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化地区的水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苏州地区已成为我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城市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从人居环境的建设角度探讨了人居环境与水环境的关系,分析了苏州水环境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水环境的改变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苏州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调引太湖水改善苏州市水动力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苏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简述引水改善该地区水环境的必要性,拟定了3种调水方案,利用感湖河网数学模型,对3种方案调水后主要河道的水动力条件进行预测,分析了各河道调水后的水动力变化趋势,提出了利用太湖水自流引水改善苏州市水环境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一体化既给该地区的水环境带来压力,也给整个区域水环境的协同治理带来机遇。本文从水资源总体状况、水污染治理、污水再生利用以及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潜在水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基本对策。文章提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迫切需要一体化的水环境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苏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通过对近十年来苏州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现状的分析,筛选了评价该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苏州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2000年以来苏州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总体处于协调发展的阶段,同时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该平台是一套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监测预警一体化、多模型集成化、决策智能化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平台融合了数据库管理、水环境容量计算、水污染负荷计算、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GIS应用、数据共享与服务、系统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平台能够定量化计算水环境承载能力,针对水环境承载能力超载地区,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及污染物减排方案,并能够定量化模拟计算不同决策情景对水质及水环境承载力的贡献度。真正实现水环境承载力业务的系统化运行,从而为科学制定水环境管理规划、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宇  张敏  郭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4):50-51,80
认识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以求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运用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和自回归分析模型,对1995~2004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的分析,可知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增加1%,则污水排放量增加0.582%,经济发展伴随着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说明西部地区目前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半部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水环境的规制和治理,改善经济发展和水环境质量之间的这种两难关系。还表明自回归模型对于西部地区水环境质量的预测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构建了社会经济环境系统模型,采用计算实验方法模拟分析了太湖流域在经济优先和水环境保护优先2种管理模式下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到了农业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和水环境改善情况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水环境的基础上,2种管理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和就业的增长,同时改善水环境.环境保护优先模式虽能有效保护水环境,却会牺牲部分经济发展和就业保证.不同地区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差异性,常州和湖州经济获得较快增长;苏州、上海在就业方面做出较大贡献;无锡和苏州水环境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针对成都市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的现状,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模型对成都市水环境进行了实证研究。选用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排放量和水环境质量中相对应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作为研究重点,构建了水环境质量指数、水污染物排放指数,从实证的角度,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水环境因子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计量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结果显示,成都市经济和水环境两者关系基本符合EKC曲线特征,且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更低的情况下实现转折点,据此分析了成都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成都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农村地区水环境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水环境存在问题,如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对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同时提出了保护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措施.提出了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水污染的治理、积极改善农村的水环境.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水环境问题及其调控方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但其水环境受到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开发活动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尤为复杂。文章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水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调控方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发生,建立一种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概念上对工业企业的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指出它是一种具体化的水环境管理模式,然后重点分析了建立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体系的步骤,最后采用此种管理体系对某焦化厂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实例分析,提出了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的预案.  相似文献   

12.
牡丹江流域是松花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从水环境出发,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对牡丹江水流城环境质量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评价了牡丹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并指出了牡丹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特征.为制订合理的治理方案,并有重点、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污染源的整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研究牡丹江流域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水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改变传统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手段,规范农村水环境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农村水环境的现状、治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等要素进行分析,并以乡镇环保机构为例,充分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的理念框架,最终设计出一套适合本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绩效指标体系.以期通过对本指标体系的合理运用,为今后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松花江具有冰封期较长,江水中有机毒物难降解、迁移距离长等环境特点.为了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结合松花江特点,研究并制定了松花江氯苯类有机污染物水质标准.本标准已列为地方标准(GB23/T901-2005).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有机污染物预测的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强  罗先香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4):159-161,170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扩散迁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非线性过程,根据河流有机污染物的浓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映射关系,以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水环境有机污染物浓度预测的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预测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市地下水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质的分析,结合利用以及发展情况,得出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已处于超量开采状态,将对水环境系统构成破坏性影响。针对地下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郑州市水生态环境、水资源的现状的调查,了解到郑州市淡水资源匮乏,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郑州市地上水,地下水水质污染、地下水超采、地下漏斗的形成和湿地的减少等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未开发前的长江江汉平原和江南三角洲地理环境十分相似,同属低平的冲积平原,故筑堤御洪成为开垦的必要条件。江汉平原采用了筑堤围垸的开垦方式,使地表起伏增大,荆江、汉水河床淤高,沿岸河漫滩、穴口、水系与湖泊受到淤积,使泄洪和调节径流能力降低,破坏了地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洪、涝、旱等灾害。江南三角州采取了塘浦圩田的开垦方式,不改变地表起伏,水系、湖泊都能得以长期保存,对某些不利的地理环境加以合理的改造,历史上洪、涝、旱等灾害显著减少。历史经验表明,对一个地区的建设,应根据其地理环境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开发方式。江南三角洲的塘浦圩田的开垦方式,是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湖北四湖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湖流域是中国典型的湿地农业区域,其水环境恶化已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四湖流域水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大湖泊长湖和洪湖因围网养鱼和投入大量的饲料和农药已受到污染,水质Ⅲ到Ⅳ类,甚至Ⅴ类;内河水系普遍为Ⅳ、Ⅴ类水;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控与防治是四湖流域水环境保护的重点。根据区域水环境现状分析,显见加强四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十分重要,整合区域内环境监测力量,从属地监测向流域监测、区域监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