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是我国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当前和今后企业长期经营可持续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环保规则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有力条件已初步形成.本文在对制度安排、保障安排、环保技术和市场治理主体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绿色供应链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原企业环境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历史,并对国内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环保总局的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制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国内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制度的发展方向,及对如何推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排污责任合约安排产生、变迁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拟建议实行的违法性排污责任合约安排的合理性和如何实现其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尚未被调动起来。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度障碍。要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价格、利润和产权激励机制来扫除这些制度障碍,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企业要参与低碳发展,成本问题成为一个难题,政府必须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促进企业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引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在认识市场经济发挥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市场在环境保护中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运用环境保护多种手段的优化组合,以求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均衡发展.一、市场调节在环境保护中的局限性1.外部效果的存在导致市场机制失灵环境污染就其经济实质而言是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它是伴随着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而产生的.环境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利润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视域下绿色企业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企业是指采取绿色发展方式进行生产的企业。创建绿色企业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绿色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部分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对绿色发展认识不够,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法律制度保障相对滞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瓶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大企业绿色化建设与发展的宣传力度,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环境法律制度保障,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绿色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在确保减排效率的前提下,以全国碳市场中的发电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实现碳市场经济剩余最大化为目标,构建政府和双寡头企业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分级累进处罚机制对大型和小型企业发电量、利润的影响,以及在实行分级累进处罚机制的碳市场中经济剩余的实现.算例结果表明:随着罚款系数的增加,违约企业是大型发电企业时,总发电量、企业总利润和经济剩余大幅减少7.47%、15.34%、5.88%;违约企业是小型发电企业时,总发电量小幅减少1.43%,企业总利润小幅减少3.39%或上升0.03%,经济剩余小幅上升0.13%;大型违约企业未参与碳交易时,企业总利润大幅减少16.35%,参与碳交易时,企业总利润小幅减少15.34%;小型违约企业未参与碳交易时,企业总利润大幅减少3.39%,参与碳交易时,企业总利润小幅上升0.03%,分级累进处罚机制能够有效的遏制企业的违约行为.因此,在设计发电行业处罚机制时,应加大处罚力度;设置分级累进处罚机制,分别根据企业规模和碳市场参与度进行分级和累进,并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9.
企业环境统计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企业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加强企业环境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废物是一种处在错误时间与错误地点的资源。面对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于自然环境的压力,废物再资源化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废物再资源化并不能成为追求利润极大化企业的一种理性选择,其关键原因在于环境价值并未在商品的经济价值中得到完全的体现。为实现物质在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量与废物的排放量,需要政府运用征税、收费或补贴等经济手段,培育废物再资源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能源不断减少、环境问题的日益迫切,节能环保工作已成为企业生存、和谐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作为建设单位更应该协助项目管理方从制度建设、设备革新、流程梳理、工期安排和强化监督与考核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共同的做好节能环保工作,使项目建设的有限资源运作得更有效,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各国都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我国于2018年正式实现了环保“费改税”的改革,本文以排污费、环保税、外部性、税收效应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目前排污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文章从排污费与环保税的差别来研究排污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变化,进一步分析该项制度对排污企业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合理的应对策略,为企业实现经济转型、节能减排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贡献了思路,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创新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不创新就不能发展,不创新就不能进步,不创新就失去生命力,这是历史的见证。而对企业来说,“世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通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中,没有权威,只有创新(游妙文,2003)。”的确,创新是企业进步与发展的恒久动力源泉。所以,家族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走持续不断的而并非偶发性与间或性的创新道路,才能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湿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大家熟知。在湿地保护中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内容是现代环境法的基础,也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湿地保护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湿地资源的发展。本文将以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点,对如何完善现有的环境评价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策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清洁生产的实践表明;现行条件下,由于企业内外部存在一系列实施清洁生产的障碍约束,要使作为清洁生产主体的企业完全自发地采取自觉主动的清洁生产行为是极其困难的,营造有利于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外部政策激励机制则是促进我国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污染预防的内在动因及制度创新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蓉 《环境保护》2003,(2):15-17
人们常常把造成污染的原因归结于“成本外溢”的外部不经济性,需要依靠政府采取预防措施对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加以“纠正”。我国传统的末端污染预防制度安排,体现为达标排放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这些义务性预防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却处于一个尴尬局面:作为污染企业仅仅满足于达标排放,不愿进一步提高污染控制的水平。而源头预防的义务性和权利性制度安排,就成为我们的理性选择。本文认为,必须先将环境“纳污能力”权利化,环境“纳污能力”权利的初始交易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排污权的二级交易市场必须遵循一般权利交易的自愿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世界环境》2012,(5):1-1
企业应该担当什么责任曾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经济责任,即利润。依照"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亚当·斯密的理论,企业家投资工商业虽然为了追求利润,但是在过程中往往产生服务人群、贡献社会的效果,促进社会进步。甚至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然而,企业家追求的利润往往通过内部成本外部化来实现。比如,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  相似文献   

18.
赵鹏展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159+172-159,17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立法制度与技术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现有的环境评价制度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与我国的发展无法协调,所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优化与更新就成为目前我国环境评价工作的重点。本文对环境评价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任洪岩 《环境保护》2014,(11):23-26
近年来,我国企业污染防治实现重点突破,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引导性环境保护机制作用明显,但企业环境保护仍存在量化管理缺乏、行业管理薄弱、企业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从企业环境责任体系、重点企业制度、经济激励政策等角度,提出建立以企业环保为主体的污染防治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世界范围来说,企业作为环保的新兴力量,正在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和潜力,尤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相互渗透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逐步认识到,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不能再是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更要为其可持续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创造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和谐共存的条件而考虑环境因素。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全球最大的环保组织,在与负责任的大企业一起推动自然保护事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11年6月22月,TNC企业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