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改进的“压力—状态—响应”研究框架、组合权重模型、Dagum基尼系数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20年的城市韧性时序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时序演变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区间内总体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存在明显的阶梯式失衡现象;(2)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城市群高韧性区域由点到面、由中部至南北部进行蔓延,总体呈现“北京—天津双核驱动,中北强南弱”的韧性格局;(3)区域差异来源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区域间不均衡现象突出而区域内发展较为均衡,区域间差异是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都以特定的地貌体为基础,城市地貌环境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简述了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条件下,国内外城市地质、城市地貌、城市地貌灾害与城市地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历史与发展,讨论了当前城市地貌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城市韧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城市韧性两者之间的关系陷入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泥淖”困境。通过测算2011—2020年中国十九大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度,运用莫兰指数、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TD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数字经济滞后的城市群数量相对较多,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滞后较为普遍。(2)各城市群TD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区域差距逐年缩小。影响城市群TD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数字驱动力、创新驱动力、政策调控力、经济支撑力、资源调动力。(3)各城市群TD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关系,形成了以热点区为核心向外围辐射的特征,各城市群之间存在空间近邻效应。据此,围绕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城市群内外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促进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同时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不透水下垫面增加,导致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对城市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基于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形数据,运用SCS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从雨洪廊道的分析与模拟、雨洪淹没区的范围定位和积水深度确定以及河流水域的安全缓冲区分析3个方面构建上海市静安区雨洪韧性体系,研究雨洪灾害对上海市静安区的影响,选取4个典型积水点,利用AHP-FCE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雨洪韧性评价。在微观层次的积水点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空间类型的雨洪韧性设计策略,将静安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更新与城市内涝的可持续应对措施有效结合,为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遵循SES与AC理论,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从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两者耦合协调度三维度构建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与回归模型,对中国277个地级城市2002—2019年旅游系统韧性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城市旅游系统韧性不断改善,但年度均值偏低(低于0.15),空间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少数高值区呈点状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地区,多数低值区零散分布于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2)社会与生态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改善中起支撑作用,生态韧性起制约作用。(3)城市旅游系统韧性存在转移惰性和路径锁定特征,级别跃迁较困难且跃迁易受邻域溢出作用影响。(4)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力最强,生态因素影响力最弱。  相似文献   

6.
沈清基  徐溯源 《绿叶》2011,(9):67-74
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应是协调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外部性问题,实现城市整体最优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中大规模无序开发建设、绿化建设的盲目性、环境污染、空间分隔化等问题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挑战。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运用生物多样性信息指导城市规划,实现构建我国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识别黄河三角洲县域的经济韧性水平及其障碍性因素,有利于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以黄河三角洲县域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与双向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经济韧性动态双向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障碍度模型探究2011—2020年黄河三角洲县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17年县域整体的经济韧性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8—2020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各县域单元的经济韧性呈上升趋势,经济韧性差距逐渐扩大,韧性得分排名变化不明显;(3)经济韧性空间分布没有显著差异,经济韧性从随机分布转向空间集聚,西北部韧性水平整体低于东南部韧性水平,各时点韧性均值主要处于中等韧性;(4)经济韧性基尼系数均在0.2以下,区域内经济状况高度平均;经济韧性差异的来源,首先是组间差异,其次是超变密度差异,最后是组内差异;(5)各组经济韧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相似,集中在资源水平、贫富差距、技术进步、消费潜力准则层。  相似文献   

8.
韧性是衡量危机冲击下区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基于海南省旅游发展面板数据,评价COVID—19危机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及后危机时代旅游经济恢复性增长,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危机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完整危机下海南省旅游经济韧性的区间为-2.792—4.855;当划分抵抗期和恢复期时,危机的不同时期下海南省旅游经济韧性的区间为-3.261—6.799;(2)截止2023年8月,海南省15个市县旅游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整个海南省旅游经济恢复性增长率均值为0.357,远高于危机冲击下恢复期增长率均值0.229;(3)旅游接待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危机冲击下海南省旅游经济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双因子交互中促进旅游经济韧性提升的主导因素,其中旅游接待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交互对旅游经济韧性的解释力达到0.547。  相似文献   

9.
城市风环境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关注度还相对较低,为城市环境规划留有"隐患"。开展风环境规划研究,合理规划城市风环境,建立城市通风廊道,是城市规划的有益创新,也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梳理和总结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风环境研究与技术发展状况,结合我国城市风环境规划研究和管理现状,从推动我国城市风环境规划的角度给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南宁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探讨了南宁市的生态优势 ,指出创建生态城已是南宁市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综合整治的当务之急 ,并提出相应的综合整治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美丽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与具体呈现。面对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整体部署及美丽城市建设现实需求,本文明确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的工作背景及重大意义,评估我国美丽城市建设的进展、成效,分析识别当前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从重点任务、工作机制、政策支撑、带动示范等层面提出开展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的思路与任务建议,为推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凌宁 《绿叶》2014,(12):62-64
呈贡借鉴国内外经验,着力协调好新区城市建设与碳减排的关系,引入和采用TOD模式,即"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模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围绕交通枢纽来进行布局,低碳路网的规划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值法测算得到经济韧性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多种面板回归模型探究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表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②二者协同关系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但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相对差异逐渐扩大。③经济韧性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缘地区经济韧性对经济质量的作用效果更强。因此,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城市内外产业联动发展,以推动经济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②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心经历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且二者重心的空间叠置性显著上升,迁移方向基本趋于一致,空间耦合趋势明显。③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呈“成都、重庆双核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科技创新滞后现象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5.
陈  陈琪 《四川环境》2000,19(1):64-68
本文分析了南宁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南宁市的生态优势,指出创建生态城已是南宁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综合整治的当务之急,并提出耵应的综合整治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建设美丽城市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部分。国内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表明,人类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探索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而成长。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结合各类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美丽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美丽城市建设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分类施策,超大、特大城市加强可持续发展,中部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注重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中、西部非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防止污染转移,中小城市突出建设和美家园,以期为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分异性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生态的规划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可持续发展视域探讨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由规划滞后、规划重复、规划片面、执法不严等造成的城市规划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提出构建城市生态规划的现实必然性和基本原则,从强化机制、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健全法制、合理规划等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视阈下城市生态规划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保产业》2014,(1):64-64
正城市建设研究院成立于1985年,现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是城市建设行业综合性的科研设计单位。主要承担城市环境卫生、风景园林、城市给排水、城市供热、城市道路、环境工程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工程设计和科研任务,以及城市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具有市政公用(环卫、风景园林、排水、给水、供热、道路)、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固废、废水)、城市规划、建筑、工程总承包及工程设计、咨询甲级资质证书;旅游规划设计资质证书;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是城市面貌的体现,随着一片片旧房、危矮房被一栋栋高耸的楼房所代替,人们在欢喜的同时也感到忧愁与不安.这就是城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害的群众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满,尤其是老城区建设.建设单位为此影响工程进度也忧心忡仲.而政府领导既要发展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又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受环境污染之害]司题,怎么办?在有关环保法规尚需健全完善的今天.在城市建设还必须发展.又要兼顾人民群众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城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尽早完善地方环保法规.强…  相似文献   

20.
兰州市是中国西部河谷型多中心城市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市在区域发展环境、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变革中不断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全面阐述了指引兰州市城市发展的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其制定的背景、规划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论述,总结了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