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被学者们逐渐熟悉并加以研究,二十多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现状作以陈述,对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整体性研究、区域性研究、扩展性研究三个方面作了学术回顾。  相似文献   

2.
我国关于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再起步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是灾荒史研究的发起者和中坚力量。其中以李文海先生、夏明方先生等为领军人物的学者出版了一系列关于近代中国灾荒的论文和论著。其中夏明方先生是近代中国灾荒研究的著名学者,在灾荒的缘起、发展、影响及官民应对等方面有着独到精辟的观点和全面客观的阐述。对于当代国内学界对于灾荒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文海是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拓荒者,他对该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重新起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中因由,一方面是上世纪80年代史学的整体研究走向所致,另一方面也与李文海个人的史学理念、实践关系至密。李文海有关近代中国灾荒史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发表有系列独到观点,这主要体现在灾荒的成因、应对、影响以及灾荒学科价值等方面。在他的引领下,近数十年来我国近代灾荒研究取得了相当之进展,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研究队伍日趋壮大。  相似文献   

4.
近代华北灾荒频发,改革开放以来对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涌现,主要表现在对华北整体和各行政省份的灾荒史研究方面。但其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研究方法与理论把握以及史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代华北灾荒频发,改革开放以来对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涌现,主要表现在对华北整体和各行政省份的灾荒史研究方面。但其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研究方法与理论把握以及史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丁戊奇荒”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戊奇荒"是近代中国一场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丁戊奇荒"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当前对"丁戊奇荒"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内容、研究区域、资料挖掘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以来福建灾害史研究成果显著,在灾害史料整理和专题研究方面都相对系统和完善。随着福建灾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向更应受到关注与思考。通过回顾与总结福建灾害史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发现其仍具有进一步深化的探索空间,主要体现在拓展灾害研究的时空范围、扩充灾害史料的来源与数量、加强灾荒文本的考辨与解读、构建灾害历史数据库、突破固有的研究模式以及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等方面,而这些发展方向也是此后推进和深化福建灾害史研究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11.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生态环境史的学术成果。本文从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对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史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必将促进人们更加关注西北生态环境问题,对西北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石。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2—2021年中国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领域的2 203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文献为基础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对中国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绘制了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相关图表和知识图谱,讨论了近三十年来中国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中国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可分为起步探索(1992—2005年)、初步成长(2006—2016年)和繁荣发展(2017—2021年)三个阶段;在研究群体和研究机构上,研究群体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一批学术研究代表,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其次分布于各个高校,但研究机构之间相对独立,缺乏交流合作;在研究内容上,主要聚焦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等热点;未来应提升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的深度与多元化,并加强实践性研究,加强各学者、研究机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农业、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建设和运营。为客观地掌握国内外PPP的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笔者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和SSC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工具Histcite Pro对当前国内外PPP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学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PPP研究最早开始于1952年,且从1993年开始文献呈现增加趋势;美国、中国和英国在该领域发表文献最多,且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单位主要集中在美国境内,我国研究实力较强的有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PPP项目、风险、绩效、疾病、药物研发、金融、可持续、公共卫生等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史是灾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地震灾情、抗震救灾、成因认识、抗震建筑、地震科技构成了地震灾害史研究的主要方面,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20年间的中国地震灾害史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回顾,总结研究现状并分析不足,以期推动中国古代地震史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地震灾害具有史料整理系统详实、研究问题覆盖面广、研究方法多样的主要特征,但也存在史料挖掘不够、研究内容缺乏"横通"与"纵通"、交叉研究不足等问题。应加强史料的挖掘和利用、积极探索学科交叉的多视角多维度研究,充分发挥其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史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总结了建国以来民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尤其对80年代后期在社会学视角下自然灾害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向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今后的自然灾害史研究需要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资料来源、促进多学科交叉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光催化技术及其在室内空气净化方面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特性,以及光催化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广阔应用。介绍了中国室内空气污染的现状和甲醛、苯系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性质与来源。简单讨论了物理法,化学法等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处理技术,突出表述了光催化技术的优势。从降解机理、降解效果、反应器应用等3个方面介绍了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单一技术的不足和联合协同作用的必要性。强调了将研究结果投入实际运用的迫切性,希望真正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尽早普及。  相似文献   

18.
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定量评价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评价气候变化脆弱性是人类采取适应性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关键和基础。在对气候变化脆弱性有关概念进行讨论,及对国际、国内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近十几来有关气候变化脆弱性定量评价研究的成果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气候情景的模拟预测、系统变化过程的模拟、脆弱性指标的选取及脆弱性层次的划分。最后,从评价对象、技术手段、指标体系、时间尺度等方面探讨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环境影响评价自引入我国以来,经过40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套具有我国国情特点的成熟制度框架体系. 为探究过去40年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以1980—2020年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收录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Space文献分析工具,绘制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知识图谱,对比分析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力量、时空演变特征等信息,重点分析得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研究热点;结合聚类分析实证结果,从研究方向、指导理念、制度完善、技术体系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演变特征和重点领域发展趋势,并提出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展望与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国际学术界对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热度持续上升,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关注度正在下降,学术影响力不够、学科交叉研究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纠错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切实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能力,一方面需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与公共管理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完善经济、技术政策环境评价顶层设计,加强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融合研究;另一方面,应推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经验走向国际学术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国际学术话语权,不断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代生物学领域不断的扩展以及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掌握,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技术也在不停进步,目前在生物脱氮除磷领域方面主要发展的技术有: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同时硝化反硝化技术、厌氧氨氧化技术和反硝化除磷技术等等。本文主要针对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机理和工艺技术的发展进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