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自然灾害多发条件下,救灾人力资源的储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关于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综合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灾害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界定了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的概念和特点,通过采用PSR模型,从自然灾害损失、人才供给不足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的现实驱动力,从公共物品、人力资本和非盈利组织等理论视角探讨了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的理论驱动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储备模式和管理对策方面,提出了保障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有效运行的响应机制,为促进社会化救灾人员储备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瑛  邹振华  王宇渠 《灾害学》2014,(1):162-166
通过查阅美国FEMA志愿者管理条例及俄勒冈州救灾捐赠工作的系列法律、政策,对美国救灾捐赠工作的具体程序、各方角色进行了介绍,总结了美国救灾捐赠的主要特点为:美国救灾捐赠作为公益慈善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救灾捐赠工作由各个民间志愿者组织开展完成,这些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由VOAD完成。美国各级政府,主要是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参与救灾捐赠的一些辅助决策、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3.
李曼  武宾霞  叶涛  史培军 《灾害学》2013,(1):153-159
在中国,由民政部门提供救灾专项资金是救灾的一项重要手段。民政救灾资金的实际支出与当年自然灾害的多寡、灾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进行当年预算时往往难以确定其具体额度。以1985-2009年全国救灾数据和灾情数据为基础,对除民政救灾储备与冬令春荒救助资金以外的历年救灾支出进行了统计建模,估计了在2009年的人口基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年度民政救灾数量需求(实物单位)。通过设置不同的救灾标准情景,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中国民政救灾资金年度总需求。结果表明,在不同标准下,年度民政救灾资金的平均需求为157.9~477.1亿元。本研究估计的结果可为民政和财政部门制定有关预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娜  聂高众 《灾害学》2015,(2):158-161
地震应急救灾效能是不同救援队震后救灾效果的最直接反映,救援队伍到达灾区的时间长短是影响救灾效能的最直接因素。该文首先分析了地震救援中被埋压人员的存活率问题,并将震后的救援力量分为三组:当地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当地及灾区周边的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的救援能力和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能力,探讨了这三组救援队在地震救援过程中的救灾效能,及地震灾区的气温对救灾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现有的各类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实时融合技术、三维地理信息技术、Web GIS技术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将这些系统优化整合到一起,建立起一个融合了灾情评估、三维电子沙盘、灾情实时上报的辅助决策系统。通过该系统,在地震应急时前方救援人员可以实时查询各类情报资料并实时上报灾情,后方指挥部决策人员可以了解灾情预测结果,查询震区三维地形地貌并分析移动端上报的灾情信息拟定救灾方案,完成指挥决策,部署救援力量。保证了整个地震应急工作的联动性、协同性和透明性。  相似文献   

