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吴玲 《环境工程》2023,(2):307-309
<正>在哲学层面上,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联,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理念与传统的生态哲学观有所不一致,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哲学联系,并以此作为基点,重新创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并举的生态哲学的观念。双向的生态关系中比较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联系,想要实现此种关系,必定是将二者之间的联系变得合理化以及科学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其本身是从社会经济学着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观的跨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首先要改变观念,特别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文明观,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生态文明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从改变价值观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逐步完善可操作性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使公众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建立节约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建生态经济新秩序,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介绍俄罗斯生态文学家普里什文的生活背景、主要作品和写作特色,分析了普里什文的和谐生态理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普里什文把超前的和谐生态理念融入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和启迪,让我们理性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自然控制论在生态示范区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实现区域性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在我国69个县市开展试点工作。本从自然控制论角度.探讨生态范区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措施,提出了自然控制的数学模型。重点讨论了自然控制论在生态示范区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规划环评能从决策源头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保证生态文明理念和目标纳入综合决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新契机,规划环评应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进一步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红 《环境导报》2003,(5):15-15
生态住宅,是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建筑物。法国人把生态住宅设想得更为细腻。在法国人眼里,生态住宅要具有最佳的照明效果,卫生间用水可循环使用,使用自然建筑材料,寒带地区的生态住宅本身就要具有保暖功能,热带的则要具有散热功能,住宅自身就能通风排除室内异味或污染性气体。生态住宅在建筑过程中也要具有高质量的环保施工标准,要求建筑材料的废物可回收使用,施工噪声最低等。据统计,法国住宅和第三产业使用的建筑场所的能源消耗量占法国能源消耗总量的45%,二氧化碳排放量占25%。如果将所有的住宅和第三产业的商用建筑均按照“高环保质量”…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是一项行在当下,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举措。生态补偿通过受益方付费,受损方获补,使生态系统相关方利益均衡。利益均衡体现了必要的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生态补偿和环境公正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个角度探讨了环境不公正的现实表现。最后从对自然的补偿和对人的补偿两个方面阐释生态补偿如何体现了环境公正。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组织大力提倡的最佳形式的旅游活动。风景名胜区为生态旅游提供了绝好的生态本底条件。发展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业,一方面给旅游者提供一个自然、舒适、洁净、无污染的旅游环境;另一方面可促进保护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协凋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章阐述了生态伦理学上人对自然态度的两种观点,人对自然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调节的特征、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主张"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是科学发展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是引导我国开创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国家环保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基础上,结合包头市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提出生态文明城市目标及实施途径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步骤,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  相似文献   

13.
睢泾治 《陕西环境》1999,6(3):42-44
作者认为,善待自然,正确运用生态环境规律为人类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实质上是生产力内部矛盾的反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西部大开发,解决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必须防止重蹈“父债子还”的覆辙,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基本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大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达到良性循环,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凭借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日甚一日的征服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要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就必须重新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及生态自然观,这样看来,生态传播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生态动漫的兴起在生态理念的传播与生态意识的推广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问题与生态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点,介绍了城市生态调控的主要方法及生态规划、生态工程、生态管理的研究内容。生态学原理及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生态调控,是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环境共同进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农业和农村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7.
潘晓云 《环境导报》2003,(14):44-44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哲学观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中心,能充当自然界的“主宰”,常常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自然界进行盲目贪婪地索取,甚至认为这种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的,是天经地义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理解人类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不可能完全征服大自然,在某些方面还必须顺从大自然的生息规律,人类自身的幸福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讲到《森林群落》时,我讲述了“美国黑色旋风”的故事,使学生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懂得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如…  相似文献   

18.
生态价值的自然基础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功能和能值衡量都具有整体性特征。生态价值的主体意识体现着人类的需求,生态恢复和生态消费需要社会整体的规划和管理。生态价值的自然基础和主体需要决定了它的整体性特征,这对宏微观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的理想模式 联合同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是这样一种理想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足见,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  相似文献   

20.
郑秀亮 《环境》2013,(12):22-24
“尊重自然、尊重人,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衔接点”,这是杜马禅园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