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林业建设环境分析、论证,提出一江两河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认真保护、科学经营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以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中段、年楚河谷地为主线,重点建设沿江防护林带,构成防护林体系的主要骨架;在河谷农田草场加速防护林网建设,完成防护林体系的网络结构;依土地条件积极营造薪炭林,适当发展用材林和四旁植树(含林卡和经济果树等),完善防护林体系的带网片结,建立起我国高原最大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保护好地理环境独特的高寒农业区和“世界第三极”。  相似文献   

2.
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将结合平潭自然环境状况、现有及五大风口生态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生态防护林的功能角度出发,提出加强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内容与任务、重点建设和保护区域,构建以基干林带为主体,消浪林、防护林、农田林网、道路林网、城乡绿化美化相结合,建成以城市、乡镇、村庄、森林公园、风景区绿化为"点",以基干林带、道路绿化、农田防护林为"线",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和其他防护林为"面",逐步形成由浅海水域向内陆延伸的带、网、片相结合的林种树种丰富、层次多样、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3.
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界江及松嫩干流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湿地资源保护等8大林业建设工程,必保完成年度目标。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确保3年完成470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25度以下坡改梯任务。下决心封山育林,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和湿地开垦,限期解决退耕还林,还草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江和川江流域为研究范围支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综合观点出发,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及其对森林影响的评价,生态经济分区与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宏观布局,以及不同生态经济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前景的定量这三个层次开展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她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伟大创举,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1978年的这项生态工程,23年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203.72×104hm2,“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工程开始实施时的5.05%提高到目前的9%,一些重点地区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一工程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实行带、片、网相结合,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封沙育林相结合,造(林)、封(育)、管(护)相结合,丰富了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21世纪前50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攻坚期,也是决战期,必须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并采取切实措施巩固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6.
声音     
《环境》2023,(6):14-15
<正>“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不同林种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长江上游环境背景特征研究,探讨了防护林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并进行防护林体系配置,由此设置生态效益监测体系,以流域为单元,分层研究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研究表明:防护林体系配置后,坡面径流减少62%,径流含沙量减少69%,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比荒坡高4~5倍;林地地温和气温均比农耕地低2~3℃,相对湿度提高30%~40%;流域的年地表径流减少,森林覆被率每增加1%,年地表径流减少4.1mm,年产沙量可减少5%~7%。生物措施可减少25%的泥沙,工程措施减少29%的泥沙。营建防护林后,经济效益明显:在中、低山区,林地直接经济效益净增值为921.5~992.4元/hm2·a,四川盆地净增值为850.3~1438.6元/hm2·a。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公布,到2000年底,我国森林面积已达15.8亿hm2,森林覆盖率达16.55%(1988年为12.98%)。近几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几项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如1978年,国务院批准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营造的“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1988年批准的进一步建设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9.
加强防护林种植建设和管理是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内蒙古呼和浩特防护林的退化严重,是我国现行退化防护林建设改造和更新的第一批试点区域。经过试点调查研究发现,呼和浩特森林土地质量较差,干旱和风沙较多,且存在一些生物灾害以及防护林老化的问题。加上林业种植、经营技术存在缺陷,也加速了防护林的老化。文章以典型的防护林建设为重要内容,在总结呼和浩特防护林种植建设现状,发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其防护林种植建设与管理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2019年遥感卫星影像为基础,通过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福建省砂质岸线防护林的分布现状,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总结防护林的退化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尽管近几十年来福建省防护林保护与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将近一半的砂质岸线存在无防护林、原有防护林消失、防护林不连续、修复后再度遭受破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砂质岸线防护林的保护与修复应遵循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要求,防护林修复的近期目标是对问题严重的地段开展针对性修复,长期目标是形成连续的砂质岸线防护林,形成沿海第一道生态屏障,为提高福建省沿海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宜林荒地造林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或称“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的重点开发区和人工造林重点地区。据我们野外调查勾绘,本区河谷地区现有荒地资源 75 296ha,其中宜林荒地29 911ha,占荒地资源的39.70%。根据立地条件及砾沙含量等因子,我们将本区宜林荒地分成4种立地类型和4种土壤类型。在各立地类型中,以河谷卵石滩地为多,其次为流动沙丘及流沙坡地;宜林荒地的土壤类型则主要是沙地,土壤肥力较好的壤化粉砂土和壤土仅占 15.24%,其林木年生长量可达 5.5m3/ha 以上。本区同一地域上的林木生产力随砾石含量而变化很大,据我们测定,不同砾石量立地上的北京杨,其材积生长量差异达9倍之多。因此,土壤改良是本区造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本区条件,宜林荒地的利用主要是营造以薪柴和防护效益为主的薪炭林和防风固沙林,因地区而异;宜林荒地的开发可分三期进行,“八五”期间主要开发艾马岗、江当宜林荒地,认真搞好“3357”工程建设,进一步搞好年楚河的整治和林草带建设,逐步绿化雅江荒地沙滩,大力做好防护林网的建设工作,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江西江段(上段)防洪干堤基础环境地质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连年来发生水患灾害,在全国属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在每年汛期(4~8月)为水患灾害发生的高峰期。长江中游江西江段是江西防洪的 主要地带,近年来由于该段防洪干堤经第一、第二期修堤工程,坝体稳固,虽然1998年、1999年长江大水没有造成溃堤,但潜在的水患地质灾害仍是非常严重。作者通过对野外实地进行调查,访问,对防洪干堤隐伏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于对我国国土资源地域分异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认识,根据一定的原则、依据和指标,采取“自上而下”区域划分和“自下而上”区域合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G IS空间分析等手段,确立了我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初步框架。然后,根据控制我国宏观地势格局的自然、经济等界线以及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确定各区的地域界限,进而提出一个覆盖我国陆地和海洋,包括11个国土整治区和56个国土整治亚区的中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区划系统,并编制完成了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菱形国土”总体规划的初步设想、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国土综合整治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个基于土地利用详查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文章简要总结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工作,进而提出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指标体系,确立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体系与分级。在此基础上,基于《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汇总数据,以分县为单元,把自上而下的定性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定量归并两种区划途径相结合,在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承继前人的相关工作,提出了一个由12个土地利用区和67个土地利用亚区构成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编制完成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图。该方案首次划分出了东南沿海区和藏东南-横断山区两个土地利用区,与以往的方案相比有所创新和发展;土地利用亚区的划分则强调国土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土地严重退化或生态脆弱地区,从而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西藏地区的鱼类及渔业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作者大量实地考察,并参考前人的有关研究资料,对西藏地区鱼类组成、分布及渔业区划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现知我国西藏地区共有鱼类3目,5科和4亚科,22属,以及63个种和8个亚种;裂腹鱼类、高原鳅类和 类这三大类群占了整个西藏鱼类的93.4%以上;结合鱼类分布特点及与渔业生产有关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行了渔业区划,划分出3个1级区和5个亚区。  相似文献   

