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研究和探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与方法,建立了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包括社会生态指标、经济生态指标、环境生态指标和环境资源支撑指标四大类三十项。  相似文献   

2.
居住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就是从生态角度,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现状、配套设施及环境管理能力等要素的分析,对居住区的环境适宜性优劣程度进行的综合评价.为客观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活舒适便利程度,在整合前人应用的评价指标基础上,构建了更符合居民居住偏好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根据时新江湾城的调研结果,按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时新江湾城大型居住社区的生态适应程度进行对照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新江湾城居住区生态适宜性总得分为80,在绿化景观、规划相容性、文化教育、生活设施配套等几方面均达到一级,属于适宜居住区.  相似文献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为案例,研究和探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理论依据、方法和程序,建立了以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和环境资源支撑四大类三十项指标构成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这三十项评价指标对规划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生态适宜度评价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川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8):180-182,71
从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出发,结合规划环评的特点,以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在将多个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引入工业因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基础上,建立了既能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级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境空气、声环境等9项自然生态指标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等9项人文生态指标,实现了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定量评价,为工业园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间存在的信息重叠问题,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运用SPSS软件基于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对当涂县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常用的指标体系建立思路(环境影响识别-确定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指标),增加原始指标定量筛选环节,将能有效避免指标间信息重叠现象的产生,指标的独立性更高;(2)2005年当涂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指数为0.734 1,环境、资源、生态及社会经济分项指数分别为0.259 6、0.099 3、0.165 7、0.209 5。规划方案实施后,到2020年全县环境、资源、生态及社会经济分项指数分别为0.304 6、0.107 2、0.256 0、0.327 2,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规划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体系,能够确保规划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实施.通过回顾分析"十一五"、"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指标体系,结合广西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在与国家和广西同期规划、计划、方案等衔接基础上,研究提出广西"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指标体系,设置了环境质量改善、总量控制、污染治理、风险防范、生态保护和生态公共服务等6个方面共29个指标,以期更好地指导"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了国内现有的生态工业园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工业园区的特点,提出了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园区管理四个方面,共27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约束性指标25项,参考性指标2项。这为江苏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和考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了环保"八五"、"九五"、"十五"规划指标体系,对历次规划的环保指标进行了筛选,汇集出127项指标。通过指标确定原则,初步确定了23项指标作为环保"十一五"规划的备选指标。基于上述指标与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文章分析了对国家环保"十一五"规划选取的5项指标的重点考虑,并分析了目标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9.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了国内和江苏省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特征,提出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确定以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行为和生态制度为6个一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共52项指标。这对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下的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工业园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以锡山经济开发区为例,考虑目标园区的具体特征,建立了规划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可达性进行了分析,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评判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例评价了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评价功能层指标的权重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0.443) > 栖息地重要性指数 (0.283) > 栖息地环境风险指数(0.181) > 鸟类群落健康指数(0.094);9个鸟类生态健康指标的权重和赋值分别为鸟类多样性(0.094,4)、栖息地重要性(0.283,3)、土地退化(0.147,3)、噪声(0.074,1)、光污染(0.074,4)、建筑物影响(0.148,2)、重金属污染(0.089,5)、有机污染暴露(0.056,2)和生物入侵(0.035,4);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综合指数为3,处于“亚健康”状态,即当前栖息地适宜性下降,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结合深圳湾的生态现状,建议建立鸟类动态监测网络,促进科学高效的鸟类保护决策的形成,加强城市噪音管制,降低人为活动的直接影响,提升红树林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力度,严控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风险,整体提升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现代住区人居生态环境的要求和前人研究为基础,立足于以人为本和便于实际评估工作的开展,综合考虑人居生态环境健康、舒适的特点,在类比众多评价方法和参考国内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某一大型房地产项目的生态宜居性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完善、充实中国房地产项目的生态宜居性评价体系和方法,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土地开发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GIS技术,以营口某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将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应用到开发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了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因子开展了评价,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为开发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保护地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系统地回顾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历史沿革,从空间尺度、研究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国内外相关案例已基本覆盖了国家、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单元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不同空间尺度;分别以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等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地开展了研究;多采用价值系数与物质量评估两种方法;同时,不同自然保护地在供给、支持、调节、文化等四大类服务的指标选择上各有不同.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时空动态研究不足、未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等问题,建议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加强基础性研究,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②开展各指标的长期动态监测,建立健全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③加强时空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用动态模拟模型预测价值的变化;④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衡,使其在生态补偿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⑤加强评估结果在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等各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应用于上海市城镇区域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2个城镇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开发区扩区或与行政区合并是近年来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并区前后的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估。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分析了大连金州新区并区前后的生态适宜度。结果表明:原金州区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在合并前后生态适宜度得分从63.75分和60.25分上升到82.75分和85.75分;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和居住区从82.75分和77分上升到82.75分和85.75分。均从不适宜、适宜上升到很适宜。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模型,针对滇池目前生态环境问题,以滇池为对象、生态环境影响源为压力,构建滇池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NP结构模型,进行滇池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并利用模糊综合分析对结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滇池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  相似文献   

18.
Wetland assessment has been a popular field of research worldwide. However, various indicators have been used in wetland assessment for different purposes and backgrounds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research limitations. Therefore, a more comprehensive, sound, and efficient indicator system is needed for researchers’ referencing to evaluate wetlands. After an extensive review of wetland assessment literatures, the reported indicator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developed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with three main goals: nature protection, function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ach indicator was evaluated using two methods. The first method was to study the percentage of the indicator application, and the second was to assess the weighted ratios assigned to the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comparability, typicality, sensibility, and availability. The results of thes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to study the commonalities and specialties of the indicators. They also showed that some indicators were widely used, including biodiversity, weather and climate, hydrological change, and the output of wetland. On the other hand, other sustainable indicators were easily ignored, such as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wetland planning. Furthermore,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wetland assessment was structured and strategized to discuss how to choose indicators for wetland assessment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process of wetland assessment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