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中国区域污染与经济增长实证:基于面板数据联立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区域污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双向作用机制,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利用我国1998-2008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6类区域污染物指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进行验证,探讨区域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仅工业粉尘、工业SO2与GDP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工业废水、工业固废与GDP存在正的线性关系,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工业烟尘与GDP存在负的线性关系,不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指出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区域污染问题就会得到全面解决。②人口规模对区域污染排放影响不显著;科技水平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能有效降低区域污染排放;政府环保管制未能有效控制区域污染排放;加大贸易开放程度对污染排放影响有正有负;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加剧区域污染排放。③工业烟尘、工业SO2污染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反作用。现阶段,我国区域污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反馈机制较弱,给我们敲醒了环保警钟。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路子是我国今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98%的经济持续增长举世瞩目,然而对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却存在着诸多争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是对环境 收入关系研究的经典表述,可以直观地展现环境与收入变化的关系。在前人研究EKC时运用单一或多个单一指标测量污染程度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基于 1982~2006年中国6类环境污染物,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出代表我国整体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污染指数,利用协整检验来研究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其“本土化”特征,发现与一般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中国综合环境污染模型呈“正U”型,以21世纪初为分界点,之前环境污染水平不断下降,之后环境污染又开始有所恶化;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在追溯期内对环境污染均为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仅在短期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一研究旨在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推动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EKC始于实证研究,是指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水平的倒U型关系,随后的研究中也把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曲线关系称为EKC。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国内外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本文概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所用的拟合模型,主要有二次函数型、三次函数型和对数函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所用到的数据有截面数据、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本文评价了选用三种数据的优劣,并依据数据类型分类回顾了国内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数据选取、指标选取和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了国内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的比较。最后,提出可对生态指标拓宽、模型改进和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很多环境污染指标在世界排名也显著提高。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经济增长对环境一定是有害的吗?也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围绕着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但是很多文献都是利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排放关系来识别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认清这两者都是生产过程的产出,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导致产出的结果。忽略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的效率变化,只研究两个产出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基础,也妨碍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识别。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很多学者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环境绩效指标。通过研究环境绩效指标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来识别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7-2011年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数据,利用考虑环境的数据包络模型研究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研究发现: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2.94%,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指数。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空间面板Tobit回归模型表明,人均收入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的作用,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人均收入的平方项系数为负,表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库兹涅茨曲线存在。对外开放水平高导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技术进步始终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积极原因。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之间经常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许多学者将其定义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 Curves,EKC),并将其运用到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的解释之中。但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本身并不完善。在摒弃了传统计量模型指标后,以国家环境立法和国家环保投资作为目标研究EKC。结果表明,环境改善的重要条件是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以环境法律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动态演进过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先不断恶化,到达顶点后逐渐改善。从实证研究、计量模型和分解分析三条线索回顾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随着EKC研究的发展,环境指标从污染指标扩展到资源生态指标和环境效率指标,而实证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环境指标和经济变量之间都存在“倒U型”关系。目前计量模型以简化式为多,结构式较少。由于分解分析方法能够定量化各种影响因素对污染排放变化的贡献率,因而在EKC成因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尽管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生态环境阈值、污染的时空转移、数据处理与模型方法、环境控制政策和管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关键要在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污染影响因素:基于EKC曲线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等区域污染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造带有三次项的环境-收入简约模型,利用1998-2007年间我国30个地区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内的5类区域污染指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导致我国区域污染恶化的主要区域污染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贸易开放水平对区域污染排放的影响有正有负;人口规模和政府环保管制对区域污染排放影响不显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能有效降低区域污染排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会加剧区域污染排放。指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大环保科研投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强对FDI的环保规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促进我国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环境库兹尼茨曲线(EKC)即为描述它们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阐述协调度与EKC曲线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信息熵模型,并引入BP网络对未来的协调度值进行预测,所得协调度值对应于EKC曲线进行分析,得到协调度的EKC曲线变化趋势,为区域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得到该区域1988~2006年经济环境协调度,并对2007~2020年的协调度值进行了预测,从协调度值与EKC曲线的量化关系得出经济与环境的EKC曲线发展状态和趋势.结果表明:武汉市的协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基本呈现协调度值较低、发展状态较差的状况;武汉市现正处于EKC曲线的转折顶点,逐渐向协调发展稳定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武汉市政府需加强政策调控,保证稳步转型,达到稳定的协调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理,选取南京市1985~2004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运用SPSS和EXCEL软件,分析了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模拟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之间动态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GDP具有一般相关性,并不呈现库兹涅茨曲线倒“U”模型,而是呈三次曲线的“N”型,两个拐点分别在9 000元和29 000元,这可能与产业结构转变较快有关。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量与人均GDP存在显著相关性, 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模型,拐点分别在30 000元和38 000元,均提前实现拐点。此外环境政策与科技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影响也较大。经济结构是影响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南京市有利的环保科技政策使这两个环境指标提前实现拐点。  相似文献   

