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教育》2009,(7):25-28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环保NGO已成为普及环境教育和倡导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如何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呢?我们以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志愿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湿地保护宣传第一人”的朱再保老人26年的环保事迹为例,向您展现中国环保NGO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2007年“五一”期间,著名环境NGO“保护国际”的项目官员王雪,以环保顾问的身份在拉萨给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的“珠峰行”做了一次环保培训。一个企业为了自己的一次志愿行动,专门聘请环境NGO的工作人员担任“环保顾问”,这在中国企业史上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3.
《绿叶》2004,(3)
"绿色中国"第三届论坛4月24日在北京召开,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部门的官员,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环保NGO 代表,首都高校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以及有关国际机构的代表和友人聚集一堂,畅叙"绿色中国与科学发展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首先发表题为《环保指标与官员政绩考核》的主题演讲,引起与会者共鸣。"环境政绩一定要与政府官员任免密切挂钩,尤其是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要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人",已经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绿叶》2005,(6)
6月23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梁从诫、敬一丹与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李维文等一行,参加了由“自然之友”与额尔古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额尔古纳生态高层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由环保NGO发起、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研讨当地经济发展的高层会议。国家环保部门官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学者及环保NGO代表、环保实业家近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图为梁从诫(左三)在会议上发言。  相似文献   

5.
王涛 《绿叶》2011,(6):70-74
环境保护是一个公益问题,涉及各个群体的利益,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参与,从公民到政府各司其职,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环保宣传和教育,并对环保NGO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励NGO进行环保活动,开展环保宣传,引导人们积极实施保护环境的行动,因为环保意识最终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6.
黄真平 《绿叶》2008,(10):90-93
中国NGO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半官方"特色;另一种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社会注册的环保NGO主要来自四个阶层的力量:青年学生、白领阶层、知识分子和媒体。环保NGO要注重在组织中推行自我控制和反组织性。环保NGO的发展已经是一种趋势,我国的NGO总有一天会站在国际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7.
张长建 《绿叶》2010,(9):95-98
“屏南绿色之家”是在屏南县千人环境诉讼中诞生的,在多年的环境维权中经历了很多阻挠.这些阻挠多是由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利益纽带。我们现在格外需要包括媒体和环保组织的第三方的力量介入.来提供一个我们与政府对话的平台.以增进二者的互信。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是什么?是教育,是全民教育。 环境保护事业的希望在哪里?在于全体公民环境素质的提高;在于公众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的不断加强;在于他们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支持和参与;在于日益众多的环保社团、NGO出现并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于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加入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监督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的队伍中来;在于人人都是环保志愿者。  相似文献   

9.
《绿叶》2004,(3)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长城在我们心中重千斤,我们要用我们的心、我们的双手,去筑起绿色生态的长城、绿色文明的长城和绿色文化的长城。我们倡议,每年的今天都开展有政府官员、各界名人、青年大学生、NGO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与中华民族理念相关的、与北京绿色奥运理念相关的环保公益行动。3月27日,请大家永远记住这一天,把它作为每年一次的环境公益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  相似文献   

10.
孙君 《绿叶》2010,(9):90-94
NGO在工作中需要与政府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共同合作,NGO是架起公众与政府、企业、市场需求通道的桥梁.是帮助和监督政府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绿十字的五山模式就是政府与NGO合作完成的,在此过程中,绿十字既实现了与政府工作的融合,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绿十字在多年的工作中,渐渐从环保宣传转向专业化的农村规划.不断把环保、生态、文化和宗教融入到政府规划之中,最终为政府提供更合理的新农村模式。  相似文献   

