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RS和GIS有关理论和技术,选择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AHP和Delphi法确定其权重系数,构造了区域数字环境模型,对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五个级别,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荒漠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圈中分布较广的一个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对这一广大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确认识,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归纳了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以及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有旅游服务、涵养水分和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体和空气、营养元素循环、物质生产、污染物降解、有机质、截留降水、涵养水分、土壤C的积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及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以及评价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模型和方法。为正确评价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天然因素的综合体,也是展开循环经济以及天然谐和同处的最基本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则是指在特定时空内,生态系统全体或许有些生态环境因子组合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生计的相符或适合程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则是在运用指标系统及特定质量规范的前提下,选用适合的办法来评价特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及其影作用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发掘矿、消耗石化石动力和化工工业及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在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这些影响首要包含土地荒漠化、污染水资源、土壤资源的缺失、污染大气环境等因素,总结运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即是社会环境因子及土壤、水、大气等天然环境因子的改变状况,对于定性剖析及动态评价区域对天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了客观准确的评价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引入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并以安徽省芜湖市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为例,根据芜湖市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资料,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芜湖市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明显的污染,并且各区域污染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芜湖市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优劣的关联序依次为:南陵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城市郊区。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集对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凡修  梅平  陈武 《环境工程》2006,24(3):77-78,89
建立了利用集对分析方法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新模型,并通过实例研究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未确知测度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实例应用表明:该评价模型结构严谨,评价结果合理、精细、分辨率高,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单而适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技术的县级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一种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县级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广西钦州市钦南区HJ-1星CCD数据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建立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资源密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5种评价指标,对这些指数加权求和得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定量化评价实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状况为良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4.105%,主要集中在钦南区的林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的区域占31.206%,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而生态环境状况为差的区域则占3.668%,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区.  相似文献   

7.
区域地下水监测井的优化布设对于区域地下水系统管理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以最少的监测费用最大化地获取区域污染风险和污染现状信息,以监测井数量最小、区域污染监测有效性最大、监测到的区域脆弱性分值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基于脆弱性评价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和溶质运移模型计算得到不同点位地下水脆弱性分值和污染物浓度,针对不同脆弱性等级提出区域监测井初设密度,采用改进非劣支配遗传算法(NSGA-Ⅱ)基于初设监测网求解该多目标优化模型,结合质量误差分析确定监测网优化方案.结果表明,阿什河漫滩区和樊家沟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相对较严重;地下水脆弱性高和较高等级区域分别分布在抽水井群影响范围和河漫滩;结合NSGA-Ⅱ Pareto最优解及质量误差分析结果,得到该区域地下水监测井最优数量(12口)及其最优布设位置.研究显示,该优化监测网与初设监测网插值所得污染羽的质量误差小于15%,满足监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探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依据沉积学原理和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性,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改进的多变量Chernoff脸谱图,对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不同重金属的地积累程度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结果表明:(1)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可划分为3个区域:湖心相对清洁区、湖岸轻度污染区和内湖综合污染区。(2)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存在轻度污染。其中铜污染极别高于其它金属,且集中的太湖北部地区。铬污染属于轻度污染,具有分布空间广且均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公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人 《环境科学》1991,(1):75-79
本文对几种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公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一个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标识法.在评价区域内筛选十个以内评价因子,每个因子划分为六个级别,用上下标识法进行评分,即可得知各个因素的污染情况,确定整治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海典型污染区域底栖生物监测技术研究该项成果是为了通过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区域污染积累指示生物的积累效应实验,找出更先进的评价方法和区域污染积累型指示生物,为提高我国生物监测水平为目的。该项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当前国内外底栖生...  相似文献   

11.
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北部城市群为例,对其重点区域及周边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Hg,Pb,Cr,Zn4种元素进行测定分析,利用单因子污染评价和多因子污染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种元素在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汞和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弱,且汞元素在土壤中积累程度不高,只是在个别区域其含量有所波动;铅在农田和工业用地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积累,但向其他利用类型土壤的迁移效果不明显;铬在个别区域的旱田,蔬菜地中的积累略高,并迁移威胁到了其周围的林地土壤;锌在某些地区的工业用地,旱田,蔬菜地的污染程度相比其他几种元素污染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区域形态的分析以及我国生态环境评价现状的阐述,说明我国现阶段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不足,并推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即先建立一评价指标体系,而后建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3.
区域生态环境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基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以巢湖流域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未确知测度模型对于多指标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上是可行的,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4.
RS和GIS支持下的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采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四川生态环境分为5级,分级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东部明显好于西部,盆地好于山区,三州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大。这与四川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因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也与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  相似文献   

15.
将人体健康作为风险因素之一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其风险路径分析过程表现模糊,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该文建立了VCH(Vulnerability&Capacity&Health)地下水污染风险模型,其特点表现在包含了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地下水环境容量评价和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且模型风险路径计算过程清晰。为了验证该文提出的VCH模型的合理性,该文以富平热电厂厂址附近的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采用该模型风险计算方法评价研究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等级整体处在较低风险等级以下,且处于较低风险等级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01%,而中等风险仅占3.67%,研究区其余部分均为低风险,该次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地下水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另外,该模型为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6.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荒漠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明中分布较广的一个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对这一广大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确认识,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归纳了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以及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有旅游服务、涵养水分和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体和空气、营养元素循环、物质生产、污染物降解、有机质、截留降水、涵养水分、土壤C的积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及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以及评价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模型和方法,为正确评价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方法用来确定主要污染物,污染行业,污染区域,污染源,有着一定意义,但选用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准确应用等标污染负荷评价方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石油开采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的采区环境污染,严重降低了生态环境质量.为探索石油开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石油开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综合评价现状的分析,精选指标构建了石油开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值,并构建了石油开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择胜利油田某采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对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广西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根据 2 0 0 0年的监测资料 ,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广西近岸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Cd、Cr、As和Hg的地积累指数均小于 0 ,属清洁级 ;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小于 95 ,潜在生态危害轻微。但江河入海口附近海区重金属污染较严重 ,其潜在生态危害也较大 ;As为评价区域的主要污染因子 ,其中南流江口和大风江口表层沉积物中As分别为偏中等污染和轻度污染 ,南流江口As的潜在生态危害达中等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20.
将三角模糊数理论引入环境评价领域,构建了量化表征不同重金属自身生物毒性及同一重金属不同化学存在形态生物毒性的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双权重评价体系,并结合地累积指数评价模型,建立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采用该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寺庄顶典型污灌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寺庄顶典型污灌区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评价值差异较大,各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程度排序为:Cd>Ni>Cu>Zn>Cr,Cd、Ni、Cu应成为今后该地区土壤污染治理的主要控制因子.与确定性模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综合评价模型较好地弥补了确定性评价的不足,并能更全面、真实地综合表征评价区域土壤重金属富集污染和潜在生物毒性风险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