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依据赣江流域的系统特征,选择工业开发模式,是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问题。推进资源有效利用与高度利用,优势产品开发与替代产品开发,实现经济发展趋于由下游而上游的资源型—加工型—技术型产业结构指向的有序转化,资源开发与国土冶理趋于由上游而下游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为赣江流域工业开发模式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矿物能源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再生能源资源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特别是陆地再生能源资源更是如此。本文对我国陆地再生能源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中的前两种能源资源进行了分区及分省计算,并依据全国已有的调查及普查资料,对后两种源能资源进行了分省及分区统计,在此基础上又对全国陆地再生能源资源的数量、分布及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宏观上提出了开发利用我国陆地再生能源资源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3.
位处我国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接壤的横断山区,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分,素以山高谷深、地质地理环境独特、生物与矿产资源丰富著称于世。其土地资源丰富,利用类型众多,但人口稀少、土地开发水平较低。清查与评价该山区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生产潜力,对其土地合理利用与经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川西滇北横断山区的土地资源特征与农业利用评价原则等问题作一概述与探讨,供今后进一步工作之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87—1988年两年考察的结果,初步讨论了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植物区系的一般特征:1.植物种类比较贫乏高等植物仅243属约700种;2.北温带分布型属占绝对优势;3.以桑株河谷为界,昆仑山西段与东段的植物区系有很大差异;4.无严格的特有属,但种的分化强烈,种群数量大。本区由于极端干旱,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森林和各类天然植被在维护本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在严格保护使森林和各类自然植被不致破坏的前提下,提出本区最有可能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是药用植物资源,除许多著名的中药外,应着重开发利用红景天属(Rhodiola)、风毛菊属(Saussurea)、葱属(Allium)的药用植物,并对当地的民族药物矮膜苞芹(Hymnolaena nana)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江苏省水泥用灰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预测了10个资源潜力区,建议加强水泥用灰岩预测区的勘查规划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兽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区资源兽类 21种,包括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5种,Ⅱ级 7种。本区最西段的资源动物以中亚类型为主;自此往东,青藏高原特有种的成分渐增;西昆仑山东段北翼的大型特有兽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少于南翼。据大型有蹄动物栖息地的面积及其不同分布区域的种群密度,估算本区藏野驴的储量有3.57×104多只,野牦牛3.5×104 只和藏羚9.04×104 只左右。据7月末至8月下旬的观察,藏野驴群体为2—60只(单独个体除外,下同),平均每群9.4只,以2—9只居首位;野牦牛每群2—200多只,平均64只,2—10只及上百只的群体均较常见;藏羚种群大小为2—1000只左右,平均每群38只,以2—5只的群体占优势。某些物种的性比及母幼群中幼羊与母羊的比率等,本文已作记述。在合理保护与利用资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采取的保护对策,笔者作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资源技术与工程是现阶段资源科学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是研究资源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循环利用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物质实体。目前国内外资源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的进展仍处于纵向分异的阶段,单项资源(水、土、气、生物、矿产、能源等)利用的技术与工程研究仍是其主要特征。资源技术与工程的基本学科定位应为工学,其学科体系可分为3个二级学科和12个三级学科。在开展资源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时,理科院校应侧重于新型资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与工程研究,而工科、农科院校则应注重单项资源以及多项资源之间的再生利用、循环利用、保护利用、协同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与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世界黄金资源的地理分布,产出状况,成因探讨与远景储量,工业储量及开采量,黄金价格与市场等方面的较为严格的数理统计资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中国黄金资源与世界黄金资源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和世界黄金资源的开发方向与黄金市场及价格方面的预测: 世界黄金资源的找矿方向正从高品位——大储量或高品位——小储量的找矿及采矿方向转移到低品位——大储量方向上来,在中国亦应该及时把寻找低品位——大储量的黄金矿床作为主攻方向。 世界的黄金市场将会更加开放,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与新材料科学的进步,黄金的工业用途将进一步加大,用量将会逐渐增长,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将会抵消黄金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湿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江西湿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江西湿地的主要特点,论述了江西湿地在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韩水资源状况、地下水资源保护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建议借鉴韩国对于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经验,对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严格缺水区地下水超采;调整用水结构,注重生态用水;设立统一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预测与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 个方面25 项指标, 建立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综 合效益的评价体系。同时对祁连山区人工增雨对径流的影响作了预估, 在此基础上, 对祁连山云水 资源开发利用后山前走廊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合理的预测。最后, 选用其中 11 项指标,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祁连山 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山前走廊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均显著增加, 祁连山区通过人工增雨, 降水增加10%时, 河西地区综合效益将提高5.3%, 降水增加20%时, 综合效益提高12.5%。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安全是山区资源环境安全和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分析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省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云南省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云南省水资源安全状态以及优、劣势因素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滇中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在95%保证率下,昆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11m3,水资源压力最大。对云南省各市(州)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表明,云南省水资源安全地域差异突出,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水资源安全形势较好,其中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水资源安全指数超过0.58,属安全等级;云南省东部地区水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其中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水资源安全形势最为严峻,水资源安全指数仅为0.24,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5.68%;另外,滇中地区的楚雄州由于地处干热河谷地区,季节性水资源短缺非常严重,水资源安全问题同样严重。水资源量是影响云南省水资源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工程性缺水和干旱问题亦非常突出。因此,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同时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抵御干旱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泥炭资源的储量、特征与保护利用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泥炭是一种经济、环境效益都十分明显的自然资源。