16.
湖南南岭草地植被类型的数量分类、排序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南南岭山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森林遭受严重破坏而出现了大面积的草山,面积约1497.2万亩(99.8万ha),占土地总面积的1/4强。本文运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倾向对应分析DCA的数学方法对草地植被进行分类与排序。利用48个样方和150个植物种的资料进行计算,在第4级水平上划分出12个主要草地植被类型,其中将近似的类型合并成10个类型。在第1级水平上明显地将海拔1000m以上的与600m以下的分成2大组;在其它水平上则根据其他不同生态因子(岩性、pH值等)将出现的区别种逐级分开。所得结果与定性分类基本相同,说明该方法是适用于亚热带草地分类的。 不同类型在开发利用上有很大差异,高海拔的植被类型应以造林或封山育林为主,并可适当发展木本药材;在平缓的山原上虽可开辟人工草地发展畜牧业,但必须要防止水土流失,坡度在25。以上的应封育;15—20°的地方可以发展林业与畜牧业;在海拔300—600m的丘陵岗地类型上可以发展薪炭林、经济林;在海拔300m以下,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发展果木林(柑桔等),缓坡丘陵地类型可建立人工草地,但应与林业相结合,在农区可进行粮草轮作。总之,应该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汾河源区不同景观带水文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前水源区景观带尺度水文过程机制研究还非常薄弱.针对山西汾河流域水环境恶化,迫切需要解决的水问题.应用同位素示踪、水文地质勘察、水化学信号等研究方法,揭示汾河源区景观带尺度水文过程机制.结果表明,汾河水源区亚高山草甸带与中高山森林带是汾河源区主要径流形成区,而疏林灌丛带与山地草原带在时间上滞后了雨季降水的汇集.源区径流主要由降雨、地下水、积雪和冻土融水混合补给.流域内降水很少直接产生地表径流补给河流,而是经过各景观带下渗,转换成壤中流、孔/裂隙水或地下径流,最终汇入河道,完成"补径排"水文过程.这一研究可为汾河流域水环境恶化的遏制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以期实现山西清水复流和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  相似文献   

18.
张微微  李晓娜  王超  赵春桥  史瑞双 《环境科学》2020,41(11):4895-4904
基于密云水库上游北京境内白河段9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空间尺度(100、200、300、500和1000 m)河岸带缓冲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与水质总氮(TN)和总磷(TP)的关联性,识别水质对景观特征响应的最佳缓冲区尺度.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上游北京境内白河周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随着河岸缓冲区不同宽度的变化而不同,在河岸小尺度缓冲区表现得更明显,对水质TN和TP空间分异解释的最佳尺度分别为300 m和100 m河岸缓冲区.300 m缓冲区尺度,耕地斑块密度和草地聚集指数是影响河流TN的主要指数.100 m缓冲区尺度,城乡居民点面积比例对河流TP影响显著.该研究表明,优化河岸缓冲区300 m宽度范围内的景观格局,特别是耕地和林草地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景观的连通性和聚集度以及岸边城乡居民点面积与污染物排放控制,对于改善北京境内白河段河流水质的生态功能和保障密云水库饮用水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森林文态保护和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森林文态与森林生态相对应,是指在森林的自然、生命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文精神的综合。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率已由1993年的28%提高到2008年的45.68%,城市森林生态保护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对森林文态保护重视不够、相关管理滞后等问题。为了加强城市森林文态保护和管理,研究认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走向成熟推进和消费阶段,森林文态保护是未来城市森林发展的灵魂,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森林文态保护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最后建议,应把城市森林文态保护纳入森林立法和管理,加强城市森林发展规划,突出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城市森林文态保护和绿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