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浙江千岛湖和宁波天童两个不同区域内的苦储(Castanopsis sclerophytta)为材料,对处于不同生境条件下的苦槠丛枝菌根(AM)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区土壤pH均处于苦储丛枝菌根生长发育的最适范围内,丛枝菌根的侵染率无明显差异;酸性磷酸酶为两区域内的主导磷酸酶,各种磷酸酶活性均是天童地区高于千岛湖地区;AM侵染率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其中天童地区为显著相关,说明AM侵染率对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流域(以下简称雅江)是西藏南部最大的河流系统,流经西藏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前人对雅江径流规律以及沉积物元素含量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该地区的河流几乎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1].但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剧增,可能会影响到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本文选取了该流域3条分别流经西藏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日喀则、拉萨、八一)的年楚河、拉萨河和尼洋河,测定了河水中溶解态元素的含量,旨在利用水体的元素组成和季节变化规律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