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南卷》收集整编的历史大风、冰雹灾害信息,将灾情描述按一定规则数字化,将灾害发生地进行古今属地转换,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今行政区划背景下的湖南省各县市各月的大风、冰雹灾害历史数字序列。分析其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公元前886年至公元1949年湖南省大风、冰雹灾害发生次数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2)大风、冰雹灾害的年内变化均呈现为双峰型,3-5月、6-8月分别为高发季节和次高发季节。(3)较严重的大风、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3-5月强对流天气活跃的季节,由此也可以看出由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大风、冰雹灾害重于冷空气所导致的。(4)大风、冰雹灾害发生频次及强度与湖南地形条件密切相关,洞庭湖区、湘江河谷地带多大风灾害,山区多冰雹灾害。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冰雹气候特征及冰雹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江西省80多个气象台站冰雹监测资料、近10a天气图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资料,对该省冰雹时空分布、环流背景和冰雹灾害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江西省冰雹具有很强的时间变化特征,春季3-5月为冰雹最容易出现的季节,其中4月份是冰雹出现最多的月份,冰雹最容易出现在下午到傍晚时分;冰雹地理分布差异大,总的特点是,山区多,山区与平原交界地带多,鄱阳湖附近的陆地多,其他地区则较少,全省有4个冰雹出现频率大值区;造成江西冰雹天气的地面影响系统是倒槽静止锋,其次为冷锋和气旋波等;冰雹灾害与冰雹出现频数并不完全一致,而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作物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构造了冰雹防御区划指数函数,根据指数大小将江西省各县市划分为3级冰雹防御区.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19,(3)
以2018年河北省中南部两次冰雹天气过程为例,探索了利用雷达资料跟踪冰雹灾害路径和影响区域的方法。通过台站观测冰雹与雷达识别冰雹区域的对比分析,发现依据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三个参数能够基本识别"冰雹最有可能发生的路径和影响区域"。对雷达识别区域与农业受灾面积进行分析,得知二者成正比关系,进一步说明可以用雷达识别得到的区域对冰雹灾害进行跟踪和鉴定,为更加科学的冰雹灾害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七年我国的冰雹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是我国冰雹灾害严重的年份之一。本文根据近十多年来的全国冰雹资料,对比分析了1987年冰雹的发生特点及其危害,并对几次强风雹天气影响情况进行了初步整理,供有关部门研究这一气象灾害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江西冰雹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林 《灾害学》1991,6(1):51-55
本文根据江西省1959~1989年冰雹资料,统计分析冰雹和冰雹云的主要特征;指出了江西冰雹地理分布和冰雹活动路径以及影响江西冰雹的天气形势与冰雹云回波特征。同时,分析了江西冰雹物理特征,指出其危害程度,为江南实施人工防御冰雹,减轻冰雹灾害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防灾措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山义昌  王潇宇 《灾害学》2001,16(4):53-56,62
根据1991~199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滩坊市近期冰雹灾害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预防冰雹灾害的措施,着重指出了利用高炮和火箭防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20,(1)
基于1982-2016年黑龙江省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及水稻产量数据,将研究期划分为1982-1990、1991-2000、2001-2010和2011-2016年4个阶段,引入受灾比和灾害强度指数,采用数理统计、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构建灾害与水稻产量的数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洪涝和干旱是影响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而低温冷害和冰雹相对较弱;②洪涝的受灾范围和灾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干旱则呈先升后降趋势,冰雹受灾范围变化不大,灾害强度呈上升趋势,低温冷害均变化不大;③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产量为负效应影响,从受灾范围看,干旱为最关键灾害,其次为洪涝,低温冷害和冰雹影响相对较小;从受灾强度看,4种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强弱依次为冰雹、洪涝、低温冷害、干旱。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2019,(2)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以"3·23"景谷县冰雹灾害天气为例,运用国家级站降水实况资料、卫星资料、闪电定位仪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体扫资料等,分别对这次灾害天气过程进行预警指标分析,并采用美国NEXRAD的新一代冰雹探测算法,对该灾害天气过程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该灾害主要由冰雹天气过程造成;从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能够清晰准确反映冰雹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较好的防灾价值,雷达观测的几个要素指标能较好的预示受灾的区域和强度,闪电频次、回波强度、强回波顶高、中气旋等指标能为这类灾害性天气提供短临预警依据;同时,冰雹灾害性天气通常伴随雷电、大风等灾害天气,也会造成重大灾害。另外,也应注意到冰雹天气通常是局地中小尺度的,但分析发现局地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也常有大尺度的天气背景作用,可从探空资料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疆的冰雹气候特征及其防御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杨莲梅 《灾害学》2002,17(4):26-31
利用新疆85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至1999年气象观测资料,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新疆地区近40年来冰雹的气候特征,讨论了伴随冰雹的雷暴、阵雨等天气现象。探讨了新疆冰雹的灾害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地区的冰雹灾害为例,介绍了该地区的气候背景和经济环境,选取地貌、灾害频率、人口和社会经济为评价因子,应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气象灾害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等数学模型。在使用有关基础图件和资料的基础上,运用MapInfo Professional软件,通过对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的操作,得到了各种灾害的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再经过图层叠加、斑块合并以及等级划分等操作,最后得到了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相似文献   

11.
