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犯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是1997年新《刑法》规定的一种新的特殊类型的刑事犯罪,由于环境犯罪自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因此《刑法》无论是在定罪还是在量刑方面都作了一些不同于普通形事犯罪的特殊规定,极易造成司法实践中适用的错误,本文对其和普通刑事犯罪从认定和处罚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以引起司法适用时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污染型环境犯罪具有复杂、时间长、举证难的特点,运用传统刑法必然因果关系理论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疫学因果关系推定法建立在大量的客观统计数据之上,根据四大推定原则来进行因果关系推理,有利于认定污染型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但是又存在“高度盖然性”标准不明和容易被主观干扰等缺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有原则地在污染型环境犯罪中引入疫学因果关系推定。  相似文献   

3.
污染型环境犯罪具有复杂、时间长、举证难的特点,运用传统刑法必然因果关系理论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疫学因果关系推定法建立在大量的客观统计数据之上,根据四大推定原则来进行因果关系推理,有利于认定污染型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但是又存在"高度盖然性"标准不明和容易被主观干扰等缺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有原则地在污染型环境犯罪中引入疫学因果关系推定。  相似文献   

4.
环境犯罪立法的现代化是指环境立法在新形势下发展、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为环境犯罪立法提供了新的目标,同时,环境犯罪立法在环境犯罪的概念、主观与客观形态上都应体现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环境犯罪立法的现代化是指环境立法在新形势下发展、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为环境犯罪立法提供了新的目标,同时,环境犯罪立法在环境犯罪的概念、主观与客观形态上都应体现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环境犯罪的概念入手,进一步阐释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通过对四个构成要件逐个剖析,对进一步完善环境刑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步入新时代,虽然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环境犯罪执法缺乏规范化、刑事立案难、证据获取和认定难等问题.为了探索新时代公安机关环境犯罪刑事执法转型路径,笔者将环境犯罪刑事执法界定为公安机关为了打击环境犯罪所进行的立案及侦查活动,将新时代生态治理理念归纳为"与时俱进的生态理念""法治理念""系...  相似文献   

8.
《刑法修正案(十一)》修订呈现出刑事立法对于预防与从严惩处犯罪理念的贯彻,在回应风险社会诉求的同时,立法价值观、犯罪观、刑罚观层面客观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引发了学界对于刑罚介入边界的激烈争论。本文基于648份污染环境罪判决书,利用回归分析对污染环境罪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缓刑在内的多个判决结果与影响因素间的内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污染环境罪刑罚存在刑罚力度整体轻缓,金钱类环境责任序位混乱,将环境修复作为量刑情节考量指引效果较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通过宽严相济纾解刑罚适用“轻刑化”之困,并重新区分以危险犯和实害犯为基准的刑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生态修复规范化建立积极的司法导向,并以此重构罚金刑体系。从而达到犯罪控制与生态恢复双重目的,为污染环境罪刑罚研究添砖加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犯罪刑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政策法规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降低环境犯罪定罪门槛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25日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规定了严重环境污染罪,建议修改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法律规定,降低犯罪构成条件,增强可操作性。本次修正案将“危险废物”改为“有害物质”,扩大了犯罪行为类型;不再将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等作为犯罪要件,只要“严重污染环境”就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10.
伴随《刑法修正案(八)》对生态环境犯罪法益的立法转向,有条件地承认了环境资源即是刑法所值得保护的利益.生态环境犯罪法益理论侧重法益恢复与轻缓刑罚的思想与恢复性司法的利益平衡、犯罪人再社会化具有目标一致性,因而相互契合.恢复性司法应用于生态环境犯罪的探索正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开展,然而实践中仍然存在适用方式法律依据不足、适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惩治环境犯罪,我国《刑法》在第六章第六节中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但现有单位环境犯罪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主体范围不确定、是否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刑事责任实现方式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确定"双罚制"中的责任人员,提高司法效率;引入严格责任原则,减少主观方面认定的困难;增加单位资格刑设置,完善非刑罚措施等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促进单位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根据矿产资源犯罪与其他犯罪的比较,及我国有关矿产资源犯罪的立法与国外矿产资源犯罪立法的比较,归纳了该类犯罪的原因、特点,其中针对地方保护主义、犯罪分子的法律意识、立法上的疏漏及矿产资源犯罪的行政从属性、反复性、明显性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保护森林资源刑事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仍处于高发阶段,且形式多样.虽然我国刑法确立了非法采伐、毁坏正规林木罪等罪名,但不足以遏制此类犯罪的发展势头,因此,进一步完善此类犯罪的刑罚体系及其相关制度应成为刑事立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公害病、公害事件也不断发生,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日本曾被称作“公害列岛”。于是日本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控制公害对策,关于公害犯罪的立法也应运而生。一、什么是公害犯罪根据《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第二条的规定,公害是指由于工业或人类其  相似文献   

15.
国内资讯     
《绿色视野》2014,(7):71-71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挂牌督办“河北省石家庄市张某某污染环境案”等20起破坏环境资源案件,并要求各地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从严打击。检察机关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201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污染环境、非法采矿、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5013件7237人,起诉20969人,有效震摄了犯罪。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由于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水污染犯罪呈上升趋势。按说,作为检察机关,在开展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行动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但现实是,检察机关在监督查处水污染犯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监管失职。造成这样的局面有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进而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体系,为我国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作出了规范,并使我国的环境保护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一、宪法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依据,是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基石。在宪法中有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如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和生产量不断提高,危险废物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污染防治任务进一步加重。危险废物不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污染和危害,而且具有潜在的危害。如何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世界性问题。环境公益诉讼从制度层面上找寻出了解决环境案件的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验证,然而我国并没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对其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介绍了国外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以此来完善我国法律中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弥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域空间内部的各类空间盲区是城市犯罪事件构成要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非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内部最常见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存在其中的盲区是城市犯罪问题中的关键点。非公共空间盲区的形成有赖于微观环境的广泛性和独特性,剖析根植其中不同的致盲因素,对预防犯罪问题的产生和遏制犯罪事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