6.
陈伟珂  花翠 《灾害学》2015,(2):152-157
从突发事件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对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动态演化全过程进行研究,将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并深入分析突发事件阶段性特点,推知每一阶段物资需求和应急物流特性。通过跟踪突发事件生命周期演化过程,相应地将应急物流虚拟联合体的运行分为酝酿期、组建起、运行期、终止期四个阶段,并根据每一阶段应急物流特性构建应急物流虚拟联合体在各周期阶段的运行模型,最后阐述了虚拟联合体运行的几点注意事项。目的是切实有效地集成和整合社会专业资源,科学指导应急物流虚拟联合体的社会实践,提高突发事件整体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央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是我国政府救灾资金的主体,主要用于解决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农村居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临时困难,紧急转移安置和抢救受灾群众,抚慰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恢复重建倒损住房,以及采购、管理、储运救灾物资等项支出。通过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基于各类测算数据资料对遇难人员家属抚慰标准、灾害应急救助标准、过渡期生活救助标准、倒损住房恢复重建救助标准进行了分析与测算,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民政救灾方针的救助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救助标准的动态调整,民政救灾与巨灾保险的协同机制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对我国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在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中的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优选地震救灾路径的图与模糊集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在大地震的紧急救灾期,交通网络具有明显的结构变动性,传统的最短路算法设计出的路线难以满足救灾在时间、安全性与通行质量方面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考虑了有关的因素,基于模糊评价,对交通网络图中的长度权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2个新的约束,然后综合应用图论与模糊极值的理论方法,建立了2个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运行体的完整性与缩短运行时间为主要目标的,在多权图上优选路线的算法。该算法可较好地满足紧急救灾路线优化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实现科学救灾为目标,根据震后应急期高时效性的要求,提出了震后应急期间生命线工程抢修力量优化调配的技术思路。并以震后应急期通讯设施的应急抢修为例,首先基于以往地震救灾案例给出了抢修人员的需求经验关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震后抢修优先度的快速评判模型;进而利用运筹学中运输问题的算法,以应急抢修时间最短为目标构建了震后抢修人员优化分配的模型;最后,通过算例表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给抢险救灾活动提供决策借鉴,研究关键救灾设施的中断机理问题。首先,构建了设施中断的情景推演动态模型。再引入故障树方法,构建了情景推演下,关键救灾设施中断的故障树模型。然后,将故障树转化为故障贝叶斯网络,构建了基于情景推演与故障贝叶斯网络的动态推理模型。区别于传统的灾害演变模型,本文构建的模型为动态描述关键救灾设施的中断概率,提供了可行的量化方法。最后以海地地震太子港灾区为背景构造模型,针对区域采供血机构,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后向诊断,可以辨明影响系统失效的关键因素。在灾害演变过程中,根据情景推演函数实时加入最新信息,更新证据,通过前向推理,可以动态预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动态调整与优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吴忠市区配电网继电保护配置无法满足配电自动化运行需求的问题,以配电网网架结构、继电保护配置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配电网继电保护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继电保护配置的方案,有效解决了城市配电网继电保护无选择性、无法躲过励磁涌流误动等问题。应用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能够满足城市配电自动化运行需求,提高了供电可靠性,确保了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救灾任务是战胜灾害带来的困难,尽量减少和挽回灾害损失,使灾区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救灾工程主要包括人员救护、物质与精神救援和资金救援等三大环节。  相似文献   

13.
城市震后救灾系统救灾决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述了震后救灾系统模型及评估方法,采用Monte Carlo模拟和最优化技术理论,建立了城市震后救灾、救护、运输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和以失效概率为控制参数的最佳路径优化方法,并以某城市网络系统为例通过分析研究,给出了震后救灾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永领 《灾害学》2010,25(3):90-95,99
设计了基于人员相对脆弱性判断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城市突发事件人员相对脆弱性研究方法,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将城市划分为8个风险区,选择20项脆弱性影响因子,首先对每个脆弱性因子在8个风险区的人员脆弱性构造判断矩阵,然后以判断矩阵为基础进一步构造人员相对脆弱性矩阵,最后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研究突发事件人员相对脆弱性,分析突发事件人员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区域差异,探讨了脆弱性因子和风险区之间的组合特征及变化规律,为城市人员脆弱性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突发事件人员脆弱性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灾害学》2020,(1)
传统震后紧急救灾路径更新方法信息实时更新能力弱,寻优能力不强,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震后紧急救灾路径实时更新方法。采用互联网技术设计由模型、视图、模板构成的紧急救灾信息采集系统,系统通过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现层采集与实时更新紧急救灾信息。采用改进蚁群算法,将不断更新的紧急救灾信息作为信息素,通过终止条件变更、待访问点的选择概率分布、出现封闭点时的路径选择以及改进算法寻优性四个过程,实现震后人员救援以及物资输送的紧急救灾路径实时更新与路径寻优。  相似文献   

16.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有偿救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东  彭子成 《灾害学》1996,11(2):15-18
从人们的救灾心理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入手,探讨了有偿救灾对于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防灾减灾最终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从而逐步减少灾害的现实意义。指出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积极发展有偿救灾,使之逐步成为主要的灾害救助形式,并且提出了建立政府救灾基金,建立救灾公积金,以及鼓励企业以联合经营形式对受灾企业进行救助等有偿救灾设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地震救灾对策和决策的经验,研究救灾响应规模、地震医疗、救灾物资运输等几个重大决策问题,提出了震后救灾决策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秋格  高峰  吴鹏 《灾害学》2011,(4):116-121
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地震救灾中的应用。在体系结构设计中主要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自组网技术、数据采集与灾情分析软件、多源信息融合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构造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处理平台,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地震监测、预警及救灾部署控制中心,并实现信息处理平台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连接口。最终,在地震救灾中能够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为控制中心实现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保险机制得以深入救灾领域的社会环境氛围,进而从政策和法规的角度阐述了科学震灾保险的运行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