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秋 《安全》2002,23(6):33-33
一忌私自倒气。用户私自从一个气瓶向另一个气瓶倒气,当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达到2%~10%的爆炸浓度极限时,一旦遇到明火便会引起爆炸。 二忌乱倒残液。有的用户为了能向空罐中多充一些气,私自拆开气瓶,随意将瓶中的残液倒掉,至使挥发的气体遇到明火而燃烧。 三忌高温烘烤。液化石油气是经过加压才变成液体的。所以,气瓶内的饱和蒸汽压比一般液体气压要大得多,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瓶内液体迅速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近年来 ,相当多的个体经营店铺在进行焊接切割作业时 ,使用民用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石油液化气替代乙炔气。请问 :利用液化石油气瓶替代乙炔气瓶是否可行?如果可行 ,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西北有色冶金机械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站西北有色冶金机械厂特种人员培训站 :来信收悉。关于您提出的问题 ,现简要答复如下 :关于使用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液化石油气(氧—液化石油气)替代溶解乙炔气(氧—乙炔气)进行焊接及切割作业 ,原则上是可行的。因为在工业上液化石油气是可以与氧气混合燃烧产生热量而进行金属的焊接及切割作业的。虽然液…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中 ,笔者常常遇到一些液化石油气用户抱怨供气站换来的气瓶总是“灌不满” ,而且“用不尽” ,其实这抱怨是一种误解。为什么液化石油气钢瓶不能灌满呢?大家知道 ,液化石油气钢瓶是用20 #号钢制成的 ,壁厚仅有3毫米 ,极限承压相当于80个大气压。它的工作温度为 -40℃~60℃。按照规定 ,在15℃时 ,钢瓶灌气必须保留15%的气态空间 ,这主要是考虑到液态液化石油气的膨胀系数。例如 ,当温度升到30℃时 ,瓶内液化石油气的体积膨胀可达总容积的89 % ;50℃为99% ;当温度达到60℃时 ,液态就会充满整个钢瓶。当然 ,…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中,发现大量钢瓶因表面腐蚀严重入手,分析表面腐蚀的原因,并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指出,影响钢瓶安全的关键是剩余壁厚,并同时对GB8334-87的腐蚀判废标准提出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发荣 《安全》1996,17(1):9-11
液化石油气站(厂)火灾成因及预防对策李发荣(福建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相继建起了液化石油气站(厂)。其任务是接收、贮存、灌装液化石油气、倒罐并处理残液、定期对钢瓶检修,并以不同的方式将液化石油气转售...  相似文献   

6.
黄拴雷 《安全》2017,38(9):9-12
为了减少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的发生,采用ALOHA程序对液化石油气钢瓶泄漏进行研究,对喷射火灾、蒸汽云爆炸、沸腾液体蒸汽云爆炸这三种事故情节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定量计算得到每种事故情节危害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液化石油气钢瓶泄漏所产生的事故情节不同,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的事故后果也有差异及在考虑热辐射对人的伤害程度时,不仅要考虑暴露时间,还要考虑暴露范围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我国液化气钢瓶使用量大而广,液化气钢瓶事故时有发生。由于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气瓶违法充装、超期不检、违规检验或修理改造报废气瓶等问题导致的气瓶事故仍居高不下,是造成我国液化气钢瓶事故的主要原因。另外,违法将二甲醚掺入液化石油气钢瓶,液化石油气钢瓶管理混乱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该文在分析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调换液化石油气钢瓶,在使用时有人看管,液化石油气钢瓶必须直立使用,放置位置不要靠近热源等几条液化石油气安全使用要点分析与事故处置。以加大对液化石油气钢瓶事故灾害预防、隐患治理工作,加大对用户安全使用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杜绝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最近,河北省劳动人事厅、公安厅、省建设委员会对廊坊市保安器材厂生产、销售石油液化气残液再燃阀的事件进行了处理。 该厂自去年3月开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未经过任何技术鉴定的情况下,私自生产、转让、推销一种直接对液化石油气钢瓶加压的石油液化气残液再燃阀。该产品严重危害钢瓶的安全使用,威胁使用者的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同时,因为瓶内充入空气,由于静电等原因还可能引起充装事故,直接危及液化气体灌装站的安全生产。该厂为了推销此产品,伪造河北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检验报告,盗用其他单位的鉴定文件,共销售出该产品五千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用液化石油气已进入千家万户,液化石油气钢瓶数量激剧增加.由于我市地处沿海,气瓶使用环境较为恶劣,腐蚀性大,加上一些用户使用不当,致使在用钢瓶缺陷破损较多,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强化气瓶管理,根据《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福鼎市劳动局对本市石油液化气经营公司按代号编码建卡建档,对液化石油气钢瓶实行统一编号、挂牌管理、定期检验.要求经营单位在购置气瓶时,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中,发现大量钢瓶因表面严重入手,分配表面腐蚀的原因,并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指出,影响网瓶安全的关键是剩余壁厚,并同时对GB8334-87的腐蚀判废标准提出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11.
液化石油气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构成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主要成份是含有三个碳原子和四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行业习惯上也称碳三和碳四。另外还有丙烯、丁烯、少量的碳五成份戊烷(钢瓶中的残液成份)、硫化物和水等杂质。为了探讨液化石油气对人体的毒害作用,现作如下分析。第一、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后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从科学角度讲,液化石油气还是具有毒性的,与城市管道煤气相比,它的成份中不含有剧毒的一氧化碳,不会直接造成人体一氧化碳中毒。因此,相比之下毒性较低,因为组成液化气的所有碳氢化合物,如:丙烷、丁烷…  相似文献   