如何科学地处理好泥炭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争论颇多的课题。论文从泥炭资源过程和泥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泥炭资源的属性和特征,探讨了泥炭资源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根据我国泥炭资源储量、质量与开发利用条件,提出我国应科学界定泥炭开发与保护标准,扶持和培育泥炭新兴产业,加强泥炭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高泥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附加值,降低泥炭资源消耗,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道路,促进资源开发、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对全球化变革及其不确定性,认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特征与问题,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础,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应国际劳动分工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理解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有不同的理论视角。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自然资源以原始形态和制成品中的隐含形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讨论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在供给与需求、利用强度与效率、资源禀赋与流向,以及全局与局部影响之间的矛盾。未来研究仍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在理论方面,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引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间互动关系如何塑造自然资源流动路径,能更好地适应中国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以及当下自然资源综合治理的研究需求。在现实方面,应对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亟需深化对自然资源流动网络韧性,以及“双循环”互促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指明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努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评价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方法主要是CVM,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同时运用其他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来对CVM的研究进行比较的案例,从而无法清晰辨识CVM的缺陷,并对其加以改进;而且,CVM方法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数CVM的应用尚停留在实施CVM实验并报告结果的初级阶段,对CVM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方面的相关研究不够。国外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研究方法不断拓展,Mixed Logit逐步得到应用;二是研究方法不断深化,对CVM的研究从调研内容与结果的报告,向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方向转变,进而转向CVM的经济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对CVM与预期不相符合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对问卷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并将非市场价值评价模型和方法与空间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建议将CE模型引入中国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价研究;加强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分异规律,以及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形成的空间分异机理和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尝试调查问卷设计中的可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城镇居民按照收入水平高低分为7个收入阶层,通过计算Suits指数值分析了我国能源资源税由从量征收向从价征收改革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指出:单独实施煤炭资源税或天然气资源税改革具有累退效应,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单独实施石油资源税改革则具有累进效应,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在当前税率下同时实施3种能源资源税改革对收入分配公平基本没有影响;同时,需要关注能源资源税改革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针对能源资源税改革导致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增加的情况,应制定相应补贴政策,降低对其福利水平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居民对资源开发的态度是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社会与公众基础。基于对煤矿社区居民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居民资源开发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差异。结果显示:煤矿社区居民对资源开发总体呈现比较反对的态度。居民社会人口属性方面,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资源开发态度的支持程度越高;女性比男性更支持煤矿开采。在社会文化层面,就业机会和社会个人利益正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煤矿开采对居民生活和健康的不利影响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在经济交通层面,资源开发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土地破坏和粮食减产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在生态环境层面,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建议未来应制定针对性政策,改善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并着眼于资源开发沟通机制的完善、居民参与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外部管理制度建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刘明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4):505-513
本文从港区海洋交通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出发,构建了包括港区航道资源承载力、锚地承载力、港区泊位承载力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预警标准的港区海洋交通资源承载力理论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金塘岛群港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未来航道资源不是港区海洋交通资源承载力的瓶颈因素,锚地资源将是港区交通物流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港区泊位难以满足港航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本文研究得出3点结论:一是合理规划锚地资源,扩建及新建锚地,扩建码头以增加泊位数量,到2020年,至少需要新增6个泊位,优化配置现有的港区基础设施以使码头服务高效化;二是大力推进海铁联运发展,促进金塘岛群港区加快集疏运模式转型升级;三是积极推进"智慧港区"建设,有效提升金塘岛群港区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曲周县统计资料和水利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土地投入变化及其对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贡献率,并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集约化农区的曲周,30年来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地的复种指数、化肥投入和灌溉率不断提高;播种作物面积单产的生产函数模拟表明,灌溉保障率的提高对作物播种面积单产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0.546;作物播种面积单产提高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区域水资源失衡。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对区域的资源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要促进集约化农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降低复种指数,减少耗水作物,特别是小麦的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20.
在概述风资源评估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对基于WRF模式的海上风资源评估方法进行探讨。首先,详细分析了基于WRF模式的海上风资源评估的过程;其次使用珠江口某设计中的海上风场作为算例,进行了风资源量化估计,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的主要结论为,鉴于我国缺乏长期和大面积的海上测风网,使用数值天气预报对海上风资源进行评估是必须的;风切变指数的变化剧烈,不应视作常数;数值预报数据应根据测风塔数据进行校正;对于选定了位置的风场,根据现场测风塔和根据数值天气预报给出的评估结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