11.
NGO在中国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政策倡议,另一个就是维权与合作。本土NGO限于自身财力与人力的限制,向社会服务转型不太明显,自身定位也较模糊。近年来与政府的合作虽然在增加,但不足以上升到影响决策。在中国,现实层面中政府、市场和NGO相互交叉的网络状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NGO的参与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放宽对NGO的限制。突破人才瓶颈,完善内部治理,才能实现NGO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民间组织,在国际上称为NGO,其定义为“志愿性的以非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十几年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用异于政府和个人的社会角度,以独立的地位接受政府、私人的资源,用于社会公益目的,并发挥出培养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环境领域的公众参与以及实现环境权利的救济等作用,发挥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国内国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监督和维权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和世界环境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间环保组织还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幼年时期,  相似文献   

13.
<正>环境保护部近日举办2014年环保社会组织培训班,以增强环保NGO对当前环境形势、环境政策的把握和理解,提升新形势下环保NGO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能力。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家环保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专家解读了新《环境保护法》修订背景、立法过程、亮点内容,包括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新增专章规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探讨了公众参与如何推动环保前行,包括国内目前面临的环保问题、NGO在参与环境事务上扮演何种角色等;讲授了环保社会组织如何有效参与环境治理,包括环保社会组织现状、社会治理的新背景,环境公  相似文献   

14.
《绿色视野》2011,(2):37-40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环保事业最令人瞩目的变化之一,就是环保NGO的兴起。作为公益性的民间组织,  相似文献   

15.
自然之友     
《环境教育》2003,(5):53
NGO——非政府组织。以环保为号召的非政府组织称为环保NGO。本刊将以“资料卡片”的形式,逐期介绍比较知名的或比较有代表性的环保NGO。环保无国界,我们的介绍将不受地域疆界的限制。环保N00的主张、宗旨和口号属于他们的见解,不代表本刊观点。  相似文献   

16.
郭小平 《绿叶》2013,(10):13-20
网络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为中国环境公民的生态表达提供了言说路径.也为中国的环保运动提供了新的社会动员渠道。但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在缺少媒体能见度的条件下,为了引起媒体、社会的关注并维护自身的环境公民权,常常会借助未经证实的谣言进行网络传播,争取舆论支持并表达某些抗争诉求。组织化、领导型力量的缺失.使得中国式环保运动存在街头政治或暴力政治的风险。政府、企业、公众与媒体应规范自身角色,在”协商民主”框架下促进环境风险治理.维护环境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7.
顾海兵 《绿叶》2010,(4):50-57
国家是公民的联合体.公民利益就是国家利益,要明确对任何一个人的利益的侵害都是对国家利益的侵害。拿环保来说.首先要弄清保护谁的环境,谁是环境的主人?环保在中国并不缺乏动力,那就是老百姓。什么地方能建垃圾焚烧厂官员说了算,老百姓丧失了权利.责任也就丧失了。人大代表缺位.是包括环保在内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要害。释放环保乃至整个社会动力的关键是:把人大代表做实,人民代表要真正代表人民。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环境NG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中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环境保护作为这些组织的重要活动目标之一也随之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环境NGO(即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成为国际环境保护中一股新生的力量。这一类组织行为为何出现,如何在国际环保领域发挥作用,其前景又如何,这些问题也随着环境NGO的勃兴而摆在人们面前。本文拟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这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引对这一行为体更多的思考与研究,从而推动国际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自然之友从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早期,创始人梁从诫先生受邀或主动联系,举办了多次演讲活动,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人。环保NGO的出现既是全社会环保意识觉醒、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推动全社会环保意识提升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活动,组织各类环保公益培训,让环境保护的理念为更多人所知,并且激发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采取行动,践行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做绿色公民。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绿叶》2012,(12):96-96
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 清华大学NG0研究所王名教授近日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NGO口述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们7年前开始做口述史,当初做这个是因为在有关NGO的访谈和调研中发现,NGO的创业者们的历史都还没写出来,随着他们年岁的增加.很多历史可能就永远流失了。但是他们对于很多创业阶段的记忆还很清晰,只是自己无法把这些写出来.或者是没有时间,或者是没有能力。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很强烈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抢救的工程”,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大多数的初期创业者已退休,他们无法自我呈现.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些保留下来,然后整理出来,最后再出版出来,而且要尽可能快地出版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