10.
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因素相比,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以江苏省沿海地区能源消费情况为基础,研究得出地区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并且1999-2008年该地区碳排放量与人均碳排放量的增加趋势一致.选取人均GDP来代表经济增长数据,人均CO2排放代表碳排放数据,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来分析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和演变态势.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拟合模型中参数α0为0.245 7,α1为3.658 14e-5,α2为1.318 32e-8,α3为-3.298 09e-13,所以根据模型设定判断得出:1999-2008年间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置和人均GDP并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而是表现为三次方曲线模型.同时,依据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将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分为两个阶段:1999-2006年,人均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持续增加;2006-2008年人均碳排放量随经济增加趋势变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灾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有关区域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和态势的研究亦方兴未艾。本文旨在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系统。以库兹涅茨环境曲线{EKC)及衍生曲线为依据,对中国C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增长时序资料进行统计拟合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与CO2排放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三次曲线方程较之标准型的环境库兹涅茨二次曲线方程更能映示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发展与CO2排放变化之间的相依关系。这种似“N型”而非“倒U型”的演化特征。意昧着我国在同时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上仍处于过渡期,尚无法达到两者协同发展的阶段。为此,本文对我国耒案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CO2减排提出了系列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变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长株潭地区1990~2006年经济与工业污染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计量模型。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群,长株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其环境恶化程度逐步得到局部控制。其中,长沙市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而株洲市和湘潭市工业污染排放量与人均GDP呈“U”形特征,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先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随即有较大幅度的反弹。为了进一步促进长株潭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地政府一方面应采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另一方面,还应尝试实施"排污权交易"和"受益者支付"原则等积极的环保管理手段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系统间的动态协调,是该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构建经济“规模-结构-效率”以及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采用熵值法、GIS、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动态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对协调发展的问题区域进行分类和识别。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水平几乎实现了翻倍增长,验证了将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支撑带的合理性。同时,经济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稳固且路径依赖特性明显。(2)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水平及其提升速率仍相对较低,验证了长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环境水平在空间分布上未呈现明显的规律而是具有“随机”性特征。(3)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呈稳步上升态势,协调发展指数由0.446 8上升至0.602 3,由濒临失调阶段进入初级协调阶段,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整体格局。(4)基于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3类数据间的组合情况,将协调发展问题区域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并进行识别,发现各研究年份均有超过30个问题区域,并且与经济滞后相关的问题区域数量占据绝对比重。  相似文献   

14.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5、2010、2016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的耦合协调度及两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耦合度的时空格局差异明显,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特征,时间上呈接近于"S"型的演变态势;(2)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的耦合协调度与其耦合度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关联性,整体上呈较为显著的"中东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上其演变态势接近于倒"U"型的成长曲线;(3)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两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状况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的耦合协调情况相对较差,是未来亟待加强和优化的重点方向;而"经济发展-环境演变"整体上处于较高的耦合协调状态;"空间开发-环境演变"耦合协调的上升幅度较快。  相似文献   

15.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and Analysis on Its Caus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rom the history of hu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known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Thus, in this study a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is built and the contributions that economic sca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make to carbon emission quantitatively from 1990 to 2005 are analyzed, in other words—scale effect, structural effect, and technical effect—using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of average distribution cush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model is studied.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average of the effect changes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is 19.55%, the effects brought by economic sca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re 15.76%, −0.86%, and 4.65%, respectively. In general, the relation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China's economy was more like an “N” curve; Economy scale is a primary drive factor and has incremental effect to carbon emission. Since otherness of different industry is getting bigger,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e has certain decremental effect to carbon emission, but the restrictive function is not obviou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the technical effect is positive and its volatility is lar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the current technology has not played to its advantages. This study will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by all means to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虚幻性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生态环境质量真的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吗?“先污染、后治理”真的是普遍的发展规律吗?既有的理论一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质量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恶化之后,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出现好转.其变化过程呈“倒U曲线”状态.这就是环境Kuznets曲线。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貌似真实的虚幻.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而好转只可能是局部的、而不可能是整体性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的双赢目标也同样是难以企及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只能是基于各种利益关系的权衡。文章还对中国长期推行的几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权衡的现实主张。  相似文献   

17.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verall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arbon emissions and deforestation. The analysis is based up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model, which posits an inverted-U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s per capita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particular, the present analysis trie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rrent process of globalisation with the aim of defining the impact of the progressiv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 study confirms that there is an inverted-U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while the relationship results less clear in the case of forest change. The inclusion of globalisation in the analysis confirms similar results and suggests a direct link between an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integration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and a worsening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8.
There is a long-standing deb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From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ewpoint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that the economic expans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will cause irreparable damage to our planet. In the last few years several studies have appeare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le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level of pollution. In particular, if we concentrate on local pollutants many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have identified a bell-shaped curve linking per capita pollution to per capita GDP (in the case of global pollutants like CO2 the evidence is less clear-cut). This behavior implies that, starting from low per capita income levels, per capita emissions or concentrations tend to increase but at a slower pace. After a certain level of income (which typically differs across pollutants) – the “turning point” – pollution starts to decline as income further increases. In analogy with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income growth, the inverted-U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 capita income and pollution has been terme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not to provide an overview the literature: there are several survey papers around doing precisely that. We instead reconsider the explanations that have been put forth for its inverted-U pattern. We consider the literature from this perspective. In addition, without resorting to any econometric estimation, we consider whether simple data analysis can help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motives that can rationalize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his paper is part of the research work being carried out by the Climate Change Modelling and Policy Unit at 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 and has been prepared for the 2004–2005 ESRI Collaboration Project. The author is grateful to Nicola Cantore for skillful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19.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干预超出了生态环境所允许的范围 ,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主要是二者的“U”字形关系 ,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 ,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因素包括市场与政策、技术与经济结构等。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 ,以承载力为标准 ,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