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绍举  成松柏 《灾害学》2008,23(1):92-95
安全是海上交通永恒的话题。海上交通安全系统由“人-船-环境”组成,人是组成该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分析人为因素与人为失误的基础上,阐述了海运事故与人为失误的关系,对造成人为失误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并进一步从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海运中人为失误的预防对策,以期为船舶及航运公司评估船员安全操作水平和船员队伍安全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进而达到降低人为失误发生率、降低海运事故发生率、提高航海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环境风险到环境污染事故演变的一般规律入手,提出了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为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评估、预防与应急响应提供科学手段。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的提出,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环境安全与应急响应理论;另一方面,对公共安全、企业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等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事故、灾害、环境破坏等危害的共同对象主要是人身生命、健康安全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人居环境、生产系统、生活设施和用品等,以及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些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以保护人身生命、健康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为核心的安全保护体系。社会安全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防灾减灾是重要的环节,应与生产建设、保护环境、劳动保护同步规划,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4.
李大秋  王东海 《灾害学》1997,12(3):93-96
环境污染事故灾害现已成为环境灾害中不可忽视的灾种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并制约着环境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根据山东省近几年环境污染事故灾害的状况,系统分析了其特点与环境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
地铁盾构坍塌事故中施工人员安全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项目大规模建设的同时,灾难性的施工事故不断发生。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但是,不安全行为正是安全能力匮乏的外在表现。施工人员安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是否发生施工事故。在构建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施工人员安全能力的形成机理。同时,通过分析地铁施工事故原因,认为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能力的大小就体现在施工人员感觉到事故隐患、做出事故隐患危险判断,进而对事故隐患进行正确响应的过程中,并对导致盾构法坍塌事故的事故隐患进行了分析。最后,以一个实际发生的盾构法施工坍塌事故为例,分析了施工人员安全能力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体现,从而准确确定了施工人员出现失误的时段,以保障地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6.
王耕 《自然灾害学报》2004,13(2):119-124
根据联合国"阿佩尔计划"(APELL),环境风险事故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建立面向地区的应急0援系统.以大连市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警的实际工作为例,在研究环境事故应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救援系统支持平台GIS的优势,论述了该系统的需求、功能、数据库及救援网络等设计内容,完善了环境事故管理的方法研究,为环境风险事故应急管理提供了较理想的实用型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7.
罗通元  吴超 《灾害学》2018,(4):5-12
为了从事故机理和事故学的高度阐明其在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事故致因理论处于基础安全学和应用安全学的结合部,并在安全科学教学中起“桥梁”作用。开创性提出事故消除的“金标准”为事故发生的本质机理。同时,事故机理起着解释事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异状和症候,担负着新隐患的发现作用;其次,以系统为研究范畴借鉴人因理论,研究了事故机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体和物质,还提出原因、条件和诱发因素三大事理要点;根据原因结果论定义事故原因并分析了六种事故原因类型,首创事故发生的四条一般性规律以及总结出三条事故原因推理方法;最后,提出事故分析所需的七类知识及宏观策略,结果表明:事故机理的新解提供全新的事故分析策略,并为建立事故学学科和丰富事故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灾害学、城市管理理论为指导,用层次分析法(AHP)为分析决策工具,选定涉及化工城市安全的17个致灾因子,得出了地震灾害、化学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及恐怖袭击是危及化工城市安全的4个关键因子。指出原发性或继发性化学事故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将是化工城市面临的最大危机,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煤矿生产人为事故性灾害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凌海梅  任晓崧 《灾害学》2002,17(1):52-55
本文针对我国煤矿生产领域频发安全生产事故的状况,系统地分析了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提出了减少减轻事故的对策统。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灾害性天气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及驾驶员动态视觉行为与期望车速选择模式。以2003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为样本,提出了灾害性天气环境下驾驶员动态视野实际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灾害性天气环境下高等级公路安全行车速度模型,模型通过引入交通环境复杂度系数,考虑了灾害性天气不良能见度、道路等级及交通量对驾驶员期望安全车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灾害性天气环境下高等级公路安全运营车速的推荐标准。  相似文献   

