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旷为荣  旷新年 《绿叶》2010,(Z1):113-120
中国现代化的课还没补完,又已背负超克现代化的新使命。面对崛起中的中国,左派右派的想象力都显得贫乏,提不出新的远景和方案。20世纪中国以及东亚甚至整个亚洲的中心问题是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而21世纪的中心问题则是提升为一个"文明—国家"。新的文明不是像西方文明(海洋文明)一样把"异"与"不同"作为"恶"和"敌人",而是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这是一种新的大陆文明。  相似文献   

2.
徐友渔 《绿叶》2008,(7):40-46
1949年后,中国传统中断。"文革"代价巨大、教训深重,我们渐渐把道德往人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我们面临的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中国必须现代化,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并不能提供,试图证明现代化价值能够在儒家文化中印证的努力几乎都失败了。传统文化有关日常人伦的部分,是有活力的,可以被继承,因为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高水平地表达了普世价值。而传统文化中的道统,是为皇权、专制服务的,若恢复道统,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3.
旷为荣  旷新年 《绿叶》2010,(1):113-120
中国现代化的课还没补完.又已背负超克现代化的新使命。面对崛起中的中国.左派右派的想象力都显得贫乏,提不出新的远景和方案。20世纪中国以及东亚甚至整个亚洲的中心问题是建立一个现代“民族一国家”.而21世纪的中心问题则是提升为一个“文明一国家”。新的文明不是像西方文明(海洋文明)一样把“异”与“不同”作为“恶”和“敌人”,而是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这是一种新的大陆文明。  相似文献   

4.
声音     
《环境教育》2013,(8):10
"开宝马车,喝污染水,显然不是我们期待的工业化、现代化。"——日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最近又爆出好消息,说是该省"五水共治"之后,好多条河段都可以游泳了,尤其是环保局长们,可以下去游泳了。但是我不相信。因为,一个地方的河流,是不是可以游泳,一个地方的河水,是不是可以捧起来就喝,其实不是由环保局长、市委书记、市长们说了算,而是由普通公众说了算的。在很多年来,一个地方的环境保护是不是做得好,总是由当地的官员们说了算,总是由当地的环保局长们  相似文献   

6.
肖显静 《绿叶》2008,(6):54-60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不完整的西方现代性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是工具理性的现代化而非价值理性的现代化,是表层的物质现代化而非深层的精神现代化。这种不完整的现代化制造了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目前以及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追赶,而是超越。超越不可能以原来的观念、传统的道路——资本主义、传统社会主义——为基础。把维护全球性的生态平衡和实现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给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支点和视角。  相似文献   

7.
常成 《绿叶》2013,(Z1):78-86
在中国,公众参与原则的实现依托于三条主线:环保民间组织的涌现和行动,执政管理者的改革,以及普通民众在新媒体支持下的自发环境行动。其中,前两条主线在公众参与上的推进有时会出现因素"错配"的尬尴。而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半段依托新媒体平台兴起的公民自发环境行动,则打开了新的环境公众参与篇章,也给环保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在推进公众参与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杜国辉  田慧芳 《绿叶》2013,(3):25-31
现代化,广义而言,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狭义而言,它不是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赶超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是典型的外生型现代化:"中国制造"一度成就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神话;但同时又以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显示以粗放式发展和能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微评     
正智慧环保"智慧环保"模块日前在"我的南京"APP正式上线。市民只要注册了"我的南京",就可以实时查询空气质量国控点数据、查看工地夜间施工是否经过核准、水源地水质和机动车环保检测数据等,便于公众用手机查询他们关心的环保数据。"智慧环保"分为大气、水、噪声、机动车4个应用选项,公众如果发现周边有未经环保部门核准的工地在夜间施工,可以点击页面右下方的电话标志,一键直接向12369环保热线投诉。  相似文献   

