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李金铠  孙合草  张瑾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2):102-109,79
本文通过搭建环境回弹效应理论框架,采用熵权法构造各地区综合环境污染指数,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定量评估了1999—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回弹效应,识别了环境回弹效应时序演变和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探究环境回弹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样本期内各省份环境回弹效应均值集中在-13.23%~29.63%,全国平均环境回弹效应为10.42%,实际减污率仅为65.74%;时序特征上,环境回弹效应与技术进步有部分相关性,但存在滞后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溢出效应是主要的异质性来源;空间特征上,环境回弹效应的区域差异显著,但具有空间相关性,地理因素在解释环境回弹效应的影响因素中不容忽视;全局自相关检验表明2006—2011年各省份环境回弹效应呈显著的正自相关,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建议进一步挖掘环境降污空间,加快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注区域协同减排,是改善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了我国区域资源开发的空间溢出网络特征,并采用QAP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空间溢出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1)我国区域资源开发具有多线程的空间溢出关联网络特征。(2)中西部省份在资源开发空间溢出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中部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3)资源禀赋差异对资源开发空间溢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地理临近效应对溢出网络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有关清洁电力是否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两种不同观点,本文分析了产生争议的原因,并基于机理分析,选取199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清洁电力发展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①二氧化碳排放在省域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②清洁电力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倒U形关系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③进一步地通过效应分解发现,清洁电力发展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均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值之后才会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促减效用。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清洁电力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改变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将经济集聚、收入差距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纳入统一框架下,构建时空双向固定效应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和门槛空间动态面板模型(SDPTM),通过中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考察经济集聚和收入差距对COD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集聚呈“先促排、后减排”的倒“U”形特征,具有本地空间减排效应和空间溢出减排效应;②收入差距呈非线性的倒“N”形特征,具有本地空间减排效应,经济集聚在收入差距对COD排放的影响中存在门槛效应,当经济集聚超过门槛值1.1164时,收入差距的促排和减排效应均明显增强;③收入差距呈倒“N”形特征,具有空间溢出减排效应,且收入差距的长期空间溢出减排效应明显减弱;④收入差距在经济集聚时对COD排放强度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⑤COD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时间和空间路径依赖性,经济集聚对COD排放的空间依赖特征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时空压缩对于生产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浙江省66个县(市)为研究个体,选取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首先检验空间相关性,再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速铁路影响下,邻近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所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由早期的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人力资本、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劳动力水平和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有所减弱;地方化经济和波特外部性能较好地反映了本地区的产业集聚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增强。针对高速铁路发展带来的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未来高铁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285个城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引入内生时空权重矩阵,建立空间STIRPAT模型,考查城市规模对能源消耗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传导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消耗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并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能源消耗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距离阈值,阈值为350km。进一步采用分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能源消耗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异质性,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依据上述结果,提出促进城市节能减排的针对性措施,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协同创新现状,利用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2010—2019年时空面板数据,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构建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多样化、竞争集聚3类集聚形式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①成都、重庆、德阳、绵阳是成渝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群的创新高地;成都、重庆以高技术全产业链多样化集聚模式为主,其他各市以专业化集聚模式为主。②成渝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不但有利于本城市创新,而且能够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推动城市群协同创新。③高技术产业竞争集聚有利于本城市创新,但会对城市群整体协同创新产生负向抑制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作为澳门的支柱产业,是澳门经济的风向标,研究其与宏观经济金融因素及能源因素之间的风险溢出,对完善澳门经济的风险预警机制,提升澳门旅游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溢出指数模型,探究宏观经济金融因素—能源价格—澳门旅游业这一系统内部的静态和动态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该系统的全样本静态溢出指数为55.57%,动态溢出指数在48%—74%之间波动,表明系统存在较高的风险溢出效应;(2)澳门旅游业市场在静态溢出效应下为风险接受者,而在动态溢出效应下,除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为风险溢出者外,其余研究期间皆为风险接受者,动态溢出效应分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3)该溢出网络系统存在不对称性,并且在动态中,除在新冠疫情期间外,系统对正向消息的冲击更加敏感。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强化对澳门旅游业的风险监测、打造多点支撑的经济增长格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联动、推动澳门旅游业差异化协同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考虑以低碳转型推动区域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充分现实意义。本文以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2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影响城市大气环境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低碳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较非试点城市得到提升,经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地级市和非资源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效应更为显著;相较于特大城市和小城市,大中城市更有利于放大低碳试点的政策效应。(3)机制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减排溢出效应、绿色创新效应和外资限流效应促进试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4)低碳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改善效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试点邻近城市的大气环境因此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1.
以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山东省为例,基于2012—2017年数据,构建了经济增长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考察了山东省各地市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地市间经济增长新动能总体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省会都市圈内部差异和板块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的主要来源。②山东省经济增长新动能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格局和偏东北—偏西南空间分布特征。③空间互动状态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显著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城市化进程和政府财力增长直接效应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山东省经济增长新动能及其空间格局需要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发挥创新高地的溢出作用和区域比较优势,统筹推进区域间经济增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开展客源地出游力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生产力发展及其发展战略的制定。采用客源地出游力评价模型和Moran's I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出游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客源地出游力的空间异质性在2000—2010年间并不明显,而2010—2015年间开始变得比较显著;2000—2015年我国各地区的旅游出游力存在明显的空间绝对收敛现象,并且这种收敛现象同时受到地区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的双重影响,前者使客源地之间旅游出游力的收敛速度减弱,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地区之间旅游出游力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30/60目标”对政府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从政府治理压力和治理能力的视角探寻其与碳减排的关系,为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选取中国 30个省(区、市) 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直接效应、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系统考察了政府外部治理压力和内部治理能力对碳减排的协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外部治理压力和内部治理能力均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且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产生了显著的协同减排效应,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时,该结论依然成立。此外,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对碳减排的驱动作用因地区分布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对邻近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住房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得益于土地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引发了土地财政是否推动房价上涨的探讨。基于乘数效应和简化的区域经济增长三部门模型,分析土地财政影响房价的机制;采用我国1999—2010年各省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Hausman检验和协整检验,构建土地财政影响住房价格的长期均衡模型。理论与实证分析均发现,存在土地财政推高房价的循环效应,地方政府经济增长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与住房价格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机理,并利用我国2004—2015年24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还对周边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仅能促进本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促进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中仅有专业化集聚能促进本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特大及大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而中小城市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能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创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耦合协调度由0.394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60.9%和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  相似文献   

17.
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06—2017年制造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性,并结合空间杜宾面板STIRPAT模型与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探究了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负相关,分布在高集聚—低强度区域的多为东部沿海省份,分布在低集聚—高强度区域的多为西北欠发达省份;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会增加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同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集聚水平提高会增大本省碳排放强度,降低毗邻省份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增收效应的理论机制,使用我国1997—2015年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下的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增收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居民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对居民收入的空间影响可能会高估邻近地区居民收入对本地居民收入的溢出效应。我国几乎所有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增加对其相邻地区居民收入能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邻居较少的省份正向溢出效应较小,邻居较多的省份正向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2年我国31个省区能源供应保障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将空间因素和低碳约束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通过进行LM和Wald检验,选择时间固定和地区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综合考虑空间效应、能源产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人均GDP和低碳约束等因素对我国省域能源供应保障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产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和人均GDP是影响能源供应保障的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是解决区域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雾霾污染的城市联动和交互作用是雾霾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标准偏差椭圆方法,分析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特征和空间重心转移轨迹,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测算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均对京津冀雾霾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雾霾污染产生负向影响。本文从构建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区域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群雾霾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