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潘家华 《绿叶》2010,(8):38-41
低碳城市日益受到关注.但在对它的理解和规划上却存在着喊口号、恐惧症和大跃进三种误区。为此,必须明确低碳城市的评价标准,进而把低碳城市的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低碳城市规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建立低碳化的城市管理,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来保障低碳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杨志华 《绿叶》2010,(8):71-77
低碳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目的、内涵都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克服发展过程中碰到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都是发展新能源、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做到节能减排。另外,低碳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都是城市.都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都必须作为整体一盘棋来考虑。对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有助于推进这些事业.但也都要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3.
低碳城市是一种实现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生产与消费、形成低碳生活、建设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生态体系的城市模式。通过调控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城市开放空间,有利于低碳城市理念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对低碳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郑州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借助AreGIS9.3软件分析了郑州市绿地服务区的影响范围;最后基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原则提出四方面的优化建议——注重城市的生态设计;优化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实施适度的绿地容量限制;发展立体绿化与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周榕 《绿叶》2010,(8):48-51
“低碳乌托邦”很容易极端地片面强调“低碳”.这样往往就会忽视在城市里居住的人。低碳的理念很合理.规划得也特别科学.但反而越是这样整齐一致的“低碳规划”,就越可能削减城市生活里最有魅力的那一部分——偶然性,多样性,差异性与随机性。  相似文献   

5.
低碳技术对经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建设低碳城市不仅可缓解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还可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总结了英国、日本、丹麦、美国等国家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低碳城市"在中国迅速升温,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但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看来,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已"脱靶".(12月1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脱靶"是指脱离了低碳城市的"靶心".据专家说,国际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  相似文献   

7.
华红琴  翁定军 《绿叶》2010,(8):78-85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打破了地球的碳平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留下了碳足迹。为此.我们需要提倡一种新节俭主义,从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到消费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做出深刻变革.倡导一种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不是刻意降低生活质量.而是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节俭观加以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少食肉、多步行以及DIY等多种方式,低碳生活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同时,这些益处又能构成我们低碳生活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8.
低碳发展是我国西部城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目前,模式设计是发展低碳城市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综合发展低碳城市的手段和目标,考虑建设的动力和支撑系统,结合低碳城市的关键要素、实施领域和最终效果,设计提出了"六位一体—多元互构—渗透过渡"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六大关键领域:碳汇碳捕捉、能源、产业、交通、建筑和生活等。兰州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我国西部类似地区发展低碳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简称“城考”)在我国实施已经五年,这一制度对防治我国环境污染的重点——城市污染,明确市长、市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推动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加强环境基础建设和工业污染防治等综合整治措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并通过量化指标考核其环保政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正象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样,“城考”在实施中也存在或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有:1.所有指标都是通过监测和统计数据获得,不能直接反映或考核政府所采取的各种保证措施。(如污染防治项目、环境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0.
林蓓蕾 《环境教育》2010,(10):38-41
厦门作为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是摆在厦门人民面前的紧迫课题。因此,"全民低碳行动"得到厦门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绿色视野》2011,(10):4-4
中国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趋势控股有限公司近日联合发起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城市蓝天计划”。计划将帮助全国百市、干县打造低碳城市,实现低碳产业结构转型。“城市蓝天计划”的实施,5年内将累计实现产值121.18亿元人民币,新增碳排放减少量65.58万吨,相当于6585公顷森林一年的碳吸附量。  相似文献   

12.
张胜玉  吴睿 《绿叶》2013,(10):29-34
建设低碳社区是控制生活、建筑领域中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总结国内外低碳社区发展的经验.提出建设低碳社区的路径与对策,以推动我国低碳社区和绿色生活模式的探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色增长的重点:传统产业绿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仔 《绿叶》2010,(3):34-37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处在大开发阶段.资源密集型产业仍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展望“十二五”绿色产业发展.重点应放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上.而不是抛开传统产业。低碳经济是产业绿色化的方向.在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应努力抢占制高点,构建创新链,做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军红 《绿叶》2010,(8):58-61
日本社会其实并不低碳,只是看起来政策逼人。日本要求别人开放市场,自己却从不敢提出低碳城市的口号。低碳产业由政府主导.主动借减排转变发展方式.而非迫于国际压力的强行低碳.这是中国的优势,也是当下中国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丽平 《绿叶》2010,(4):101-107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将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并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国家。中国如何在更广的范围、更大的规模上实践低碳经济,英国的具体做法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第一,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第二.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第三.动员所有国家力量.采取综合手段,全面促进社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亿元环保投资投向明确目前深圳全市已有各类环境企事业单位120余家,从业人员6200人,拥有固定总资产3.5亿元,年创产值2.6亿元,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市场。“十五”期间,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共计200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指市政府投资)、自筹资金(包括区政府投资和项目建设单位自筹)和引进外资三部分。分别占总投资的41.6%、56.6%和1.8%。200亿元环保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政府投资主要…  相似文献   

17.
何建坤 《绿叶》2010,(12):48-51
中国面临的资源困境和减排压力,迫使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为此,我们需要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低碳的交通体系,低碳建筑模式和低碳社会的消费模式,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新兴产业。最终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是城市面貌的体现,随着一片片旧房、危矮房被一栋栋高耸的楼房所代替,人们在欢喜的同时也感到忧愁与不安.这就是城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害的群众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满,尤其是老城区建设.建设单位为此影响工程进度也忧心忡仲.而政府领导既要发展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又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受环境污染之害]司题,怎么办?在有关环保法规尚需健全完善的今天.在城市建设还必须发展.又要兼顾人民群众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城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尽早完善地方环保法规.强…  相似文献   

19.
缤纷资讯     
《绿色视野》2011,(5):62-63
国际资讯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近日在纽约举行,主题为"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论坛交流分享了世界各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先进理念、创新技术和最佳范例,发布了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测定城市温室气体的国际标准"和"可持续建筑指数"等标准体系的最新成果以及《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纽约宣言》。  相似文献   

20.
李钰 《环境教育》2012,(12):53-53
日前,江苏省连云新城低碳生态建设规划中期成果汇报会正式召开,标志着连云新城向宜居宜业宜游,绿色低碳、智慧集约新城的进程又加快一步。中期成果分析了连云新城的基本情况,在水资源利用、能源系统、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综合性防灾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为连云新城构建生态共生、舒适宜居、节能低碳、先进智能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