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我国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的出台,为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这也使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由于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还没有相关的文件进行具体的、明确的说明,这非常不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范围之内加强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界定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界定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此促进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回顾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1)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出台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3)形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体系;4)将公众参与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来,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结合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形势,研究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其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提出生态旅游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思路,论述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旅游评价中的重要意义,最终得出其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方向所具备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满足信息社会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要求 ,实现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发布与资源共享 ,并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效率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 Web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处理方式。文中详细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及数据的需求与处理。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技术方案 ,并设计实现了基于 Web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系统。它为信息社会的环评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出台,为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促进《环境影响、平价法》的实施,笔者认为充分认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创新研究和实践,是当前应着手准备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局限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期能对国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使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层面,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的环境保护措施,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新发展.该法设专章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规划和建设项目一样,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规定了违反规划环评的相关法律责任.经过三年多的实施,针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文章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作实践,对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其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具体论述了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以期为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环境影响评价的数字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技术(OA)的手段来实现数字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方法。该方法由审批系统与评价系统两部分组成。数字化的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从而极大地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的效率。数字化的EIA系统很容易实现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9.
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及导则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欧美国家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较早的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流程及报告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也为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了切实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可行性方案比选、公众咨询及参与、项目实施后监测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讲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着重讲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不足以及怎样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别从内容、对策和措施、实施主体等三方面全面论述了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内涵,分析了海安县建设生态示范县的重要性,结合海安县实际,突出海安特色,探讨了建设生态示范县的重点应放在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城镇建设、农村五禁工程、生态文化建设等上,提出了相应的行政、法律、经济、技术保障措施以推动示范县的建成.  相似文献   

12.
陈晓华  姚林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1958-1971
乡村稀释化是指城乡关系失衡下乡村人口持续减少、社会活力凋敝、人居空间不断被稀释的过程,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空间问题的动态化呈现,是新时代乡村地理学亟待深化研究的课题。基于城乡关系视角,从人口活力、土地利用和社会活动三个维度对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进行测度,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近10年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呈现出阶段性加速化过程、多维度差异化状态、集聚性分异化空间格局等特征;(2)人均水资源量、农业从业人口密度、贫困发生率、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单位乡村小学在校生人数、每万农村居民村卫生室医生数等要素对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影响显著;(3)在特定城乡关系背景下,基于区域本底条件,城市系统的控制引导与乡村系统的被动响应共同推动了乡村稀释化的形成和蔓延。科学认知乡村稀释化,可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精准施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氟和钼是广泛存在于表生环境中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会诱发地方性疾病。西南燃煤型地方病区部分煤炭和土壤中存在氟、钼富集的情况。本文系统介绍了氟和钼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和健康危害效应,综述了氟和钼在西南地区高氟高钼地质背景的燃煤型地方病区煤炭和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分析了燃煤型地方病区煤炭开采、堆放和燃烧过程中氟和钼的迁移释放规律。研究认识对于高氟高钼地区氟、钼暴露及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Crop losses caused by pests, including rodents and birds, and by diseases and weeds, are defined, and previous studies reviewed. Information about losses is needed to monitor the effects of pests and diseases on crop production, in individual countries and worldwide, important for food policy and economic reasons; to make decisions and allocate resources on the stud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to stimulate action against them; to provide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on crop improvement to prevent pest and disease attack; and as a basis for judgement on the importance of pests, diseases and weeds in relation to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The causes of such losses, why information must be up to date, and methods of assessing pests, diseases, weeds and losses are examined. The part played by loss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conomic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action thresholds is discussed, including pest, disease, crop, climatic, economic and farmer attitude factors. The types of relation between yield and pest and disease attack are reviewed, how to measure the relation in practice, how to obtain different amounts of attack, surveys of losses, and the difficulties met in the study of losses: interaction; compensation; interplot interference; variation; and distributio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world losses, training and the work of the FAO are reviewed. General guidelines on crop loss assessment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教育存在以下问题:教育方法、形式单一,教育内容不丰富;农村教师和环保部门等工作人员环境教育能力有待增强;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淡薄,基层政府领导环境决策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方各部门不够重视、环境管理及环境教育体系不完善、环境教育法缺失等是主要原因。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中进行环境教育;加强农村教师环境教育培训和乡土教材的开发;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和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教育;对环境教育进行立法等是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环境正义不仅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不同学科和领域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国内环境正义研究文献的梳理,比较分析环境正义所涉学科、内容和方法后发现:环境正义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元化主题和学科交叉趋势,但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理论创新;亟待构建中国特色环境正义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总结中国环境正义研究案例和解决模式;环境正义概念多而不统一,混杂而不明确,需进一步厘清和辨明;考虑多维内涵、多重维度和多维原则,建构和完善环境正义概念体系;环境正义问题主要表现在多尺度区域和多类型群体两个层面,环境强势群体(区域)与弱势群体(区域)的环境权责不对等是焦点;城乡环境正义问题广受关注,需加强经济弱势地区和环境弱势地区环境正义研究;解决环境正义问题的政策措施缺乏系统性考量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地方情境中探讨环境正义及其解决之道是重点;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分区域分群体逐步消除环境不正义;环境正义评价标准欠缺,不同学科数据和方法交叉融合不足。未来环境正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建构一个问题导向的、跨学科交叉的环境正义理论框架;精确表征和测度环境(不)正义;模拟多尺度、多主体的环境正义演变过程;基于地方性加强环境正义的典型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型复合混凝脱色剂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迪  王琳  王娟 《环境科学》2007,28(6):1285-1289
针对某印染厂生产废水,以COD和色度为指标,用混凝试验方法研究了新型复合混凝脱色剂SE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并探讨了SE投加量及pH值、沉淀时间、搅拌强度对其混凝效果的影响,利用SE与 PAC 和PFS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SE可有效地去除印染废水中的COD和色度,当pH为8~10、沉淀时间为30 min、搅拌强度为75 r/min、投药量为155 mg/L时,去除效果最佳,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94%;相对于PAC 和PFS,SE产生的絮体大而密实,沉降速度快,产生污泥量少,药剂用量少,最佳出水水质为:COD为139 mg/L,色度为37.证明SE是印染废水处理高效实用的复合型混凝剂.  相似文献   

