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某污水处理厂采用A2/O工艺处理市政污水,效果良好。本文以该污水处理厂为例,来说明A2/O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丽水、宁波、衢州、诸暨等浙江省境内十几个地区的污水处理厂的调查发现:目前浙江省内的污水处理工艺中,A2/O、A/O、氧化沟三种工艺占了近50%的份额.而SBR因其方法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污泥处理工艺中,填埋占了最大的一部分,有近70%的污水处理厂将产生的污泥进行填埋处理.目前,污泥处理技术单一,需要继续探寻污泥的减量和资源化技术,为日益增多的污泥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3.
现有处理技术A/O处理成本高,人工湿地低温处理不稳定、效率低,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单独应用方面还有不足。结合昌图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实例,介绍了以A/O为预处理、人工湿地为主体的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及运行效果,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B标准,为县级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分段进水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俊发  王骊  关江  李建 《环境工程》2007,25(6):11-14
介绍分段进水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工艺特性,并结合国外研究现状和工程应用实例,对该工艺运行操作和设计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段进水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取消了混合液内回流,反应器段数越多,脱氮效率越高,但是工艺设计与运行也会随之变复杂,工程实际应用中多采用2~4段。各级缺氧段与好氧段的比值可采用1∶1.5。污泥回流比为50%的分段进水多级A/O三段工艺的脱氮率为78%。  相似文献   

5.
焦化废水水质复杂,COD、氨氮浓度高,给污水处理站运行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大量工艺指标,对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中的影响因素和操作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通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实例,阐述了A/O工艺在城镇污水处理的应用,同时对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A/O法处理医疗废水及快速挂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A/O法处理医疗废水进行了探讨与实践,采用快速挂膜技术,可提高挂膜质量、缩短挂膜时间、提高处理效率,A/O法处理医疗废水工程实例说明该工艺可作为中、小型医院(生活)污水处理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前,以活性污泥为代表的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相当成熟,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中,在防治水体污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污水处理厂原水水质波动范围超过设计负荷(过高/过低)引起的操作管理问题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以采用A2/O工艺的河源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设计负荷进行运行校核及在现有运行资料基础上对实际运行中负荷波动进行分析、总结和校验.研究结果表明,A2/O工艺是具有一定的抗负荷波动能力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SBR反应器模拟单级和多级A/O工艺,在进水水质、水力停留时间(HRT)、泥龄(SRT)、温度、缺氧好氧时间比(A/O比)均相同的条件下,考察了两种脱氮系统中氮的去除效果及N_2O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对于与城市污水水质相当的进水水质,单级A/O工艺和多级A/O工艺对COD、氨氮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二者无明显区别,但是前者对TN的去除效率高于后者,二者的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2.1%和52.2%.在氮素的转化过程中,典型周期内(3 h)单级A/O工艺和多级A/O工艺中N_2O的产生量分别为16.95 mg和3.59 mg,其转化率(即N_2O的产量与TN的去除量之比)分别为11.47%和4.11%,且N_2O的产生和释放主要发生在好氧段(硝化阶段),缺氧段(反硝化阶段)基本无N_2O释放.单级A/O工艺比多级A/O工艺更有利于硝化细菌(AOB、NOB)的生长,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两工艺中AOB的优势菌种皆为Nitrosomonas,但前者的相对丰度高于后者;单级A/O工艺中NOB的种类和相对丰度也明显多于多级A/O工艺.在实际运行中采用合适的A/O分区或供氧方式既可以较好地去除污水中氮素污染,又可以减少N_2O的释放对大气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0.
田东石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规模为5000m3/d采用水解酸化+A/O工艺,该工艺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完全满足排入右江的要求.污水处理运行成本1.13元/m3.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级A/O工艺小试装置开展制革废水处理的相关研究,重点考察温度、pH值、各级进水流量分配比、单级缺氧/好氧比、HRT等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确立优化实验条件,多级A/O工艺处理制革废水的适宜参数为水温15℃以上,pH值在7.5~8.5,进水分配比为4:3:2:1,HRT为24h。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多级A/O出水COD和NH4一N分别在150mg·L-1和10mg·L-1以下,去除率分别可达86%和90%。实验结果表明,多级A/O工艺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生物脱氮工艺,具有无需内回流、耐冲击负荷、对碳源和溶解氧利用较为充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O/A/O组合工艺在浆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如皋常青某印染厂废水处理中心为例,介绍了O/A/O组合工艺处理浆染废水的工程设计。设计处理规模为1000m^3/d,进水COD为1200mg/L,处理后出水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处理可生化性较差、难降解废水的行之有效的工艺。  相似文献   

13.
多级A/O工艺强化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宜兴市某城市污水厂多级A/O工艺的运行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该工艺对宜兴城市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和遗传毒性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多级A/O单元对COD、NH_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3±7.0)%、(93.7±1.5)%、(65.3±7.9)%、(60.0±18.7)%,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对各常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起到了绝对主导作用;对污水中的烷烃、卤代烃、醇类去除效果较好,对污水中主要含有的荧光物质(芳香族蛋白质类似物)去除效果不理想;对污水中SOS/umu遗传毒性的去除率为82.8%.多级A/O工艺处理宜兴城市污水的主要问题是有机负荷低、单点进水和碳源单点投加效果不理想,以致后段A/O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强化去除优势,建议改为多点进水,调整碳源投加点.研究结果可为同类污水厂运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提高该污水厂的运行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丽水、宁波、衢州、诸暨等浙江省境内十几个地区的污水处理厂的调查发现:目前浙江省内的污水处理工艺中,A2/O、A/O、氧化沟三种工艺占了近50%的份额。而SBR因其方法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污泥处理工艺中,填埋占了最大的一部分,有近70%的污水处理厂将产生的污泥进行填埋处理。目前,污泥处理技术单一,需要继续探寻污泥的减量和资源化技术,为日益增多的污泥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15.
膜法A/O工艺处理炼油污水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物膜法A/O系统这项新技术处理炼油废水近三年来,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它对COD、酚、硫化物、NH3-N的去除效果明显,但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差。对我厂A/O系统的运行进行了分析,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且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后继混凝沉淀的A/O工艺对含酚、氰的焦化废水进行了处理,运行结果表明:当A段停留时间为7h,DO低于0.3 mg/L;O段停留时间为7 h,DO为3.5 mg/L;絮凝阶段聚合氯化铝铁(PACF)投加量为1012.3mg/L,聚丙烯酰氨(PAM)投加量为4.2 mg/L,絮凝沉降时间为1.5 h时,废水中酚含量从288-680 mg/L降至1.0 mg/L以下,氰化物含量从0.73-11.3 mg/L降至0.5 mg/L,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阶段流入式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阶段流入式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的原理和特点。结合国内外的设计、运行经验,对脱氮率、反应器级数、配水比、各级容积比、污泥回流比等工艺参数的设计计算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该工艺在我国首个应用案例(设计水量2万m3/d,出水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工艺设计进行简要介绍,为该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铁炭微电解法+A/O工艺对染料废水进行处理,对影响铁炭微电解处理效率的各种因素及MO工艺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炭微电解法预处理染料废水的最佳初始pH值为3,最佳混凝pH值为7.5,最佳铁炭比为1:1.1,适宜的反应时间为30min,BODs/COD比值由0.19提高到0.37;生物反应池内pH值为6.5~7,水温35-40℃,厌氧段水力停留时间8h,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20h。整套工艺对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0%和95%,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