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学军  朱云 《绿叶》2013,(8):78-87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与这种奇迹伴生的是生态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初级的市场经济;其深层原因是大规模,高速度模仿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未能创新;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断、迷失甚至遭遇危机,则是中国今天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多数困局的总体原因。要想化解生态危机,就需要以生态文化为魂,整合认识,指导行为,改革法律,制度,政策,重塑文化主体,重新确立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野夫 《绿叶》2008,(8):1-20
朝廷圣明而地方糜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贯错觉。皇上好而贪官坏,是近年来无论戏剧还是现实给民众形成的教化。乡镇负责"三农"问题,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和前沿,看起来无所不管,实际则没有什么权利,更多的时候,乡镇干部要向农民鞠躬作揖。研究基层政权在汶川大灾下的危机运作,检讨大灾前后的经验教训;从重建家园到重建基层民主和法制,然后层级递进;真正在废墟上解放思想,探索制度创新,这应是上下共通的美好愿景,也是大灾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惟一财富。  相似文献   

3.
杨学军  朱云 《绿叶》2013,(7):74-79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与这种奇迹伴生的是生态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初级的市场经济:其深层原因是大规模、高速度模仿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未能创新,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断、迷失甚至遭遇危机,则是中国今天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多数困局的总体原因。要想化解生态危机,就需要以生态文化为魂,整合认识,指导行为,改革法律、制度、政策,重塑文化主体,重新确立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邱美荣 《绿叶》2008,(3):54-58
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之中,融入国际社会越多,国家利益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越有可能增加,危机问题由此产生。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一个内向型的国家,危机管理包含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当中,其最主要的分析变量就是国家利益。当中国逐渐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国际危机管理都是中国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也是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夏光 《绿叶》2008,(3):70-74
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逼近环境安全的底线。同时,我们在应对环境危机的人才、手段、能力方面却很薄弱,应对环境危机的力量小于环境恶化的速度。环保总局改为环境部,提高了环保在国家决策和管理中的地位,但并非环境危机就可以解决了。如果不改变单纯的业务部门思维方式,环境的危机就有可能变成环境部的危机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重庆市环保宣教工作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大胆创新,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在宣教能力水平、全民环境意识等多项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正>在近日召开的中欧环境治理项目总结会暨加快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上,记者就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问题采访了前来参会的美国环境法研究所主席、环境治理与法制领域资深专家斯科特·富尔顿(Scott Fulton)先生。每部环境法律都有信息共享要求斯科特·富尔顿先生曾任美国环保局法律总顾问。回想自己在环保局任职期间的工作,他反思  相似文献   

8.
唐方方 《绿叶》2010,(8):25-29
与资源型的传统能源不同,新能源更多地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比较薄弱.这一方面在于研发体系还不健全.另一方面与缺少产生大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民营投资很灵活.与市场的结合很广泛、紧密,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自身优势。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来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尤其对于人才,要慧眼识珠,给他们平台去施展。  相似文献   

9.
黄晓云 《绿叶》2011,(1):63-68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下的正和博弈关系。因此,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在增强国家能力的同时,努力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们国家目前运行着的环境法制体系完全是依据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那么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环境法制建设,怎样才能满足目前经济迅猛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呢?当前有两类环境法制问题急待我们去研究解决。一是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要寻求解决的方法;二是由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而环境法制建设中有一些不能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也应随之修改、完善。对此,本文将作以下六个方面的探讨。一、尽快建立基层环境违法稽查队伍  相似文献   

11.
综合■要闻     
《环境教育》2011,(4):5-5
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 在7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风险压力继续加大,环境宣传教育要大胆创新,提高能力,确保公众知晓环境信息、参与环境事务、检举环境污染的权利。潘岳说,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2月7日至8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与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2001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论坛高峰会,有2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宋瑞祥到会做了主题发言.他在分析水污染治理行业面临的形势以后指出:从整体而言,环境保护一要靠法制和宣传教育;二要靠科技和有效的治理措施;三要靠投入并形成市场化和产业化治理机制,当前要重点探讨包括水污染治理在内的整个环境保护的市场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4,(1):4-4
正坚定化解产能过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明确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政府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中央新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需要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法规,需要有新的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扶持,需要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关体制、机制、法制的调整和改革。"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绿色中国"第四届(神农架)论坛上提出的观点。潘岳指出,应通过四项措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加快研究实施绿色G D P,用一套充分体现环境和资源价值的综合指标来评价国家的真实发展状况;第二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要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5.
张敏 《绿叶》2011,(5):19-23
从"重商主义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对国家治理最为重大的挑战是市场力量逐渐"脱嵌"于社会共同体。因而,需要扩张政府管制权力来平衡市场与社会,这也是未来中国整合中国食品行业碎片化管制权的应有之义。另外,中国国家转型的独特逻辑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性的食品"小作坊",这成为制约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对此,通过强化司法监督,实现司法的常规化权力运作,有助于化解治理僵局。  相似文献   

16.
张敏 《绿叶》2011,(7):74-78
社会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面体结构。对于治国者而言,关键是要在多个维度之间寻求平衡,偏向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社会结构失衡。历史上,当西方社会从"重商主义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时,由于过于强化市场经济自发秩序中的"经济人",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如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政治腐化、社会同质化等社会危机。当前,中国社会同样面临这样的转型问题。在德鲁克看来,要避免转型社会的治理难题,在工业社会中实现多元化,必须使社会成为一个自由的功能性社会。  相似文献   

17.
要闻     
《环境教育》2012,(11):5-5
中央3380多亿元支撑节能减排带动社会投入上万亿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近年来,全国财政经建系统紧紧围绕"夯实基础、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创造环境"的节能减排工作思路,把节能减排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陆续出台30多项财税制度和办法,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380多亿元资金,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共同带动社会投入上万亿元,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中国网)  相似文献   

18.
一、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一些专家学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探索解决社会和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支撑点,提出厂“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论点。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完整。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是政府的重要方面,但是仅仅依靠政府行为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环境保护工作既要政府的行政协调,同时也更需要依靠环境法律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用以规范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为了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力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状况,应当把国家的环境法律、政府的行政协调、环保部门…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开篇的新型生态文明塑造运动,以全球性环境危机为契机,当代生态哲学所确立的一些核心文明理念也必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有能力塑造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薛富兴认为,如果说这一崭新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4):49-55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