18.
InChina,therehasbeenarapideconomicdevelopmentinthepasttwentyyears.Butitdependsmostlyonagreatinputofinvestmentandhighexploitat...  相似文献   

19.
深圳湾流域TN和TP入海年通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晨辰  张世彦  毛献忠 《环境科学》2014,35(11):4111-4117
采用经验排污系数法、输出系数模型以及平均浓度法,分别研究1986~2011年间深圳湾流域内深圳和香港两个区域的总氮(TN)和总磷(TP)入海污染负荷年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深圳湾流域在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之后的3个时期内TN入海负荷量平均值分别为10 388.2、10 727.9和10 937.3 t,TP为2 694.5、1 929.2和1 388.7 t.其中深圳一侧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TN和TP年负荷通量大幅增长,26年来点源污染分别增加了4373.6 t和195.9 t,相应增长了261.0%和64.2%,非点源污染增加了1067.2 t和151.0 t,相应增长了63.4%和84.9%,建设和交通用地的扩张是非点源污染负荷增长的主要因素;深圳一侧对深圳湾流域入海污染负荷的贡献率分别从42.4%和27.0%增加到85.1%和75.2%;而香港一侧TN和TP年负荷通量分别减少了3028.5 t和1031.5 t,相应削减了66.3%和79.0%.  相似文献   

20.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037-304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与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把实现碳中和目标与保障资源安全目标结合起来,从碳中和的技术逻辑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实践逻辑视角,分析提出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保障路径及其实现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当前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实践出发,系统分析了碳中和的相关问题和自然资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对碳排放的认识不仅存在量化指标不确定性,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误区,中国面向2030年和2060年多个发展目标,需要统筹各种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领域实现碳中和必须遵循自身的技术逻辑与实践逻辑,厘清碳中和行动之间各种边界,加强自然资源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揭示碳达峰和碳中和(3060目标)与能源和资源关联耦合机理,研究制定化石能源退出路径和其他利用策略,研发和推广提升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适用技术,探索林草、湿地、土地利用和碳封存实现增汇的潜力与实施路径,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与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新模式,开展面向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自然资源安全战略研究、模拟预警、动态评估、方法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议实施包括化石能源双控行动、再生能源勘查行动、资源利用提效行动、关键矿产增储行动、耕地保护修复行动、林草扩绿保育行动、湿地修复保护行动、陆海统筹协调行动、资源管理智能行动、人才技术创新行动等十大重点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