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体积比为50%的N235煤油溶液,在1NH_2SO_4酸度下,萃取高浓度Cr(Ⅵ)废液时,Cr(Ⅵ)的分配系数≥10~3,平衡有机相再用2.5N NaOH反萃取,可得到十分纯净的铬酸盐。N235性能稳定,反复使用30次后,萃取效率能维持较高水平。根据实验,提出了处理酪酐生产废液流程。  相似文献   

2.
环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山东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8,xg(3)一46~49 环信X一5X13 9900028N,N一二(1一甲基一庚基)乙酞胺萃取苯酚的动力学研究/杨竹仙…(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8,17(3)一271~275环信X一87 用恒界面池法研究了N,N一二(1一甲基一庚基)乙酞胺(DMHAA,Nso3)萃取苯酚的动力学。试验表明,萃取速率随水相苯酚浓度、有机相N503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水相pH值》10.5时,萃取速率明显下降,萃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4‘3kJ.mol一‘。萃取过程属扩散控制,水相中苯酚向两相界面…  相似文献   

3.
中和-络合萃取-双极膜电渗析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和沉淀-络合萃取-双极膜电渗析组合工艺协同处理金刚烷胺制药胺化废水与溴化废水.结果表明,通过胺化废水与溴化废水的中和反应,可以大幅消减废水中溶解性固体和有机污染物,避免后续萃取过程中的乳化现象.在pH值为8.0、油/水相比为1∶1的条件下,P204∶正辛醇=3∶2的复配萃取剂对废水中TOC和TN的萃取效率分别为56.9%和20.6%,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几乎被完全萃取.以2.0 mol·L-1的HCl溶液为反萃取剂,可以将47.5%的金刚烷胺从负载有机相中反萃分离,再生后的萃取剂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对萃余液采用双极膜电渗析进行处理,可以去除64.2%的无机盐和部分有机物,同时还能回收到较高浓度的酸,但由于氢离子的渗漏难以回收高浓度的碱.  相似文献   

4.
针对制革污泥淋滤液Cr3+与Fe3+的分离,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和十二胺(RNH2)2个不同萃取体系萃取分离Cr3+与Fe3+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pH=2左右,采用D2EHPA和RNH3Cl为萃取剂分离Cr3+与Fe3+时的分离系数β均在500以上,且水相中Fe3+的残留浓度可以控制在10mg/L左右,并且分别以5mol/L和1mol/LHCl为反萃剂反萃负载有机相,单级反萃率均可以达到90%左右,为制革产生的多金属废弃物的溶剂萃取法提供了1种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5.
邹培  陈泉源  张盛汉  徐万福 《环境工程》2013,(Z1):226-228,88
采用络合萃取法,以三辛胺为萃取剂、正辛醇为助溶剂及煤油为稀释剂处理H酸、T酸工业废水。正交实验表明:溶液pH对萃取率影响最大。H酸最适宜的萃取条件是:萃取剂浓度25.9%、相比5∶1、pH 2.0,经一级萃取COD去除率可达88.4%,T酸最适宜的萃取条件是:萃取剂浓度50%、相比4∶1、pH 1.5,经两级逆流萃取,萃取率可达97.2%。用20%的NaOH溶液对萃取相进行反萃取,回收得到的萃取剂可循环使用,为工业上H酸、T酸废水预处理提供了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用液膜技术处理含Cr(Ⅵ)水溶液已有报道,所用载体多为三辛胺、三月桂胺。张仲甫等进行了以中性磷型萃取剂(TBP)作流动载体,液膜法提取Cr(Ⅵ)的工艺研究。众所周知,在液膜体系中选择一个好的载体是很关键的,它决定着对金属离子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宋永会  魏健  马印臣  曾萍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2):1513-1518
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考察了初始pH、络合剂种类、稀释剂配比、油/水相比和反应温度等对废水中金刚烷胺萃取效率的影响,并对萃取剂中金刚烷胺进行了反萃取分离回收. 结果表明:采用V(P204)〔P204为二(2-乙基己基磷酸)〕∶V(正辛醇)为3∶2的复配萃取剂处理金刚烷胺制药废水,在初始pH为8.0、油/水相比为1∶1和温度为25 ℃的条件下,能够去除废水中99.7%以上的金刚烷胺;在反萃取过程中,V(P204)∶V(正辛醇)为1∶4的复配萃取剂可以获得更高的反萃取效率,以1.0 mol/L的HCl溶液为反萃取剂,当油/水相比为1∶1时,可将51.7%的金刚烷胺从萃取剂中反萃分离,回收得到的金刚烷胺盐酸盐溶液可以回用到生产工艺中,P204-正辛醇复配萃取剂可在萃取和反萃取过程中多次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模拟金刚烷胺制药废水,比较了苯、CCl4和P204等11种萃取剂对水溶液中金刚烷胺的萃取效果,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稀释剂的类型、萃取剂与稀释剂的配比和油/水比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并对萃取液进行了反萃取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金刚烷胺浓度为1000 mg·L-1,溶液初始pH值为8.0~10.0,油/水比为1∶1的条件下,采用P204与正辛醇体积比3∶2的复配萃取剂进行萃取分离,金刚烷胺萃取率可以达到99.0%以上,当金刚烷胺浓度增加至10.0 g·L-1时,萃取率仍可以保持在97.0%以上;以2.0 mol·L-1的HCl溶液为反萃取剂,按照油/水比为1∶1可将51.1%的金刚烷胺从萃取剂中反萃分离.  相似文献   