鲁西北棉花雹灾损失监测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鲁西北是我国最主要的产棉区,但棉花生长受雹灾影响频繁,致使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局部绝产.本文对建立棉花雹灾损失监测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包括棉花分布遥感调查、雹灾径迹雷达监测、数据库建立和棉花雹灾损失分析等,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洪灾害系统的整体特征及其危险度区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我国山洪灾害系统的整体特征是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繁和危害巨大。根据其发生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将我国划分为六个山洪灾害特征一致性区域,即西北区、内蒙区、青藏区、中部区、东部平原区和东南区。山洪灾害危险度以中部区最高,东南区次之,西北区和青藏区较低,东部平原区和内蒙区最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海啸灾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海啸的物理和发生条件分析了中国海啸的危险性:渤海、黄海和东海发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很小;中国东部沿海受来自太平洋方面海啸的影响也很小;对中国东南沿海有较大影响的海啸发源地主要在南方,它们是菲律宾西侧的大地震、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的火山喷发以及中国南海的大型海底滑坡。虽然中国的海岸受海啸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浪高5m的2级海啸而言,受到威胁的沿海地区的GDP占全国近1/4。从成灾的角度来看,小海啸大灾难的情况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徐良炎 《灾害学》1997,12(2):54-58
1996年,我国气象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暴雨洪涝范围广、灾情重,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就年内所发生的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雪灾、冻害等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冰雹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晓明  倪惠  周淑香 《灾害学》1999,14(3):50-54
利用吉林省53 个气象站1960~1996 年的冰雹资料, 对其冰雹天气发生的气候规律、时空分布特征、地理分布差异以及冰雹直径、路径、强度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 旨在为此类天气的分析预报提供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海洋灾害一直是困扰着海域及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中国是深受海洋灾害影响的国家之一.为此,从灾害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海洋灾害系统的风险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在过去的15年中,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已经使海洋灾害灾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中国海域海事活动不断增多、海岸带经济密度快速提高,大大增加了海域及海岸带承灾体对海洋灾害风险的暴露,又由于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污染加重,海洋生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使中国海域面临的灾害风险趋于上升.此外,还讨论了中国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体系,提出从海洋灾害系统角度,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以促进海洋及海岸带地区由政府、企业、社区共同组成的综合减灾范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中叶以来不同时段的中国水灾格局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以县域为基本统计单元。以年均水灾次为基本指标,以数字地图技术支持下,编制了一套信息来源不同、时段相对连续的中国水灾格局图。分析表明:中国水灾格局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西分异;水灾高值区呈现团块分布,与地貌格局关系密切;近百年来全国水灾中心呈现由黄淮海平原向东北、西部和南方转移的趋势;近50年来,华北成为水灾低值区,水灾由东向西形成4个梯度区。这些研究为揭示水灾格局对水灾过程影响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何素兰 《灾害学》1995,10(2):52-57
本文以华南地区1951~1990年41个代表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序列,采用各时段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和累积频率来分析近4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和旱涝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功率谱分析的方法找出该地区降水的主要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冰雹的分布规律及其保险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加明 《灾害学》1992,7(1):34-38
本文从冰雹灾害的分布规律着手,研究我国雹灾对策形式之一——雹灾保险,在对世界各国雹灾保险借鉴的基础上,选择我国雹灾保险的模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雹灾保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