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邯郸市平原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市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区,生态失衡,同时,因汛期降雨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存在白白流走或造成水灾的现象。本文结合该市水资源状况,探讨了如何变洪为宝?有效地建立平原地区地下水库、补充地下水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博乐地区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与对策。通过估算,该区有总水资源24.6×10~8m~3,地表径流21.2×10~8m~3,平原地下水补给量10.0×10~8m~3、可采资源6.03×10~8m~3。受不合理开发及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和有灌无排、水利设施简陋等人为因素影响,地表水大量渗入补给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抬升。在强烈蒸发浓缩作用影响下,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逐年扩大,淡水面利用量递减,水资源重复利用量衰降,植被复盖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为抑制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坚持两水统调,灌排结合,植树种草,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促使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区域水资源的评价问题.无论是地表水、地下水,还是土壤水都是来源于大气降水,降水资源才是区域总水资源;同时讨论了区域水资源的平衡原理.降水资源转化了截留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4项水资源.该文对这2种不同的水体进行了深入讨论,着重论述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并对潜水蒸发和水资源的价值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格尔木是我省未来几十年中工业发展的重点城市。如何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保护和开发察尔汗盐湖资源是格尔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课题。一、水资源分布特征格尔木地区地表水系均为内流河,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降水和地下水补给的发源于山区的河流;另一类是地下水排泄由泉水汇集的泉集河流。格尔木河是区内最大的河流,源于昆仑山北坡,自南向北经格尔木市注入达布逊湖,流域面积15477平方公里,总长度243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2米~3/秒。该河入盆地后,在山前地带大量渗漏,流量急剧减小。泉集河分布在市区北部的细土平原,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新疆“三水”资源的形成及两水转化特征和平原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及平原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的地理分布特点,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资源为储存和流动在含水系统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包括淡水资源和矿水资源两部分。饮用和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常以地下淡水资源作为供水源。因此,人们在讨论地下水资源时,往往容易理解为地下水资源就是淡水资源.忽视了地下矿水资源。实质上地下矿水资源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疆环境保护》1993,15(4):40-42
1 水资源基本特征 1.1 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伊犁河实际控制地表水总量为164.59×10~8m~3,占全疆水资源总量的20%,其中我国境内产流量高达149.33×10~8m~3,而现状地表水引用总量仅49.64×10~8m~3,另在平原地区尚有26.36×10~8m~3的地下水可供开采,但目前只开采利用了0.6×10~8m~3。单以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流域内现状人均占有水量9821m~3,耕地每公顷占有水量39315m~3,这远远高于全疆各地及全国平均值。水资源具体情况详见表1  相似文献   

8.
对新形势下新疆水资源开发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我区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对新形势下可能的发展、应对的方案及措施进行分析论证。在西部大开发中,我区要做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必须牢固树立全流域平衡的观念,做好水资源开发规划,地下水、地下水、地表水统筹分配,联合开发,尤其要大力开发还未充分利用的地下水。发展节水农业,倡导生态农业,并重视对城市(工业)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岩溶山地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是土地整理的重点地区之一。以涪陵罗云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分析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岩溶地区地表水流失量大并转换为地下水,地下水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土地整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在水资源分析中,除了分析全年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尤其要分析不同季节的水资源供需状况才能真实反映土地整理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才能成功地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0.
确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实现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研究针对阜康市地下水超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历史动态分析法和水均衡计算法,提出地下水位管理下限作为地下水位管理控制指标,确定了阜康市各乡镇2020年、2030年地下水管理的控制水位分别在3.88 m~55.26 m、4.10 m~56.58 m之间。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在当今全球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开展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气候变化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以及列举了关于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的研究方法,包括环境示踪剂方法、研究地下水及其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指标、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等;综述了我国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典型区域气候变化对地下水水位、含水量、补给量、排泄量、泉流量、水温、水质、水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矿化度等的影响;提出了在气候变化下合理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若干对策,包括关注气候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大力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减缓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充分利用灌区地下含水层的调蓄作用以及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层次分析法在民勤绿洲地下水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了解区域的地下水功能状况,从而为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本文用层次分析法对民勤绿洲的地下水功能进行了评价。全面分析了该区域的地下水供水资源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  相似文献   

13.
伊犁地区水资源特征及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述伊犁地区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水资源特征,提出了发挥水资源优势,开发多种资源,截留降水资源,抑制土壤水分损失,利用地下水,解决部分地区缺水及改良土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等措施,综合开发利用伊犁地区水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地下河是赋存于地下岩溶管道中的大股集中水流,是可溶岩地区常见的地下岩溶形态,也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在岩溶地下水资源贮存和利用研究中,国内外愈来愈广泛地重视“地下河水资源”的研究。地下河水资源及其开发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17,(2)
正"十三五"时期用水总量将会延续缓慢增长态势,水资源约束持续趋紧的局面不会改变,在水资源供需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如何落实用水总量红线、遏制水质恶化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继续恶化、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促进水生态修复特别是地下水超采区的综合治理以及弥补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短板等一系列问题,建议通过政府管控与市场机制调节,不断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制度,做到"用水不超量";制定并严格执行水资源污染防治措施,改变"有水不能用"的局面;全面加强  相似文献   

16.
章丘市水资源储量丰富,但由于人工开采、工农业生产、矿坑排水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泉水断流,现已成为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章丘市水文地质情况,提出了合理开采地表水与地下水、节水与提高重复利用率、加强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防治与保护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章丘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质量恶化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城市生态因素中的水环境发展承载能力和污染承载能力基本决定城市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科学的水资源规划应以生态的良好为目标,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统一规划,利用价格尺度实现水资源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8.
济南市是资源型缺水城市,地表水遭到严重污染,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导致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泉水停涌等一系列环境、生态、经济问题,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济南市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对济南市水资源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客水资源调用与管理、水资源循环利用、合理制定水价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是济宁市的主要供水水源。近年来,由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造成某些地区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污染、土壤盐碱化等现象。本文分析了济宁市由于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当所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探讨了合理利用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北方城市延吉市的剖析,提出我国城市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对策,即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加强水利建设,多种渠道开发水资源,提高区域供水能力;对地下水资源强化科学管理,限量开采,维持采补平衡;实施节水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域污染治理方案规划;建设以保护水源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区,开展区际合作;进行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的修复与重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