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在300mg/kg铬污染水稻土中分别施加氮肥(NH4Cl、NH4NO3、Ca(NO3)2和CO(NH2)2)、钾肥(K2SO4和KCl)、磷肥(Ca(H2PO4)2和NaH2PO4)对水稻生长以及吸收和分配铬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虽然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但也改变了水稻植株对土壤铬的吸收和积累。从总体上看,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植株总铬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肥、钾肥处理的水稻植株总铬比对照处理增加了1.7%~72.9%,磷肥处理的水稻植株总铬比对照处理降低了2.1%~21.9%。(2)不同施肥处理明显影响了铬在水稻植株内的分配与迁移。受试的氮肥、钾肥不仅促进水稻根部对铬的吸收和累积,也促进了铬向地上部分迁移;而磷肥则降低了水稻根部对铬的吸收和累积以及铬向地上部分迁移。(3)受试8种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糙米总铬,施肥处理后水稻成熟期糙米总铬为1.10~1.32mg/kg,均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中铬的限量(粮食1.0mg/kg),比对照处理提高了139.1%~187.0%,增加了铬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用于西南地区水旱轮作土壤Cd污染的修复技术,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和原位钝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比较了施用石灰、生物炭和羟基磷灰石(HAP)3种常见修复剂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籽粒吸收积累镉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与CK相比,使用石灰、生物炭和HAP后,水稻收获期土壤pH分别提高了1.18、 0.51和0.91个单位,油菜收获期土壤pH分别提升了0.29、0.81和0.63个单位,但在油菜收获期施用石灰和HAP处理的土壤pH出现明显回落,降幅为0.91个和0.30个单位,施用生物炭处理的土壤pH则进一步提高了0.28个单位;3种处理在水稻收获期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生物炭效果最佳;3种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水稻收获期土壤有效Cd含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21.84%、34.08%和20.12%,但在油菜收获期施用石灰和HAP处理的土壤有效Cd含量较相同处理在水稻收获期时有所回升,而生物炭则进一步降低了41.76%;石灰、生物炭和HAP处理对作物产量影响不大,但与CK处理相比,稻米中Cd含量分别降低了30.00%、43.33%和38.00%,油菜籽中Cd含量分别降低了21.00%、53.57%和55.90%,施用生物炭和HAP处理效果较佳。综上所述,生物炭修复水旱轮作模式下农田Cd污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制革废水生化处理后的出水仍残留低浓度的铬,为揭示微量铬在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中的分布及胞外聚合物在生物处理过程中的转化,通过改良热提取法提取生物处理过程中EPS和SMP,测定各组分中多糖、蛋白质、总铬等含量,分析制革废水生物处理中EPS组分的特征、金属铬的分布和EPS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一级生物处理中EPS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均逐渐降低,二级生物处理中EPS含量增加,活性污泥SMP与邻近沉淀池出水组分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铬在不同来源污泥EPS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污泥表面吸附及EPS对铬的络合富集、EPS的水解及代谢组分外排的行为均影响铬的迁移;通常,水体中铬首先被S-EPS吸收,经LB-EPS运输渗透至TB-EPS中储存。根据Pearson分析结果,总铬的分布与胞外聚合物中PS/PN及P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制革废水铬排放总量控制和深度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墙对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去除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柱实验模拟地下水环境,研究以发酵树皮为主要反应介质的渗透性生物墙对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去除效果,为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提供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模拟生物墙运行数天后,墙内形成弱碱性(pH 7~8)、强还原(Eh<-100 mV)环境,有利于六价铬转化为三价铬并生成沉淀。在进水六价铬浓度为20 mg/L、水流速度为3.7 cm/d的运行条件下,3周期间生物墙对六价铬的去除率稳定在98%左右,生物墙内沿水流方向三价铬的浓度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6.6 mg/L),出水三价铬约为1.0 mg/L。吸附和微生物转化是生物墙对水中六价铬去除的主要反应。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中痕量元素的滤出会对灰场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研究粉煤灰中痕量元素的淋滤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贵州某电厂灰样,开展铬元素的迁移控制及柱淋滤特性的研究,建立HPLC-ICP-MS对不同价态铬定量分析的方法,结果显示,以EDTA为络合剂,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Cr(Ⅲ)与Cr(Ⅵ)的保留时间分别为80 s和120 s左右,实现了基线分离。并选取硫酸亚铁,研究硫酸亚铁的添加对不同价态铬元素在柱淋滤系统内淋滤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柱生物曝气法吸附处理含铬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复合生物吸附剂FY01与活性污泥作为吸附材料,探讨了柱式生物曝气法对高浓度含铬电镀废水的生物吸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FY01性能稳定,耐进水pH冲击能力较强。当进水pH=2—5、流速为500mL/h时,10gFY01和5g活性污泥联合处理60.4mg/L含铬电镀废水2h后,铬的去除率达78%以上;在4℃冰箱和23—28℃实验室保存50d的FY01对铬的去除分别在78%~83%和77%-84%之间。柱式生物曝气吸附法对含铬废水的处理效果理想,运行稳定。串联处理2000mL总Cr、Cu^2+和COD浓度分别为60.4、4.51和48.2mg/L的电镀废水2h后,去除率分别高达92.1%、99.2%和71.4%。  相似文献   