12.
应用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分析了在最苛刻的压力试验条件下,液化石油气钢瓶可接受的静强度最小初始可靠度范围。从控制液化石油气钢瓶在不同工况下最小初始可靠度的角度,对其试验压力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液化石油气储存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在罐底积一些粉末状黑色残渣,吸附大量的液化石油气残液。残渣易与氧气反应,产生自燃现象,可能引起火灾与爆炸。为了确保液化石油气储存设备安全,在检验时,设备内部的残渣必须得到清理,并可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甘肃省民用液化石油气 钢瓶日益增多,全省已有30多万只。 由于气瓶质量差和用户缺乏使用、维 护常识等原因,以致火灾、爆炸事故 不断发生。1981年1—10月,兰州市 就发生民用液化石油气火灾事故15 起,死亡6人,烧伤26人口 为了保 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甘肃省劳动 局已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液化石油 气钢瓶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禁止粗制滥造液化石油气钢 瓶。全省选择三家具备生产条件的工 厂定点生产民用液化石油气钢瓶。禁 止生产液化石油气玻璃钢瓶。 2.制定并试行《甘肃省液化石油 气钢瓶检验标准》。会同酒泉钢铁公 司钢…  相似文献   

15.
有的以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的单位在换罐时,将残液随便 倒出,由此曾造成多起燃烧和 爆炸事故。为了避免这种不幸 的再次发生,本文就液化石油 气残液随便倒出所以能引起灾 害的原因作些介绍,以便引起 有关同志的注意。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多组分 的混合物,主要由含有三个或 四个碳原  相似文献   

16.
卧式液化石油气储罐作为中小型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的主要储存设备,其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液化石油气中所含的硫化氢腐蚀介质,对储罐造成的应力腐蚀开裂,由于其破坏带有较大的突然性,因此在对在用卧式液化石油气储罐进行定期检验时,应特别注意对储罐的湿硫化氢应力腐蚀进行预测与检验。  相似文献   

17.
菏泽地区化工公司液化石油气供应站,7月16日发生一起严重气燃事故,因违章倒残液,燃起大火,当场烧伤9人。 7月16日9时40分,液化石油气供应站供销干部徐显聚在库房倒瓶内残液,可燃气体迅速挥发,并很快扩散到相邻的灶具销售室。此时正逢灶具室女保管员在为顾客调试电子打火灶具,迸发的火星瞬间燃起大火,仓库和销售室立即成了火海,8名在场人员和1名在门口玩耍的8岁儿童全被烧伤,烧伤者面积达15%,重者达24%。 为了吸取教训,地、市安全办公室于7月18日召集了菏泽城区各供应站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教育并要求制订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乱倒…  相似文献   

18.
《安全与健康》2016,(10):33-36
正一、民用液化石油气钢瓶为什么不能卧放?因为当钢瓶立放时,瓶内的下部是液体,上部是气体,当打开角阀时,冲出的是气体,随气体的逸出,下部液体又逐渐汽化,使瓶内上部气体始终保持一定的压力。如果钢瓶卧放,则靠近瓶口处多是液体,当打开角阀时,冲出的液体迅速汽化,体积大约扩大250倍。这样多的气体,大大超过灶具的负荷。一种可能是,窜起很大很高的  相似文献   

19.
1.教育孩子不玩火、不随意摆弄电器设备。2.用电设备长期不使用时,应切断开关或拔下插销。3.液化气钢瓶与炉具间要保持1m以上安全距离,使用时,先开气阀再点火;使用完毕,先关气阀再关炉具开关。不要随意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  相似文献   

20.
液化气钢瓶角阀检验方法的探讨长庆石油勘探局锅检站刘保平液化石油气钢瓶角阀是定期检验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正确检验和检修角阀,既能确保用户的安全使用,又能节约原材料。本文拟就有关文献关于角阀检验的几点要求,结合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