11.
岩体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这些不连续面对岩体的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具有较密集成组节理的岩体为研究对象,以Drucker-Prager准则和裂隙应力张开准则为基础,分别考虑岩块和节理面各自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岩体在各向异性强度准则下的理论方法,并建立了岩体各向异性本构模型,用以描述节理岩体在强度方面的各向异性及其破坏特征。将该模型用于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工程中,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节理岩体围岩的破坏特征,与工程实践相符。研究成果对我国地下石油、核废料储存以及深埋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已有的地震记录调整得到拟和规范反应谱的人造地震动的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常用的方法包括比较粗略的比例调整法、比较精确的调整傅里叶幅值谱法、基于小波变换的调整方法和时域内叠加小波函数的方法等。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谱拟和方法的原理以及实现过程中的难点;通过算例分析,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已有地震动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相差较大时,可先采用比例调整法粗调,然后再采用其他三种比较精确的方法继续进行调整;后三种方法都能快速地由实际地震动时程纪录得到拟和规范反应谱的人造地震动时程,并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时程的非平稳特征;相比之下,时域内叠加小波函数的方法精度最高,调整完后不用进行基线调整,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玉华  雷祥义 《灾害学》2005,20(4):47-50,56
结合野外调查,应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方法对泾阳南塬塬边斜坡各评价单元进行了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将塬边斜坡进行了稳定性区划.  相似文献   

14.
利用蓄滞洪区的现有洼淀拦蓄洪水,实现其洪水资源化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以天津市大黄堡洼蓄滞洪区为例,建立了蓄滞洪区洪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对风险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分析计算了大黄堡洼7种洪水资源利用情景下的综合风险度、相对风险度、损失、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与综合风险度相比,相对风险度更为直观形象,便于决策者判断,据其能更及时地做出应对策略,了解损失、效益值受蓄水量和淹没范围的共同影响。最后综合分析风险、损失、效益计算结果,优选出合理的洪水资源利用情景,并分析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白鹿塬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塬位于西安市东南部,白鹿塬滑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白鹿塬滑坡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区域:白鹿塬的灞河一侧,河的古刘村一带,鲸鱼沟边。其中,灞河一侧几乎全为滑坡发生区,成群分布。在对西安市白鹿塬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质与遥感方法总结了白鹿塬滑坡特征,认为白鹿塬边较大的地形差异、地层的二元结构、河流的侧蚀作用及人为的削脚是白鹿塬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遥感影像图上,滑坡区塬缘处呈现弧形陡坎状,滑坡区坡体较碎,坡体上冲沟发育,有双沟交汇现象;非滑坡区较平整,与塬面浑然一体。表明遥感影像在反映滑坡体方面很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英文学术季刊《JournalofMountainScience》(简称JMS ,中文译名《山地科学学报》)于2 0 0 4年4月开始和读者见面了。JMS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山地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为人类提供了70 %的淡水资源、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广袤的空间资源和优美的景观资源。全世界约有5 0 %的人口依赖山地资源而生存。同时,山地又是地球各圈层交互作用最为复杂、地球表生过程最为活跃、全球变化影响最为强烈、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层次最多的地区,具有生物多…  相似文献   

18.
有载分接开关是换流变压器的重要部件。针对某±800 kV特高压换流站发生的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故障,通过设备检查和试验分析,得出此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有载分接开关的机械操作机构故障,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海杨浦大桥是当时世界同类型桥梁中最长的斜拉索桥,为了掌握大桥的运行情况,确保运行安全,每年用在该桥上的养护管理费用相当可观,且程序繁琐。如何找到既简单实用,又节约费用,就能起到一定的养护监测作用的方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运用强震观测资料,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得到大桥的随机振动中某些振型的频率及阻尼比,在地震、台风过后或经一长段时间车辆运行之后,看其相应振型频率和阻尼比的变化,以达到维护监测的目的。从所得的结果看,此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可用于大桥主塔等的养护。  相似文献   

20.
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史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减灾活动以赈灾为主,帝王“祭天求恕”,“防灾吏制”,安抚于民。清末民初1800至1949年间计发生巨灾25起,死亡4993万余人,总灾亡则近亿,年均灾亡60万人以上,这段惨痛的灾况记下了十分难得的灾情史,泣血于残野。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为减轻灾害损失,逐步建立了气象、水利、农林、地震、海洋、地质等专业的灾害科技与减灾工程,政府并组织社会兼事抗灾、救灾、应急减灾,国家减灾实力快速增长,已取得突出减灾实效,这个阶段比第一阶段灾亡人数下降了90%以上,但年均灾亡人口仍有1.2万人左右。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单灾种纵向体系为主,不同灾类的监测、预报水平尚高低不一,这与成灾机理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条件的强弱有关。21世纪初,随全球增温之势锐升,多类极端灾变遍及各洲,促使许多国家发动全社会人众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我国政府已迅即开展全社会应急减灾行动,开启了“综合减灾”之先声,这是减灾事业步入第三阶段的先导。综合减灾应该是全社会相关部门和民众的统一行动。目前尚有3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是多种自然灾害之间成灾机理相关性的研究,其对象是灾害群与灾害链;二是全社会减灾要素综合运作预案的优选;三是如何核算减灾投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正、负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