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余达忠 《绿叶》2012,(4):49-53
原生态文化是农耕时代早中期的一种古朴的、拙直的、简约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征服的、攫取的、享受的、奢侈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原生态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反映出现代化快速推进中人们文化上的一种迷茫感、迷失感。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原生态文化或许存在消失的可能性,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指示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的原生态文化应该成为我们思想资源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随着湘西地区旅游的兴起,提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通过深入湘西地区实地调研,根据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分析了湘西地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分析,研究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文化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模式等内容,进一步提出我国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更为理性的人类学思考是本文的初衷.在对西北省区甘肃省民族旅游考察的基础上,发现民族旅游存在民族文化特异性缺失、真实性缺失和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等问题,并以此提出对民族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原生态开发、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湘西州民族风情表演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们日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已成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民族风情表演是湘西地区实现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立足湘西州民族风情表演发展的现状,研究其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民族歌舞表演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之一。通过对新疆"民族歌舞伴宴"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出新疆"民族歌舞伴宴"旅游产品开发的三类典型形式,并针对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管理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品体系的合理构建与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于云南的环境教育应当从云南本土特色出发,从民族文化着手,寻求一种适合于云南的环境教育方式,不停留于表面宣传,不僵着于千篇一律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旅游对民族文化影响的人类生态学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对文化和生态位等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除民族文化异化的外在原因外,旅游开发和经营是导致民族文化异化的内在根本原因。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导致了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周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改变了他们同自然的依存关系,从而动摇了他们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指出为保持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持久魅力,应采取以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社区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性开发。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中的一种类型,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解析,结合大理市的旅游品牌现状,构建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指标体系,评价大理市民族文化旅游子指标的影响程度,指出该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重点领域与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既满足了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影响。民族旅游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民族旅游的开发要走生态之路,树立文化认同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对国际旅游市场的主要吸引因素。但在近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流失问题,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特征的分析,指出了当地居民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现实主体,并进一步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利益分配的经济学依据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舞台表演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旅游开发的重要途径。随着民族旅游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不断发展,舞台真实理论逐渐被引用到旅游开发领域中。舞台真实理论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舞台化的艺术创造向游客展示,使零散的文化资源凝聚成旅游吸引物。在云南省澜沧县老达保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中,一方面借助"舞台真实"理论分析老达保民族村寨旅游的舞台化表征;另一方面,基于"非遗"标签的文化传承、媒体的形象建构、"文化搭台"隐喻的经济潜力等要素诠释"舞台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泸沽湖地区居民在旅游发展前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旅游发展对泸沽湖地区居民的生活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当地居民原有的生产方式,更多的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②旅游发展对该地区居民物质生活方面的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服饰、饮食、出行、家用物品、收入等方面的变化;精神生活方面,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生活、社会交往生活、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变化。③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摩梭文化保护的双赢,在内,需要社区精英群策群力,传承和发扬摩梭文化;在外,政府要加强制度关怀和政策引导,为摩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开发应遵循保护性开发、政府主导与依法开发、注重特色与突出主题、市场导向和三大效益协调等原则.构思与设计了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原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产业生态旅游产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产品、生态度假旅游产品、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生态节庆旅游产品和特种生态旅游产品等,以供不同地区选择.提出并分析了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黔桂边民族地区的发展环境、民族本底和区位特点为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应遵循渐进式发展路径。依据点轴和单核辐射等理论,提出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发展的战略模式,构建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增长极点培育矩阵图,形成以交通沿线绿色景观廊道为本底的1轴3组团7区的产业带格局,畅想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不同发展阶段的依附、联动、多级和网络发展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湖北武陵山区已开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总结湖北武陵山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经验,对本区域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有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大有可为 民族地区具备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集中表现为:①丰富多样性.我国民族地区纵跨多个纬度带,从陆上极高点到极低点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生物品种丰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加之50多个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古迹遗存,人文景观异彩纷呈.②不可替代性.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下军阵"秦陵兵马俑、"壁画长廊"敦煌莫高窟等,都是世界级的精品、绝品资源;一些民族文化和民俗艺术形式,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鄂尔多斯婚礼"、纳西族古乐、白族"三道茶"、傣族"泼水节"等,独具魅力,堪称人间瑰宝.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品位高,而且独特性强.③原始神秘性.由于受人为破坏较少,目前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其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和趋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命题.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详细介绍了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赋存状况,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把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和产业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以实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和产业结构战略转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志刚 《环境教育》2005,(4):26-29
蚂蚁可能是人类生活中最不起眼的邻居,它们给人的印象几乎都是无处不在的身影和漫无目的地爬行,以一种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方式繁忙地生存着。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蚂蚁这一可爱又可敬的物种,本期"奥秘地带"将带你走进常常被人们忽略的"蚂蚁王国"。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旅游能否实现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否得到科学开发和保护,进一步决定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根据不同的资源与区位,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丽江为研究平台,从空间、管理、资源等角度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1空间上采取旅游联动开发模式,区域内为"核心—边缘"联动模式,区域间为"双核联动"模式,大区域为"点—轴"联动模式;2管理模式上结合民族地区特色,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模式;3结合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采取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