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面破坏效应强烈和地震地质灾害严重是汶川MS8.0地震震害效应的显著特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论文结合北川县场地条件的分析,对汶川MS8.0地震中北川县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关系表明地震对次生地质灾害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与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几个地质灾害集中区,发现了汶川地震具有几个显著的断层效应;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受此影响,宝成铁路成都局管段沿线产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到铁路运营的安全,通过对铁路沿线次生地质灾害的震后排查,总结了地震产生的灾害类型,分析了地震的致灾作用和影响地震次生灾害稳定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防灾工程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汶川8.0级地震崩塌、滑坡的发育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本次地震发生后,崩塌、滑坡对灾区造成的影响巨大,阻塞河流、破坏道路,造成的次生灾害比较罕见,也比较典型,本文将对部分地区由于本次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地震非均匀度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开展了震例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非均匀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在震中及附近地区存在明显的地震非均匀度中短期异常,2001年2月23日雅江6.3级地震可能是汶川地震前的首发地震,具有前震指示意义;根据近期GL值时空演化图像,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的震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集集地震和土耳其地震中发震断层10km范围内的梁桥和拱桥破坏严重,本文统计了因直接震害导致损毁或严重破坏的桥梁共51座,其中直接跨越发震断层的10座桥梁中有9座因落梁而丧失通行能力。这些近断层或跨断层桥梁的主要震害表现为全桥垮塌,落梁或主梁严重移位,墩柱压溃、剪断、倾斜,支座滑脱失效,主拱、横撑、拱座开裂等严重破坏。初步分析揭示造成震害的主要原因为断层地表位错、强地震动、碰撞、基础失效、桥台破坏对主梁纵向约束不足、滑动支座对弯扭效应约束不足。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破坏。  相似文献   

8.
G213沿线茂县-汶川段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的Ms8.0大地震及由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使汶川县与茂县交通、通信全部中断,房屋倒塌、农田被毁,给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沿G213国道岷江流域地质灾害非常严重。在213国道茂县-汶川段,大量的崩滑体损毁了公路路基,加之部分路段塌方,道路彻底中断。地质灾害对河流、道路及各类工程建筑毁坏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运用常规调查方法给减灾救灾带来了很大困难,很难满足时效性。文中在对航空遥感数据、TM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协同处理的基础上,对G213国道茂县-汶川段进行了调查分析,宏观显示地质灾害对居民点、河流、电站、耕地等造成了巨大破坏与威胁,为抗震救灾、地质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提高了应急速度。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变场和位移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明显改变了区域地震的应变场.理解这种应变场的改变对周围断层构造加载进程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改变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汶川地震的破裂为驱动源,计算了该地震在近处造成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结果表明:该地震使得水平位移场断层南端的近乎东向运动逐渐转变为断层北端的东北向运动.震源附近有米级的位移量级.垂直分量与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西北盘上升、东南盘下降.断层附近的最大剪应变达3.2e-5,并随距断层的距离很快衰减.平均应变显示断层南部和中部主要表现为压缩,北部表现为拉张.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崩塌、危岩等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痛损失.尤其是破坏面积大、危害范围广的特大型滑坡,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灾难,而且潜在危险性仍然存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搜集统计了汶川地震区的特大型滑坡并对其分布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及邻近区域未来强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后,未来地震趋势如何,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青海省及邻近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地质构造、历史地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青海及邻近区域的地震目录等,进行周期划分,能量释放分析等方面研究。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重点监视区域等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整理国内外关于强震发震断裂地表破裂避让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对汶川大地震现场的考察,提出在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考虑断层避让的工作原则和框架.包括应避让的活动断裂定义,避让的条件,避让范围,并应用于编制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  相似文献   

13.
在湖州地震台现有的形变、测震、流体三大学科的观测资料基础上,对汶川8.0级地震中的映震效应综合研究,得出了水管倾斜仪、伸缩仪,这两套仪器的NS、EW两个分项,在同一个观测环境中,仪器记录的同一个地震,精度高的分量,振幅不一定大;钻孔应变仪和伸缩仪、水位、水温仪安装不同的地点,两个观测点直线距离大约五公里,从记录资料上看,两者反映地下介质变化是一致的;地形观测资料的映震效应初始时间基本和p波到时同步,流体观测资料的映震效应初始时间基本和S波到时同步。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地震的地质构造与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及现场考察、调研、交流、分析来寻找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荣昌地区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该区s波分裂参数,使用获得的s波分裂参数研究汶川地震对荣昌地区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后快波偏振方向无显著改变,均与区域范围内断裂及断层走向相关性较好;随着汶川地震的临震,延迟时间增大,而震后大约1年多的时间内,S波分裂的快、慢波延迟时间维持在较小的水平,之后延迟时间出现恢复性增...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的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MS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我国对这个巨震未能作出预测,于是国内外各界对地震预测问题议论纷纷.笔者经过地震现场的调查与深入思考,认为汶川地震前是有异常的,之所以未能作出预测,根本上是因为地震预测的科学难关尚未突破,但还有与我国目前地震监测与预测工作上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与问题有关;同时还认为,汶川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因为我国有规模宏大的地震监测台网,积累了大量的震例,取得了一定成功预测的经验,因此对未来的某些地震仍可作出成功预测并取得显著的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17.
成都地震重灾区生态影响分区及恢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是造成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震后生态恢复的总体对策是决策者亟待获取的重要信息,因此有必要及时开展地震生态影响分区研究.以成都地震重灾区为例,利用汶川地震前后2期TM影像灰度差提取了地质灾害区;从敏感性和诱导性两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震重灾区进行了生态危险度分类;基于不同区域的生态破坏强度及危险度特征,开展了地震生态影响分区,并以此作为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级及措施的总体布局. 结果表明:成都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面积为118.3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36%;其中,应首先采用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修复的面积为40.7 km2,通过生物措施修复的面积为66.2 km2,其余的则依靠自然演替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歌大潮,以此为契机,向我国古代诗歌纵深领域延伸,对我国古代地震诗歌进行初步探析。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各个文学时期的地震诗歌代表作,归纳出古代地震诗歌在内容上的共同特点:即,宏观描写地震景况和关注个体生命并存;将地震灾害与当朝政治密切联系并以此警示、改良政治;能够意识到人自身抗击灾害的力量并表现出可贵的乐观和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