7.
铬是环境中广泛存在又对健康有害的元素之一.血中铬的测定对生理、病理的研究及环境质量评价,均有重要意义.由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高灵敏度,自然被用来测定血中痕量元素.Anand等报导将血清用5N HNO_3—H_2O_2(30V%)的1:1混合溶液稀释1倍测定.Pakarek报导将血清直接进样用加入法测定,或用含有6%的代  相似文献   

8.
针对分离得到的Cr(VI)耐受菌株S2-3进行了基本生长特征、16S rRNA序列分析、Cr(VI)对菌株生长影响、菌株生长代谢与铬的去除的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与Pseudomonas chlororaphis(Z76673)相似性最高(99.8%);Cr(VI)对菌株生长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其耐受上限可达到1 500 mg/L左右;Cr(VI)导致菌体细胞大小分布变宽,同时使得细胞表面的—OH和—NH基团减少。当初始Cr(VI)浓度为100 mg/L时,48 h内菌株S2-3对Cr(VI)去除效率可达到85.9%,对总铬去除率为24.1%。在高Cr(VI)浓度(1 000 mg/L)下,菌株对Cr(VI)和总铬仍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分别为58.7%和3.3%。菌株S2-3主要通过还原Cr(VI)的方式去除Cr(VI)。Cr(VI)的还原与菌液ORP以及细胞表面的—OH和—NH有关;总铬的去除不是因为形成了氢氧化铬沉淀,而是Cr(III)被吸附在了细胞表面的—CO上。  相似文献   

9.
内电解-混凝-SBR-生物炭组合工艺处理染料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述用内电解—混凝—SBR—生物炭组合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过程。通过对各工艺段的调试,确定了各工艺段的最佳控制条件。结果表明:当染料废水COD平均值为5100mg/L,色度为6000倍时,去除率达95%以上,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铬(Ⅵ)是确认的致癌物,因此,铬是水质分析中必测的重金属元素。为测定水和废水中的铬,国内外的分析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关于水中微量铬的测定的报道也  相似文献   

11.
生物法和化学法回收制革污泥中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嗜酸性硫杆菌(Thiobacillus)生物沥滤法和1:1硫酸化学沥滤法分离回收制革污泥中的铬.比较了嗜酸性硫杆菌生物沥滤法和化学沥滤法回收制革污泥铬过程中pH、氧化还原电位(ORP)、沉降比(SV)以及铬的沥滤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pH是影响制革污泥中铬的沥滤率的关键因素.生物沥滤法在使污泥pH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能很好地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对铬的沥滤效果好于化学沥滤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水稻、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对铬的吸收、运转已有报导,而小白菜、苋菜对铬的吸收、运转尚未见报导。本文应用放射性~(51)Cr研究小白菜、苋菜对添加于土壤中~(51)Cr的吸收和运转,并观察添加于土壤中的铬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采用以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加权平均法对南京市郊典型蔬菜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u、Pb、Cr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含量超标率均不超过10.32%,而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达2.15,含量超标率为84.13%,急需对该区土壤和受体做进一步的Cd污染深入调查或风险评估;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1.28,属玷污水平;利用ArcGIS 8.3软件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元素的污染程度为Cd>Pb>Cu>Cr,各元素的污染格局较为相似,城市化活动对土壤污染贡献较大;研究区有81.16%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级别为玷污,3.78%处于本底级,15.06%处于安全级。  相似文献   

14.
生物沥滤-焚烧法处理制革污泥中铬迁移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沥滤-焚烧方法,先将制革污泥中大部分难溶的有毒重金属——铬从固相溶出转移至液相,之后将沥滤后制革污泥进行有效的固液两相分离,并对分离后的固相污泥进行焚烧处理实验,研究生物沥滤-焚烧处理法对制革污泥中的总Cr在不同介质中的浓度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沥滤法处理制革污泥后,以金属离子交换形态存在的总Cr含量增加,其中68.56%的总Cr6+和87.70%的总Cr得以去除,去除效果十分明显;将沥滤脱水后的污泥进行焚烧处理,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的总Cr相对含量变大,迁移能力减弱;铬在高温下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形成复杂的金属化合物及络合物:Cr1.3Fe0.7O0.5、Na4(CrO4)(SO4)、Ca5(CrO4)3O0.5,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对整个生物沥滤-焚烧处理过程进行反应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铬渣中六价铬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严重的危害,必须进行处理。在铬渣加入粘结剂、煤粉或铁精矿粉制成冷固结球团,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还原解毒。实验表明,在1200℃以下用煤气铬渣球团,铬渣基本解毒;在1400℃熔炼还原后的铬渣球团,可使铬全部还原成金属铬或Cr7C3,在铁碳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可形成(Fe·Cr)7C3,铬渣彻底解毒,并能回收铬渣中的Cr、Fe等元素。故可将铬渣制成冷固结球团进行还原解毒,进行高温熔炼后,可达到铬渣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相似文献   