9.
谷氨酸N,N-二乙酸四钠(GLDA)具有较强金属螯合能力,是新一代生物可降解绿色螯合剂.通过分批提取实验对GLDA去除工业污泥中Cd、Ni、Cu、Zn的萃取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了萃取时间、萃取体系p H值、螯合剂用量等因素对重金属萃取效果的影响,并采用修正的BCR连续提取法分析萃取前后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结果表明,GLDA对污泥中Cd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体系在p H=4,螯合剂与重金属总量摩尔比为3∶1的条件下,多种重金属取得最佳萃取效果;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导致该金属萃取率低;螯合能力不仅与萃取时间,萃取体系p H值,螯合剂用量,螯合常数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金属的形态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微量金属对N素固定,N素矿化作用,以及硝化作用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用100ppmNH_4—N、1%污泥和1%紫花苜蓿的地上部分改良 yolo 粉砂壤土样.并分别用100,200和400ppm 的 Cd~(2 ),Cr(3 ),Cu~(2 ),Mn~(2 ),Pb~(2 )和 Zn~(2 )溶液处理上述土样,培养2、4、8和12周,培养结束时,测定用水,KNO~3、DTPA(Diethylene Triaminepen TeaceticAcid 二乙撑三胺五醋酸)提取的金属。  相似文献   

