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流域水质监测站对发生在江河中的重大水质污染事故中承担着前哨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起江河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多年来松花江水质监测的实际工作,对环境水质监测部门开展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措施研究的必要性、应急监测工作必需的配置、预警监测断面在应急监测中的功能与作用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指出,应加大江河水环境监测的投入,切实加强水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尽快建成主要江河应急防控体系,提高江河重大污染事件的预警预测、监测、处置、后期评估等方面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集中阐述了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类型以及具有的基础特性,分析了环境污染事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论述了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体系的建立,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应急监测的要求,为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做好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性质,以及基层监测站对突发性污染应急监测的现状分析,指出基层监测站应增设应急监测硬件条件和外部支撑上报系统,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监测的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通过说明应急监测的不足与发展,提出了在应急监测和现场处理中的建议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发生,从而环境监测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应急预案以及多部门相互配合等方面尤为重要,对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对及时应对污染事故的发生提出了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系统应用快速高技的污染信息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技术、大气污染要素评估与决策技术等关键技术,预报预警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大气环境、污染物扩散过程、浓度时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污染物扩散过程评估及救援决策方案计算模型,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提供可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提高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为政府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银川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应急监测预案为例,介绍了应急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实施,通过污染事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实例,对化学品泄漏后应急监测工作进行了分析,说明应急监测预案在应急监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巩义市二电厂输油管道迸裂引发柴油污染伊洛河事件,总结该事件应急监测人员的经验,提出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在出发前准备、现场检测、仪器设备、监测科研、人员、思想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应急监测工作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处置中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采用水质应急监测仪器 ,并通过方法对照工作 ,确定了对水中铜的应急监测的快速分析方法 ,使其可以在无电源、无水源、无实验平台的现场快速分析水中的铜 ,分析一个样品的时间只需要 3min ,并且可以达到常规监测所要求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10.
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应急监测和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简述了近几年发生在我省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情节和危害,提出了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应急监测的方法技术和预防对策,旨在使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对运输和使用氰化物的安全引起足够重视,为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应急监测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为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再度发生,提供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以北江的广东辖区段(下称北江)为案例区,研究构建了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断面设置方法,并开展应用研究. 研究结果:①系统提出了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断面设置思路. 从断面类型上,划分为入境断面、控制断面、预警断面、目标断面4类;从断面功能上,分别定位为入境水质监控、源头影响控制、早期水质预警、目标水质保障;从断面的风险覆盖范围上,分别在面尺度、线尺度、点尺度3个层面保障水源水质安全;从而构建分类多级的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站网. ②提出了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各类断面的设置方法. 如入境断面的设置执行“属地管理”原则,与跨省(市)界断面保持一致;控制断面的设置遵循“快速响应”原则,在高风险源及河段下游就近布设;预警断面的设置遵循“应急缓冲”原则,断面与取水口距离的核算公式是预留的水团迁移时间、设定水文条件下水流流速2类参数的函数,预留迁移时间需要满足不小于当地区域应急响应时间的约束条件;目标断面则直接位于取水口. ③北江流域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断面初设136个,优化核定后共计111个,包括入境断面6个、控制断面71个、预警断面26个、目标断面16个,其中有8个断面具有多重监控功能属性. ④经验证,该研究中所述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数学和GIS的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模糊数学原理,以松花江流域1990—2006年15个国控断面的监测资料为依据,选择13种污染物为评价参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运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GIS的数据管理与空间表达能力, 从产业结构特征上分析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的变化趋势,并运用地理信息手段表征流域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整体水质呈现好转的趋势;河流水质的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嫩江区域受面源污染的影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干流区域枯水期污染较重,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流域水质区域差异性表现为支流污染重于干流,大城市附近水域的水质明显劣于其他水域水质. 流域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CODMn,BOD5,氨氮和六价铬等.   相似文献   

13.
界河(黑龙江)水质质量监测及水质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俄界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全面开展了枯、平、丰水期的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覆盖黑龙江、乌苏里江干流及主要的一级支流。基于现状水质调查结果以及已有的历史长序列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黑龙江干流全年以Ⅳ类水质为主,乌苏里江干流全年以Ⅲ、Ⅳ类水质为主。部分水域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偏高;支流松花江水质污染严重,以有机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松花江上游、嫩江、松花江干流肇源江段的污染进行调查,并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松花江肇源江段的四个断面的89年、98年及2003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了十六年间松花江肇源江段水质污染的变化状况及污染现状,并指出了今后松花江水质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应急监测方案相关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吉林新亚强化工厂三甲基氯硅烷原料桶流入松花江实例,探讨了水环境应急监测方案的内容,提出了应急监测方案制定、补充和调整中所需考虑的多种因素,为应对各种水污染事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十二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调整工作要求,吉林省在辖区内所有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及采样点基础上,完成了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国控监测断面的优化调整工作。在此过程中,如何从国家尺度上,既能充分反映吉林省水环境质量状况,又能满足国家对地表水环境管理需求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在确定国控监测断面及采样点的布设中,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立河流水质预警体系对保障河流水质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护河流水质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国内河流潜存的环境污染及事故风险现状,提出建立流域污染预警系统、河流水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以应对河流突发污染事件发生,确保河流水环境安全,实现河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我们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针对当前我国环境管理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东胜区"打造城市核心区","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区)",确保地区级核心城市环境安全的形势要求以及环境监测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审时度势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建设任务.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预警数据,信息,是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政策标准,规划计划和综合决策的依据.科学的监测手段,可以为政府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判断;而预警监测跟不上,就可能在出现突发污染事件时措手不及.应对无方.贻误战机,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经济生活运行,以及社会安定和环境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损害.并就如何加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从专业技术,能力建设,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十二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调整工作要求,吉林省在辖区内所有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及采样点基础上,完成了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国控监测断面的优化调整工作。在此过程中,如何从国家尺度上,既能充分反映吉林省水环境质量状况,又能满足国家对地表水环境管理需求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在确定国控监测断面及采样点的布设中.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