10.
正实践证明,"真金白银"地重奖污染举报,可以彰显政府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决心,有助于激发公众举报污染的热情,从而构建群防群治、众志成城的环保防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强化社会监督。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充分发挥‘12369’环保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鼠兔、普氏原羚、雪豹:她用保护的眼光带动科学研究;吉沙、措池、天珠王:让她发现了"社区环保潜力";熊猫蜂蜜:既保护熊猫,更"保护"公众……2013年6月30日,接到吕植老师的微信,她说她在玉树,要在那工作到7月底。问她是不是为了雪豹的事,她简短地回复说:"三江源"。三江源,一个让人容易浮想联翩的词汇,从广阔的地理概念来说,它可以泛指长江、黄河、澜沧江所共同笼络到的所有片区,青海、云南、西藏的不少地区都可以用其来自认;也可以泛指青海的玉树地  相似文献   

12.
正支持记者采访保护公众权利方式一二维码扫描用智能手机扫描照片下方二维码,核验新闻记者证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不显示,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二短信查询移动手机用户发送"CXXM记者姓名#单位名称"到10660840查询,如收到被查询人的证件信息,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收到"您查询的记者信息未找到……"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  相似文献   

13.
读者评刊     
正@余洋:《百草枯"绣"不出绿色龙袍》一文写得好。为了吸引游客,用毒药来对付上苍的馈赠,毁麦造"龙袍",不仅浪费粮食,显然也不是一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其向人们传递的是人对自然的傲慢和对自然的随意驱使。@王春:读了《构建环境宣教立体格局》一文,深有感触。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面向社会开展环境教育,倡导树立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公众自觉  相似文献   

14.
正支持记者采访保护公众权利方式一二维码扫描用智能手机扫描照片下方二维码,核验新闻记者证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不显示,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二短信查询移动手机用户发送"CXXM记者姓名#单位名称"到10660840查询,如收到被查询人的证件信息,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收到"您查询的记者信息未找到……"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  相似文献   

15.
正支持记者采访保护公众权利方式一二维码扫描用智能手机扫描照片下方二维码,核验新闻记者证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不显示,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二短信查询移动手机用户发送"CXXM记者姓名#单位名称"到10660840查询,如收到被查询人的证件信息,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收到"您查询的记者信息未找到……"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  相似文献   

16.
正邻避事件在日、韩也同样存在,而公众参与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观日韩的经验和做法,主要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态度开放透明,解除公众疑虑。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环境治理呈现出"政府依赖型"特点,在推进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中,尤其是应对当前邻避事件高发的态势时,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  相似文献   

17.
李昌平 《绿叶》2008,(10):100-105
菲律宾师从美国,企图依靠资本的力量改造小农和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结果导致菲律宾由"亚洲典范"沦为"亚洲病夫"。"日本模式"则是在土改的基础上,限制大资本下乡,扶持小农组织为现代小农,道路、结果与菲律宾都相反。指望资本家救小农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8.
王洛 《环境教育》2007,(10):43-44
"限批"不是目的,是手段,只是环境监管部门行政权力的最大化使用。中国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一个部门的几次执法和几项新政策,而在于体制与法律的真正改革,在于公众监督力量的真正形成。新制度要经过多次博弈确立,每次"环评风暴"都是一场博弈,"区域限批"无非是更接近底线而已。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年初的重污染雾霾天气,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顶点,如何重现蓝天白云,成为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公众"吐槽"的背后,中国政府对雾霾的治理频频出招,用一系列的新政,向大气污染防治"亮剑"。史上最严空气"国十条"应运而生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社会各界期盼的大气污  相似文献   

20.
常成 《绿叶》2011,(8):114-119
由于自然生态资源所具有的公共属性,传统的环境诉讼只可以解决一部分成本外摊行为,并且司法应当以什么样的身份介入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责任追究等一直都是问题。因此,需要寻找公益诉讼的突破。这种突破必须在实体权利的描述上有所创新,强调每一个人和环保组织都应当享有维护公有生态的起诉权利,赋予公众"环境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