16.
闽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闽江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在沙溪、富屯溪、建溪和闽江中下游采集了39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对其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和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沙溪、富屯溪、建溪和闽江中下游的Pb、Zn、Cr、Ni和Co的平均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Ⅱ类标准,但略高于福建土壤环境背景值(富屯溪的Cr平均值和闽江中下游的Co平均值除外),地累积指数评价表明各个重金属元素的Igeo级别在多数采样点为0或1,闽江流域的污染风险整体较小,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为点的分布。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未出现从上游至下游递增的规律,河流本身对点源污染物有一定的稀释和自净作用。Pb和Zn,Cr、Ni和Co相关关系显著,Pb和Zn主要受城镇建设、交通、生活、工业以及河流动力的影响,采沙场对Zn的影响较大,Cr、Ni和Co的含量同时还与农村生活垃圾、农副产品生产和水电站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7.
大冶保安湖底泥重金属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底泥质量标准(SQGs)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法,对保安湖11个点位的表层底泥中重金属(Hg、Pb、Cd、Cr、As、Cu、Zn)含量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保安湖底泥中7种重金属的平均值分别为0.09、42.50、2.76、87.28、26.12、76.55、164.19mg/kg,其中Cd在还地桥港区域最高;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顺序为CdAsHgCuPbZnCr,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来看,整个湖区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5.70~1 280.72,平均值为227.63,属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从Cd分布来看,还地桥港入湖口潜在生态危害最高,其主要来源可能与入湖河流上游的工业园区内存在较为密集的铝型材制造加工企业有关。  相似文献   

18.
铬渣的热解无害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解工艺无害化处理铬渣,探讨了稻秆在铬渣无害化处理中的作用.研究了热解温度、稻秆与铬渣质量比、铬渣粒径及保温时间对铬渣热解无害化处理的影响,并分析了热解前后热解产物中铬元素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热解工艺能有效地将铬渣中Cr(Ⅵ)还原,稻秆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气相挥发分对Cr(Ⅵ)的还原起核心作用.较为适宜的热解条件:热解温度为400 ℃,稻秆与铬渣质量比为0.10,铬渣粒径<2 000 μm,保温时间为10 min.在该热解条件处理下,热解产物中的Cr(Ⅵ)质量浓度为121 mg/kg,低于热解前铬渣中的Cr(Ⅵ)(3 400 mg/kg).热解后,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铬含量降低,大部分铬转化成了稳定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极大地降低了铬渣的危害.第一作者:张大磊,男,1982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热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邵阳市城区大气降尘中Pb、Cd的污染程度及环境风险,于2011—2014年在不同功能区采集大气降尘样品,对Pb、Cd的污染程度及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邵阳市城区大气降尘中Pb、Cd平均值分别为167.29、2.09mg/kg;各功能区大气降尘中Pb的年平均值污染程度级别在2~3级,城区的年平均值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Cd在各个功能区及城区的年平均值污染程度级别均为4级,属于强污染;各功能区Pb、Cd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波动较小,Pb均为轻微生态危害,Cd均为极强生态危害;城区大气降尘中Pb、Cd的总非致癌风险为儿童6.90×10-1、成年女性9.59×10-2、成年男性8.26×10-2;Cd的呼吸系统吸入途径平均致癌风险为成年女性5.42×10-9、成年男性为5.15×10-9,远低于10-6~10-4,不具有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20.
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吸附是生物炭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环节,而生物炭中的自由基对有机污染物降解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以水稻秸秆为原材料,研究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对罗丹明B的吸附和降解,通过荧光光谱法分析生物炭-罗丹明B体系反应前后上清液荧光光谱特性的变化来表征其中的降解现象。结果表明,在350℃和500℃生物炭-罗丹明B反应体系中,其上清液荧光光谱明显发生蓝移现象,表明该体系中存在着明显的降解现象。通过对这2个体系反应后生物炭固体颗粒的萃取来对降解作用进行定量分析,降解作用在这2个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和30%。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对罗丹明B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对水中罗丹明B的吸附行为,固液比在3∶1 000时生物炭最大吸附量为3.33 mg·g-1。这表明在水稻秸秆生物炭-罗丹明B反应体系中,不仅存在吸附作用,还伴随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