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植 《绿叶》2010,(Z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2.
黄纪苏 《绿叶》2010,(1):59-63
要有绿色的环境.得有绿色的社会。绿色社会要求抑制比较性、炫耀性需求.使发展适度、量入为出。这不仅需要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更离不开多元价值观。价值多元应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其中.竞争的价值观目前仍应占据重要位置.但我们也要扶植其他更绿色的价值或意义.不让黑色独霸通吃。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历史积累和文明境界.有可能成为建立绿色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中国要想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3.
杨通进 《绿叶》2010,(10):93-99
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光靠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也必须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中国的环境伦理学要有一种使命感,既要积极参与环境教育,培养人的环境伦理意识,也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设定.并为新的国际制度的建立提供伦理基础和价值引导。我们不能把环境伦理学仅仅理解为伦理学的一个小分支或者是传统伦理学的一种应用,而应把它当作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全新的角度来对传统伦理学进行反思,使整个伦理学具有环境视野和生态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4.
全国妇联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数量还在迅速地膨胀中,这是一个亟须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江晓原 《绿叶》2010,(1):55-58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不可能依靠科技手段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是环境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了全球激烈的环境资源竞争之中。为保障自己的发展权益.对外我们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对内我们要主动“绿色”:探索绿色科技,倡导绿色生活——少追求物质生活.多追求精神生活,才是最环保的。  相似文献   

6.
梁晓声 《绿叶》2010,(1):109-112
活在当下却说从前好的中国人.不会很多。说现在好的中国人.当是最多的吧?只要一直生活在中国.并稍微客观一点。期盼将来的.是真正的爱国者——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城市平民.中小知识分子和仍没被腐败收买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希望中国永远“现在化”的,是演戏的爱国者——现在之中国财富的最轻松容易的占有者.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攫取者。一个比“现在”现代起来的中国的将来是不可阻挡的——以现代理念对现在实行“修正主义”.不断挣脱“现在化”的羁绊。  相似文献   

7.
王书明  武林 《绿叶》2010,(3):109-115
企业污染不仅有外部的.还有内部的.即职业病现象。中国社会内部群体间不仅有贫富失衡.还有健康失衡.接近两亿人遭受着职业病的危害.并集中分布于处于弱势的“新工人”(农民工)群体。这根源于转型中国在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上的双重缺失,而企业缺乏职业环境安全责任制度是直接成因。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创造新型的企业——政府、企业——公众以及政府——公众的关系,将保障新工人群体安全工作的权利,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为什么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衣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衣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型的衣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随着我国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环境状况。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计划”,曾培炎副总理也提出“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  相似文献   

9.
文化留下,话语权走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化热和孔子学院的兴起,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渴望了解的真实心态,其背后是民间日常生活需求的推动,不过,通常也纠结着经济、政治等话语权因素。我们主张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以"文化对接"的形式来拒绝话语霸权;在文化交流和输出日益扩展的今天,中国要重构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融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于一体。  相似文献   

10.
韩毓海 《绿叶》2010,(1):149-155
唐宋之变.中国率先进入现代社会——国家货币的支配与以周礼逻辑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开始带动亚洲和世界向现代转变。但货币杠杆终未能撬动国富民强之前途。其根源在于国家能力——基层组织动员制度的缺乏以及货币主权的付诸东流。历史与现实揭示.中国要解决现代问题.就必须有独立的货币主权。  相似文献   

11.
王小广 《绿叶》2010,(3):38-43
在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情下,中国产业要想绿色,一定要围绕“紧凑化”进行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创造出节能型、紧凑型的产品.建立起节能型的工业体系。在中国的高速城市化中,城市摊大饼式地发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了不该有的污染。对于城市.效率是第一位的,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应是紧凑型城市。如何节能,怎样紧凑,日本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看好中国     
王小东 《绿叶》2010,(1):17-26
左派右派都是意识形态先行.不看事实.夸大西方的力量.夸大中国的问题.根本无助于认清中国和世界的走势。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好,这是中国的底气所在。中国外交在进步,这得益于漫长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中国政治的改善.不大可能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社会剧烈的变动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惟一可行的道路。中国的文化建设,要反对逆向种族主义.回归先秦:质朴、尚武、追求效率、做工细致;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古典和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不是颓废的缺乏创造力的现代派、后现代派。  相似文献   

13.
黄纪苏 《绿叶》2011,(7):79-82
中国这些年的市场化,人生意义越来越趋同,都统一到财富价值观那儿去了。财富价值观独大使社会矛盾层叠不穷,已危及了中国的健康发展。突破财富价值观不能靠穷人;富人有这个条件但没这个意愿;知识分子有这个条件,应有但现在却没有这个意愿,要启蒙社会,他们需要先启蒙自己。  相似文献   

14.
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既无教材.也无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进行,边思考,边探索的一个过程。以下是进几年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点心得。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选择与我国国情最相似、在农田土壤环境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国家——日本,就其管理体制与机构、法律支撑与保障、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技术保障措施等方面与中国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中国推进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纪苏 《绿叶》2010,(Z1):59-63
要有绿色的环境,得有绿色的社会。绿色社会要求抑制比较性、炫耀性需求,使发展适度、量入为出。这不仅需要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更离不开多元价值观。价值多元应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其中,竞争的价值观目前仍应占据重要位置,但我们也要扶植其他更绿色的价值或意义,不让黑色独霸通吃。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历史积累和文明境界,有可能成为建立绿色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中国要想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17.
何茂春  孙爽 《绿叶》2010,(1):131-134
哥本哈根会议让中国由主要承担地区责任变成了承担全球义务.角色的转变要求中国必须更富智慧和远见。“后哥本哈根”时代.全世界所观望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的崛起.而更是一个有着核心价值观、有着完整的文化体系、能够让人类对未来看到希望的新文明的崛起。在这中间.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这条路中国是避不开的.因为绿色、节减、高效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黄纪苏 《绿叶》2008,(1):13-22
1840年前中国的历史是自己的历史,1840年后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近代以来包括价值观危机等诸多重大问题都与这一根本性变化相关。直到今天,中国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仍然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问题。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国力,但在价值观缺乏安全感,民族认同出了危机。未来几十年,中国将有一次空前的机会,真正到了重建自己的文化形态的时候。而将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个人的价值与国家利益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是新时代伦理价值观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9.
张捷 《绿叶》2010,(4):18-26
与印度相比,中国占得了先发优势,走上了良性循环的正轨.将人口红利、资源获取、高积累率结合在一起,得以成就未来中国的财富。这绝非印度可轻易模仿的。当前.中国全社会的共识或底线应该是:决不能中断这一循环,让中国陷入动荡!各方都要为达成这个共识而妥协,都要为此做出克制与牺牲。为此,要学习印度的妥协艺术。  相似文献   

20.
徐刚 《绿叶》2010,(1):74-77
中国现状的一端是:生态脆弱与社会不公。在这精神和思想缺失的年代里,荒野是读本和拯救的圣地,我所想象的未来30年是保护荒野的30年。在江河阻隔与想象梗塞的技术劫持时代.为未来的绿色中国我有一个梦想:淮河两岸能否风光再现;黄河之水能否稍稍轻盈;秦岭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国家公园,那里有一座中国山水大学——学子们不问利禄功名.一心求索山水.利万物而不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