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孔繁德 《环境保护》2006,(16):72-75
编者按: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世界罕见.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时间人口、生态、经济技术比较协调;农耕灌溉施肥,保护土地与生态;文明中心迁移.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状况日益下降,本文总结了古代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表明当今社会更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2.
李子青 《环境》2007,(6):96-97
本文通过对当前土地开发整理重数量而轻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提出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加强前期论证分析,加强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以使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坚实的基础上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庆阳农场位于延寿县东部,总土地面积为7640公顷,但由于连续多年不停息的耕种,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农场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农场是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农场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各类自然资源,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土地资源,这类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保障,还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加快,使得可利用土地资源较为缺乏,同时,在土地资源治理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现阶段,人们开始将土地整治中生态环...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在北方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显龙  周力 《环境工程》2005,23(4):23-24
人工湿地是土地生态处理系统的一种类型,其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和净化效果好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在北方寒冷地区很少采用,在此介绍人工湿地系统在北方应用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论文运用农业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绥德县为典型案例区,进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限制因素剖析。认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解困目标的有机结合。依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重视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造林实用技术、水保型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柠条防护林产业化、水保型立体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增效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7.
土地生态安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论文从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 社会、 经济和环境因素方面选取了23个指标,构建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计量模型,对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9年商洛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从1.031 4降低到0.980 5,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不断降低,并向非均衡态发展;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土地生态安全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威胁主要源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土地经济生态系统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小;人均耕地面积、 旱涝保收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单位面积化肥和地膜施用量等因子成为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2007,(2A):90-91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东依太行,西凭黄河.南接中原,北通大漠。远在180万年前,华夏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并且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华夏图腾中国龙在这里略具雏形.最早的“中国”也在这里出现。山西自古风景秀丽.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急流瀑布错落其间.既有太行峡谷之险峻.又有壶口瀑布之雄奇;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土地整治不仅要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要促进生态环境与景观的保护.提高乡村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例,分析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加强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提出相关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勇  薛阳富  程根伟 《地球与环境》2005,33(Z1):598-604
三江流域具有特殊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本区域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不但限制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威胁着中下游地区的安全。但是长期的过量森林砍伐,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本地区的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恢复重建异常困难。因此如何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内国际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土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三江流域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土地利用方面提出了减少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或还草;对干暖河谷灌丛生态系统和寒漠生态系统要以保护为前提,减少人为活动影响,发挥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对森林生态系统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要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取得最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系统耦合协同评价体系,构建一个适宜大区域的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化情况的指标体系,借助该指标体系,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黄河经济带2008—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格局及空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2008—2016年,黄河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并不显著,压力依然很大;城市化有所提升,但发展速度依然偏慢。两方面均不存在明显的龙头城市,且空间差异明显。(2)2008—2016年,研究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生态文明建设普遍滞后于城市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行政指向性。(3)协调度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依赖,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地理临近的区域更容易受高协调度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上游的河湟谷地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是黄河沿线耕地开垦的最西端,聚落和耕地重建对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建立了北宋后期(1117年)河湟谷地聚落和耕地数据库,以聚落空间分布为基础,运用网格化模型,重建了北宋后期河湟谷地耕地格局。结果表明:(1)北宋后期河湟谷地聚落集中分布在黄河、湟水河干流沿岸海拔相对较低、坡度较缓的河流冲积和洪积平原。(2)河湟谷地的耕地总面积为304.67 km2,分配有耕地的网格仅占全区的16.16%,垦殖率最高的网格仅为24.16%,其中,湟水河谷耕地分布网格约占全部的74.06%,黄河干流约占25.94%,说明北宋后期耕地开垦主要集中在湟水河流域。(3)从聚落分布的海拔高度来看,大部分耕地网格分布在海拔2600 m以下的川水地区,说明当时耕地分布范围不大,海拔高度极大地限制了耕地的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灌溉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4)基于聚落重建耕地空间格局,其结果符合耕地随聚落分布的事实,更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虽然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难以满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阐述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相关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提出了系统性的安排。构建现代长江保护治理体系,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需要以颁布实施长江保护法为契机推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以推进"三线一单"编制为基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以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管理为抓手建立推行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以统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主线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以落实生态环境价值为导向推进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环境治理体系为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生态文明视角下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研究-以盐城大丰为例.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对研究区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大丰区概况、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生态视角下沿海城市土地利用的保障对策,主要有:特色开发,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城乡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施动态监管,建立评估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以盐城大丰为例,分析其在土地利用中的情况和特点,并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探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以直接解决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生态问题为己任,用于指引人们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内蒙古地区,草原是最具内蒙古特色和开发价值的资源,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开发中严重违反了生态文明理念,以致出现草场退化、生物生存危机等状况.在当前内蒙古草原出现的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去探寻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价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思想,实现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及各方因素协调共促”理念下新的草原开发.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省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生态文明的产生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汇合,它在产生背景与理论针对性、具体内容、指导思想等方面超越了以往的生态观。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创建生态省,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和前瞻意识。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及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目前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进行了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8.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道路网络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澜沧江流域道路工程的建设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影响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辨析道路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谰沧江流域各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法研究了澜沧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及动态变化;以县域、市域为尺度.提取流域道路网络的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了道路的网络结构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谰沧江流域生态承载力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并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流域道路阿络中不同等级道路的组合结构变化明显,道路密度空间差异显著;县域尺度的回归分析表明,生态承载力与不同等级道路长度符合Gaussian模型、Reciprocal模型.与道路密度均能用ExponentiM Fit模型表示,生态承载力随道路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市域尺度上,生态承载力与道路密度的关系与县域尺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钱易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5):1069-1074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文分别讨论了为什么要抓大保护,绿色发展的重点是什么,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该由谁来完成等三个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应在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城镇化建设领域、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领域,以及加强法治、制度、政策和文化、教育、宣传等领域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20.
试探黄河近代三角洲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近代三角洲拥有丰富的天然油气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并具有建深水港条件,但由于黄河尾闾流路多变,油、气资源发现较晚,生态环境脆弱和文化教育程度低等原因,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远不及长江和珠江两个三角洲。为振兴三角洲经济、开发富饶资源,其对策是:稳定黄河尾闾流路,加速黄河海港建设,大力发展以石油和农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狠抓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农牧渔业基地,保护自然环境,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