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我国2004—2015年24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了城市的金融集聚指数和绿色经济效率水平,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金融集聚不仅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还对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大城市、大城市金融集聚能提升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而中小城市金融集聚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五大城市群中,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仅有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能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考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基础上,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算了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运用Tobit方法,从区域创新环境角度研究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虑环境规制的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创新环境中制度环境、高新技术产业溢出和环境规制强度对环境规制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FDI溢出、产学研合作溢出对其影响是负面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支持环境、政府对工业企业创新的直接支出、政府对工业企业创新的税收减免、人力资本存量、科技创新人才强度对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机理,并利用我国2004—2015年24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还对周边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仅能促进本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促进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中仅有专业化集聚能促进本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特大及大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而中小城市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能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采用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了我国区域资源开发的空间溢出网络特征,并采用QAP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空间溢出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1)我国区域资源开发具有多线程的空间溢出关联网络特征。(2)中西部省份在资源开发空间溢出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中部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3)资源禀赋差异对资源开发空间溢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地理临近效应对溢出网络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时空压缩对于生产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浙江省66个县(市)为研究个体,选取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首先检验空间相关性,再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速铁路影响下,邻近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所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由早期的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人力资本、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劳动力水平和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有所减弱;地方化经济和波特外部性能较好地反映了本地区的产业集聚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增强。针对高速铁路发展带来的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未来高铁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法测度了2004—2014年辽宁省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时间上看,2004—2014年辽宁省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空间上看,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上呈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格局,且东侧高于西侧。运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Durbin计量模型研究了辽宁省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发现: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辽宁省各城市的劳均GDP、教育经费、工业和农业用水比重、农田实际灌溉平均用水量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用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教育经费的增加、农田实际灌溉平均用水量的控制能够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用水量的增加会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是解决区域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雾霾污染的城市联动和交互作用是雾霾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标准偏差椭圆方法,分析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特征和空间重心转移轨迹,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测算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均对京津冀雾霾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雾霾污染产生负向影响。本文从构建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区域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群雾霾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旅融合是产业创新与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亦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基于网络资料、政府政策、学术论文等45篇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质性角度系统解析文旅融合发展要素,即融合内涵(资源融合、产品融合、要素融合)、融合主体(政府、企业、居民、游客、资源五大主体)、融合路径(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及融合模式(农文旅、茶文旅、红文旅与非遗文旅)等,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承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影响机制,选取郑州都市圈2010—2020年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使用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其内在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郑州都市圈公共文化服务承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二者高值集中于中部地区,空间呈现中心—边缘溢出效应。(2)研究期末,绝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过渡至初级协调状态,但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仍存在区域差距性。(3)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数量为主要驱动影响因素,对系统耦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策调控力的推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发展问题是当前政府、学术界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基于城镇化的发展内涵,构建了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对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得出2011年中国31个省区综合城镇化水平的得分和排名。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分析了中国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但空间溢出效应有限。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提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规划布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流域内各区域的绿色发展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对该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空间上呈现为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的梯性差异;(2)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邻近效应,并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但整体网络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包括净溢出、经纪人、双向溢出和净受益4个板块,关联路径以板块间为主;(4)城市间地理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建筑能耗水平是多维度、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作用结果,因此建筑碳减排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本文从需求侧建筑本体、城市形态和供给侧能源系统三个角度分析了城市建筑运行能耗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模拟优化、城市联合能源系统、智慧能源管理5个层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明晰高质量发展时期港产城融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港产城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了我国环渤海12个城市港产城融合水平、时空特征与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个城市的港口、产业、城市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港产城融合水平以磨合型为主,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网络结构形态,融合水平不平衡现象在高质量发展时期更加突出,融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城市发展水平。基于各城市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与障碍因素,提出环渤海地区港产城融合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地文旅小镇发展迅速,但同质化问题凸显。如何通过类型学研究实现小镇有效区分与独特优势定位非常重要。基于旅游体验诉求与文化可参观性生产方式构建文旅小镇的二维矩阵分类模型,并继续借助内容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以长三角16个典型小镇为样本,检验该模型的应用成效。结果表明:文旅小镇能够满足的游客体验诉求分为原根与逃逸,所运用的文化可参观性生产方式分为静态展示与动态共创;基于体验诉求与文化可参观性生产方式的交叉分类,文旅小镇包括静态展示原根型、动态共创原根型、静态展示逃逸型和动态共创逃逸型等类型;长三角16个小镇的实证归类结果支持上述分类模型。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坚持问题导向,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政策创新两方面引导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产业集聚、产才融合、品牌打造、需求拉动、公共服务平台、信用评价等方面的发展策略。文章对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耦合协调度由0.394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60.9%和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285个城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引入内生时空权重矩阵,建立空间STIRPAT模型,考查城市规模对能源消耗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传导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消耗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并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能源消耗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距离阈值,阈值为350km。进一步采用分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能源消耗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异质性,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依据上述结果,提出促进城市节能减排的针对性措施,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中国西部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数字化影响,采用2012—2021年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ESDA方法、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高于体育产业,二者有较高同步性;(2)西南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四川、陕西和云南位于发展前列;(3)体旅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但融合度在不断提高。另外,不同省份间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体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聚集特征,且聚集程度表现出增强趋势;(5)数字化发展对体旅融合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据此,从空间交互、数字赋能、因地制宜、政市结合4个方面提出优化体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深圳甘坑客家小镇为例,基于游客网络评论文本数据,应用内容分析法评价小镇现状。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小镇的文旅融合基本结构及其效果;其次,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设计结构化调研问卷,完成问卷的聚类分析,并生成最终的小镇开发综合评价概念模型,评价深圳甘坑客家小镇现状。结果表明:IP导向型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融合效果整体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小镇文化融合效果主要受到可达性条件、规划合理性、文化品牌标识、开发者因素、商业化程度和旅游功能6个要素的影响。IP导向型旅游特色小镇与文化融合发展是一种新趋势,本研究可对国内文旅小镇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