11.
吸收CO2新型混合化学吸收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吸收剂吸收速率和再生程度为指标,在小型实验装置台上研究了3种混合吸收剂不同配比的吸收和再生特性,以确定其吸收剂主体和添加剂的合适配比.结果表明,在甲基二乙醇胺(MDEA)中添加哌嗪(PZ),当混合吸收液CO2负荷为0.2 mol·mol-1时,MDEA∶PZ=1∶0.4(m∶m)混合液CO2吸收速率比MDEA∶PZ=1∶0.2(m∶m)混合液提高了约70%.再生40 min,PZ 相对浓度为0的吸收液再生程度为91.04%,PZ相对浓度为0.2、0.4和0.8时,混合吸收液的再生程度分别降低为83.06%、77.77%和76.67%.综合比较,MDEA∶PZ=1∶0.4(m∶m)是该混合吸收液合适的配比,吸收速率和再生特性都有较好改善.在10%一级胺中添加2%三级胺既能保持高吸收效率,又能略微降低再生能耗.在10%二乙醇胺(DEA)中加入2%2-氨基-2-甲基-1-丙醇(AMP),混合液表现出DEA/AMP混合吸收剂中较好的吸收和再生特性.3种配方中,在一级胺中添加少量三级胺吸收速率最高,二级胺和少量空间位阻胺混合吸收剂的再生性能最好.而综合吸收和再生2个指标,三级胺和中量活化剂的混合液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添加复合吸附剂对土吸附菲和Cr(Ⅵ)的影响,采用玉米秸秆生物炭和200%CEC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修饰膨润土(B200B)以质量比_(1∶2)、_(1∶1)和_(2∶1)组配为3种复合吸附剂(CS_(1∶2)、CS_(1∶1)和CS_(2∶1)),将其以不同添加量(2%、5%和10%)加入塿土,批处理法研究各土样对菲和Cr(Ⅵ)的等温吸附,并对比不同pH值和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复合吸附剂的土(CS塿土)对Cr(Ⅵ)的吸附量是CK(塿土)的3.02~13.61倍,且等添加量下Cr(Ⅵ)吸附量表现为CS_(2∶1)CS_(1∶1)CS_(1∶2)CK.吸附为自发过程,表现为焓增(CS_(1∶2)除外)、熵增的特征.不同CS塿土对菲的吸附量为CK的3.87~13.00倍.2%和5%添加量下,菲的吸附量表现为CS_(1∶2)CS_(2∶1)CS_(1∶1)CK,而菲吸附量在10%添加量下为CS_(1∶2)CS_(1∶1)CS_(2∶1)CK.吸附表现为自发、焓减和熵增的特征.210~30℃范围内,CK、CS_(1∶1)和CS_(2∶1)塿土对Cr(Ⅵ)的吸附量增加了5.84%、4.63%和8.22%,而CS_(1∶2)塿土对Cr(Ⅵ)的吸附量降低2.70%.CK对菲的吸附量从10~30℃增加1.69%,CS_(2∶1)、CS_(1∶1)和CS_(1∶2)土对菲的吸附量分别降低了10.55%、4.36%和12.81%.3pH值4~10,CK对Cr(Ⅵ)的吸附无显著变化,而各CS塿土对Cr(Ⅵ)的吸附量随pH值增大而降低.CK、CS_(1∶2)和CS_(1∶1)塿土对菲的吸附量在pH=4最大,而CS_(2∶1)塿土对菲的吸附量在pH=7最大.4复合吸附剂中B200B比例越高,CS塿土对菲的吸附越佳,而生物炭比例越高,CS塿土对Cr(Ⅵ)的吸附越好.  相似文献   

13.
氮化碳是一种新型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近年来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的环境治理材料.通过热解三聚氰胺的方法制备出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利用XRD、TEM和UV-vis DRS对它的结构、形貌及光电特性进行表征,并进一步对其在协同光催化还原Cr(Ⅵ)及氧化磺基水杨酸(SSA)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初始pH以及Cr(Ⅵ)与SSA初始浓度比等条件对协同光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投加量为0.5 g·L~(-1),pH=2,初始Cr(Ⅵ)与SSA浓度比为1∶4(10 mg·L~(-1)∶40 mg·L~(-1))时,协同光催化反应达到最优化,比单独光还原或光氧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3倍以上,此时Cr(Ⅵ)的还原率为98.9%,SSA的氧化率为93.4%.本文还深入探讨了协同光催化机制,g-C3N4在可见光激发下,光生电子还原Cr(Ⅵ),同步产生的空穴、O_2~(·-)和·OH共同氧化SSA.  相似文献   

14.
采用离心机对高浓度含酚废水进行液-液离心萃取脱酚试验,考察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水中酚类有机物去除效率的影响,并通过色谱对萃取前后水质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兰炭废水离心萃取过程中,选择MIBK作为萃取剂,萃取剂与原水体积比为1∶6,萃取p H为5,转速为3 000 r/min时萃取效果较好,废水中挥发酚浓度从4 256.5 mg/L降至64.86 mg/L。  相似文献   

15.
酱糟与醋糟混合发酵产沼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酱糟、醋糟是我国食品酿造行业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厌氧发酵不仅可以解决废糟处理问题又可获取能源.因此本研究在中温(35±1)℃的条件下,根据C/N比的不同,进行了酱糟/醋糟干物质(TS)比分别为1∶0(N1)、1∶1.5(N2)、1∶3(N3)、1∶7(N4)、1∶18(N5)和0∶1(N6)的混合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单一酱渣的延滞期为17.46 d,混合发酵明显缩短了延滞期,为3.00-3.83 d;混合发酵组(N2~N5)累计产甲烷量的实验结果比计算结果分别提高了1%、16%、14%和10%,其中,N3组C/N比为25.7∶1,提高最为明显;各组发酵产生的沼气的甲烷体积分数在65%~ 70%之间;Gompertz模型拟合可以用于酱糟和醋糟混合发酵产甲烷的过程;酱、醋糟发酵的产酸类型以乙酸型发酵为主.  相似文献   

