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丹江流域(陕西段)环境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方案70%的水量来自我省汉江、丹江,为了确保调水的水质安全,为京、津乃至华北地区提供符合标准的水源,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以保护水源、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本方向,遵循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探讨了汉、丹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参考。1概述汉江、丹江流域位于秦巴山地。在陕西境内主要涉及汉中、安康、商洛三市27个县、区,总面积约6.59万平方公里。汉江多年平均径流量275亿立方米,丹江多年平均径流量17亿…  相似文献   

2.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深入研究丹江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丹江流域水样采集与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法及氢氧同位素的方法,分析丹江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丹江流域水体整体呈弱碱性,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中游离子质量浓度及水化学类型变化频繁.流域水体均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受蒸发作用影响明显,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溶解、离子交换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 Ca2+和Mg2+源于方解石、白云石及石膏等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溶解,农业活动是水中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地表水与地下水频繁转化和支流汇入影响是丹江干流空间分布特征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工程为陕南两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带来了机遇,然而现行生态补偿机制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要破解保护和发展的两难,生态补偿重要而关键,而要实现生态补偿的科学化,则必须进行机制创新。南水北调工程是实施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问题战略中河湖水系连通措施的主体和核心部分。陕南汉江、丹江流域(下称两江流域)是南  相似文献   

4.
<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北方干旱缺水、保障供水安全的重大水利工程,也是遏制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生态工程。有水自南方来,泽惠生灵无数。这句话生动描述了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初衷和目的。南水北调之于中国的意义是"水利"的,也是"环保"的。中线工程引水渠与沿线同时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绿色长廊;自汉江发源地秦岭地区,直到鄂豫交界处的丹江口库  相似文献   

5.
汉江襄樊段距南水北调取水口丹江水库最近,调水后所受到的的环境影响最直接。认真分析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使调水后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以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根据汉江水华发生的成因和关键因子的分析结果,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进行了定性分析;应用水动力学模型和富营养化动力学模型以及随机模拟法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进行了定量计算,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45×108m3方案实施后将增加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而引江济汉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减少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汉江自身的水污染治理是减少水华发生概率的最根本措施。丹江口水库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和三峡电站减少枯水期下泄流量的联合调度将减小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竹溪河是堵河的二级支流,其水生态保护问题关系到竹溪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优质调水。本文针对竹溪河新城段水生态现状问题,从清淤清障、恢复水系连通、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等方面提出了河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在广泛现场监测、资料收集、调查论证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水动力学模型和富营养化动力学模型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成因和关键因子进行了分析。汉江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个:汉江中游进入城区的排污量日趋增大,藻类等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严重过量(此乃根本原因);汉江水枯同时长江水位增高使汉江流速变缓,产生类似于湖泊的水流特性;春季气温偏高。在已满足藻类生长需求的营养条件下,流量和流速是制约汉江水华发生的关键(敏感)因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水文因子上。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可以大大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得南北方的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缩小两地差距。但是南水北调应合理控制,需要在不影响南方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调水给北方。  相似文献   

10.
浅谈南水比调与郧县环境保护湖北郧县县委政研室杨正国郧县环境保护局赵婷,李英朝酝酿已久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开凿输水大渠引汉水经河南、河北等地到北京,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矛盾。郧县地处丹江库区,汉水穿境140多km。工程建成后,这里...  相似文献   

11.
黄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黄姜产业主要集中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汉江流域中上游沿岸秦巴山区城镇,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相应清洁生产、废水治理技术滞后生产,导致局部地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影响到丹江水库水质安全和黄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黄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黄姜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提出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丹江口库区水源地保护是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这几年内丹江口水库湖北水源地TN和TP超标,尚达不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要求,有水体富营养化风险。TN和TP超标主要是由于农田面源污染、畜禽养殖废物、农村生活废物废水、水土流失等原因引起的。加强丹江口库区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势在必行。分析丹江口库区湖北水源地的自然状况,建议通过加强面源污染监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政策扶持及技术支持、安全监管的体系、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立法管理等措施,杜绝水质污染,确保缺水地区人民喝上优质、洁净的丹江水。  相似文献   

13.
沈立 《环境》2015,(2):23-25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从规划到建设再到通水,争议与质疑一直伴随其左右,比如代价巨大入不敷出、流速过慢达不到输水要求、泥沙沉降和水道结冰会使通水失败等等不一而足。代价太大,弊大于利?当中线工程尚在规划建设时,就曾有人提出:"江汉平原大旱,因为南水北调影响了生态"、"一下子调走湖北这么多水,会不会出现北方受益、水源地受损的局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背后,是水源地的默默付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皂素工业废水CODCr排放限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皂素工业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生物医药化工行业,我国皂素主产区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汉江上游,其排放的大量高浓度含酸有机废水给水源保护带来严重威胁,急需制定我国的皂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采用三段式两相厌氧为核心的二级生化组合工艺技术从实验室试验、现场工业性试验和示范工程三方面对皂素工业废水CODCr排放限值进行了研究,皂素废水二级生化处理出水中残留CODCr总量(以质量浓度计)约为400~500 mg/L,其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质量浓度约为240~280 mg/L.综合考虑技术可达性和经济可行性,将现有企业CODCr排放限值规定为400 mg/L;为引导企业对废液综合利用,推进皂素行业清洁生产,规定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的第二时段的限值为300 mg/L.提出了丹江库区相应的CODCr总量指标及皂素规模限额.执行该标准后,全国每年可削减CODCr 71 400 t,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汉江上游至少可削减60 690 t,可以满足中线调水水源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15.
资讯扫描     
南水北调不会把污水“调入”华北权威人土称南水北调工程不会把污染水源引入华北,包括北京居民在内的中国北方人喝到的将绝对是“洁净的长江水”。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说:“对于以解决北方严重干旱缺水为目的的南水北调工程,保证水质已成为其成败关键之一。”中科院院士刘昌明对记者表示:“国家投资数百亿元人民币于南水北调这个项目上,我们当然不能容忍被调到北方的水是污水。所以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相似文献   

16.
《环境》2000,(12):8-9
《北京青年报》记者楚贵峰最近采访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议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传友研究员,撰写了“先中线、后东线,加强西线前期研究——南水北调分步实施”一文,报道一项壮丽的跨世纪的“民心工程”。南水北调,从50年代至今梦寐以求,指望他日成功,将彻底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危机。据了解,到2010车,北京人很可能在家门口就可以喝到长江水了。这样的大喜事,怎能不告诉南方人?!  相似文献   

17.
沈立 《环境》2015,(2):16-18
<正>"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12月12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闸门开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的汉江水奔流北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终于盼来了水质优良的汉江水,全国近1亿人间接受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十堰水资源和水环境开发利用现状的比较分析,以及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提出了加强十堰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从而确保十堰水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9.
邝飚 《环境》2015,(2):14-15
<正>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和十二年的艰辛建设,中华民族一个跨世纪的调水梦终得偿所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至今月余,源源南水穿山越岭到达北方,未出现任何异常。曾有人说,南水北调,难于上青天。确实,水质、监测、工程、移民、管理、补偿,无一不是空前的难题。这个从规划到建设再到通水,一直在种种疑虑和争议声中破冰前行的浩大工程,本期为您一一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后的丹江口库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丹江口库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059 gha,库区整体上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相比,库区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减少了2.3%,生态赤字扩大了0.014 gha/cap;根据库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库区生态适度人口为122.8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