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环境危机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松 《绿叶》2011,(6):19-26
始于工业革命的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方向和基于人类生活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方式,并形成了以实现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由此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只是技术或科学层面的问题,也不只是经济或政治层面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体的文明结构——工业文明——存在问题。因而,环境问题无法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得到有效解决。我们需要反思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工业文明体系,构建有助于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生态文明,发展与本地生活环境相吻合的社会体系和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相似文献   

3.
杨志华 《绿叶》2010,(8):71-77
低碳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目的、内涵都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克服发展过程中碰到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都是发展新能源、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做到节能减排。另外,低碳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都是城市.都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都必须作为整体一盘棋来考虑。对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有助于推进这些事业.但也都要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4.
《环境教育》2011,(10):53-53
日前,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中专章提出要"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计划》内容丰富,就环境宣传教育做出了明确而务实的要求,包括"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制度,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逐年降低各级党政机关...  相似文献   

5.
田松 《绿叶》2014,(6):27-32
垃圾问题不是枝节问题和技术问题,它内在于工业文明,不可能通过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得到彻底的解决。未来的国际竞争,将在垃圾的容纳空间上激烈展开,垃圾问题会迅速超过粮食问题、能源问题,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家必须在战略层面上考虑垃圾问题,并从宏观上调整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6.
郇庆治 《绿叶》2010,(6):53-60
"低碳经济"无法成为医治"高碳经济"的灵丹妙药。正是传统的经济行为体(市场)和政策工具(国家)创造并维持了"高碳经济",又怎能指望它实现"低碳经济"呢?"低碳经济"的中微观目标要保证实现,其宏观意义则不能过于泛化或虚夸化,必须将其置于一种全新的、绿色激进的政治生态学话语框架之下,也就是使其成为同样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主流术语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概念明显存在着理论阐释不够深入具体、实践贯彻不够扎实细致两方面的缺陷,并由此影响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认识。基于对当代可持续发展议题前言理论的引述和探讨,可以知道,生态文明建设更接近于欧洲学者比如乌尔里希·布兰德最近主张的″社会一生态转型″概念,强调现代经济政治制度层面上的变革。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引领一种文明方向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步伐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大概有几个步伐最为关键:第一步是走出森林;第二步是从茹毛饮血到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发明使用火;第三步是从渔猎文明走向农业文明;第四步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上述四个步伐对于人类发展都是划时代、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于人类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形态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占领文明形态高地,不仅可以使中国在发展模式转型上迈出一大步,更可以使中国在文明复兴上迈出关键性一步。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多个方面进行归纳。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拨与超越,是对长期困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历史性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学界就此提出价值体系、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和低碳消费等基本思路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仅仅在经济或文化层面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慢慢地发展,而必须进行国家整体力量的动员,在政治层面形成强大的国家意志。在国家力量中,社会大众是进行低碳建设的重要主体,市场是低碳经济的主舞台,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励。  相似文献   

12.
王玉庆 《绿叶》2013,(10):69-77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何为人与自然和谐7怎样判定7实践要求我们不仅从哲学意义上论述,更需要从科学体系和技术层面上说明。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看作是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统领其他各项建设的.它是我党在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治国理念和政策导向,迫切需要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综合性概念,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不断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有效避免理论上的虚妄建构和实践中的盲目行动。  相似文献   

14.
王晓毅 《绿叶》2013,(1):36-42
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或工业文明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更不是替代的关系。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蕴含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中的。生态文明与传统发展观相对。发展以百姓的幸福为旨归,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中,幸福的含义不同,所以要允许发展目标多样性.不应当以单一指标来规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环境教育》杂志紧紧围绕"普及环保知识,传播生态文明,推动公众参与"理念,为普及环境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绿色小记者站"在各省市的挂牌成立,为培育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提供了平台。莱阳市穴坊中心初中是一所山东省级"绿色学校",一直以来积极倡导环保理念,宣传低碳生活,开设环境教育、专设环保宣传栏,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郑易生 《绿叶》2014,(5):44-48
"范式"是科学哲学家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某一领域的科学家共同体所其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还有自然观等。在这里,范式指的是人们对发展的观念与思想。一、为什么提出范式问题为了拯救地球人们已经有了很多的行动。近年来,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口号一个跟着一个,实践也有不少。但是,环境变化的总趋势却不容乐观。尽管看起来有的国家、有的地区其环境比较好或有所改善,整体环境的恶化大趋势并没有改变。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进中有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你们好!近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明,一个人要讲文明,一个单位同样有行业文明。一个地区的文明既包括社会文明、发展文明,也包括文化文明。而发展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都离不开人的文明。人作为文明构成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如同一把标尺,反映一个地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风貌,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由制度构成的一个相互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本文基于文献统计分析与实地调研咨询,从广义和狭义层面,分别对生态文明制度进行梳理。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与省级层面实际情况,本文将广义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分为源头保护制度体系、损害赔偿与激励体系、追责考评制度体系和污染治理制度体系四大板块,并针对国家与省级重点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生态资源保护制度链与污染防治制度链。同时,对制度地位、制度衔接、相互关系及其优化选择进行分析,以提高环境管理效能,推进生态文明研究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吕植 《绿叶》2010,(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20.
吕植 《绿叶》2010,(Z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