16.
氮磷比对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生长影响的微宇宙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宇宙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比条件(1N∶1P、4N∶1P、8N∶1P、16N∶1P、32N∶1P、64N∶1P、128N∶1P和256N∶1P)培养30 d对东海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比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细胞丰度、Chl-a(叶绿素a)含量、比生长率以及硅、甲藻相对比例均产生了显著影响:6 d时高氮磷比组的物种丰富度、细胞丰度、Chl-a含量和比生长率显著高于低氮磷比组;30 d时氮磷比接近Redfield比值的处理组(8N∶1P、16N∶1P和32N∶1P)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中浮游植物群落都呈先硅藻后甲藻的基本演替规律,不同氮磷比对甲藻发生时间和优势种产生了明显影响:实验前期(0~12 d)各处理组中硅藻占绝对优势;18 d时,4N∶1P、16N∶1P和32N∶1P组中甲藻占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的比例超越硅藻;随后(24~30 d),其它处理组中甲藻的比例也相继超越硅藻而占据优势;30 d时,除8N∶1P、16N∶1P和32N∶1P组外,其它各处理组中甲藻均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用异戊醇萃取Cr(VI)与二苯偕肼的反应产物,萃取条件是:酸度为1N硫酸;加入NaCl量应在2.5—3.0M间,且必须在显色后才能加入NaCl,否则因还原铬(VI)使结果偏低;用离子交换剂证明反应产物带正电荷;反应产物进入有机相后比在水相稳定;萃取反应几乎瞬间完成;相比可达1:12以上.方法初步用于皮革厂的皮泡水,排放乳浊废水和电镀废液中Cr(VI)的测定,不需冗长的消化过程,测定结果用加入法证明回收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水杉锯末对三价铬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酸碱电势滴定法和静态实验对木屑表面的带电状况﹑Cr3+的吸附规律及其吸附反应焓进行了研究,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吸附Cr3+前后的木屑表面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木屑的等电点(pHzpc)为3.2,pH大于时表面带负电;木屑表面的羧基离子是带电的主要官能团,也是吸附Cr3+的主要基团;羧基与Cr3+之间为1∶1的配位吸附。  相似文献   

19.
L-抗坏血酸还原降解六价铬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L-抗坏血酸(维生素C,VC)还原降解六价铬(Cr(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 当ρ(VC)∶ρ(Cr(Ⅵ))为5∶1时,ρ(Cr(Ⅵ))降至检测限以下. 低温条件下仍能取得较高的Cr(Ⅵ)去除率,当反应体系温度维持在35 ℃时,Cr(Ⅵ)的去除率达到95.5%. 在饱和溶解氧条件下,Cr(Ⅵ)的去除率仍能达到85.5%. 氧化还原体系中VC和零价铁同时作为电子供体,存在竞争关系. VC还原降解Cr(Ⅵ)的产物为三价铬(Cr(Ⅲ))和脱氢抗坏血酸,反应化学计量比(n(VC)∶n(Cr(Ⅵ)))为3∶2.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二丁基卡比醇(DBC)从印刷电路板废料中萃取金。考察了萃取剂浓度、氯离子浓度、氢离子浓度、反萃取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BC萃取剂在盐酸介质中萃取浸取液中[Au3+]=0.307mg/L的最佳萃取条件为:[H+]=2.00mol/L,[Cl-]=1.00mol/l,O/A=1∶1,萃取时间=90s,DBC=50%(体积比)。在此条件下一级萃取率可达97.33%。选用亚硫酸钠作为反萃剂。通过实验总结出用该反萃剂从负载[Au3+]=0.272mg/L的DBC萃取剂中反萃金的最佳反萃条件为:亚硫酸钠浓度=5%,反萃时间=90s,O/A=5∶2。在此条件下,一级反萃率为95.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