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政府绿色采购是指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同时对社会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引导,体现了以综合手段保护环境的要求,对于树立政府机构环保形象、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景生 《环境教育》2006,(12):11-13
政府采购制度是约束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以实现公共职能的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公共财政体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一项基本手段.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发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12.7.1指标:可持续公共采购指数方法学》,用以指导各国测量可持续公共采购政策和行动计划的进展和水平。本文介绍了该方法学的产生背景、术语、采购指数构成及相关细则,分析了该方法学的主要特点,并从完善制度保障、技术体系、绩效评价方面提出了对我国深化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政策,优先采购节能产品,使政府"绿色采购"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的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为了发挥政府机构节能节水、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及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出台了《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及"绿色采购清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相似文献   

5.
绿色消费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目前我国绿色消费意愿正不断上升,绿色产业迅速兴起;从市场机制来看,绿色消费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特别是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推动绿色消费正当其时。分析发现,影响绿色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观念,以绿色标准和认证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税收和绿色激励机制为代表的公共政策以及绿色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当前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和意识仍旧淡薄,公共政策制定仍不完善,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的作用仍旧较弱,同时还存在绿色产品供应不足、绿色技术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绿色消费理念向实际绿色消费行为的转化。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推动出台绿色采购法、扩大绿色消费品的财政补贴范围、扩大开放等方式推动我国消费向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6.
日本相对丰富的促进可持续消费经验对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日本循环社会法律框架下循环再生利用法和绿色采购促进法对促进可持续消费的作用,以及可持续消费的最新实践活动,并从循环再生利用法律法规建立、深化公共绿色采购评估、发布面向普通消费者产品清单、建立消费者发声通道、提升消费者意识、促进消费者导向管理等方面提出对我国推动绿色消费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上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政府采购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不断朝着与环境更友好、更和谐的方向发展。政府绿色采购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对各国政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现状作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以党的全会决定地方这一机构管理归属,旨在解决地方政府对生态环保的不当干预和一些地方存在的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软着陆"问题,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提供体制保障,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护航,也让基层环境监察从此"破茧化蝶",理直气壮亮剑执法,落实"最严环保制度"。然而,如何使这  相似文献   

9.
周斌 《中国环境管理》2018,10(6):121-125,14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依靠不断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绿色发展遂成为全球共识。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区的京北地区,在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下,制定绿色发展战略,保护生态涵养功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归纳总结了国际上绿色发展的借鉴经验,通过对京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绿色发展SWOT的分析,设计出京北地区绿色发展基本框架,包括一个目标、三大战略、五项重点任务和五项保障措施。通过落实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的三大战略措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共享绿色经济,最终实现京北地区的绿色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小江 《绿叶》2012,(1):59-63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对相关的金融投资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绿色金融的核心,是通过金融政策实现绿色发展。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企业转型有着重要作用。当前,绿色金融技术标准的制定与绿色金融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建议把它尽快列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定的工作规划。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推动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中国消费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居民消费已从温饱向小康转型升级,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前期研究表明,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有助于引导和倒逼生产的绿色化,促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带动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理念,改善社会绿色转型的治理体系,将对中国整体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提出了中国“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消费的总体目标、指标体系和重点领域,认为中国政府应将绿色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通过“十四五”规划全面推动相关实践,按照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同发力、激励约束并举、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构建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并针对建筑、汽车、电力、物流等重点行业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从中国整体绿色发展转型进程和状态看,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维度的绿色转型发展较快较好,社会维度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在社会生活和消费领域推动绿色转型是中国政府应关注和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国合会2018年主题是“创新引领绿色新时代”,本项目作为“创新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课题下的专题研究,将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下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及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Health is a basic human right. Improving health require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health for all' movement embraces principles shared by other social movements--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fety and new economics. These principles include equity, democracy, empowerment of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underpinned by supportiv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 and multi-agency partnerships. Health promotion is green promotion and inequality in health is due to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This paper shows how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and how professional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can work together with the communities they serve to improve loc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t gives examples of how local policy and programm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health improvement can fit in with global and national policy-making to promote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justice.  相似文献   

14.
加强环境法制教育有利于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理念,促进环保社会治理。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环境教育法律依据、教育内容、教育职责、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在我国大陆开展环境教育法制建设,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党、政府、社会、公民和市场关系的制度化,解决组织主体、参与主体和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符合实际并发挥实际作用。在党内法规方面,要制定与国家立法相衔接的环境保护党内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在国家立法的建设方面,制定专门了《环境教育法》或者《环境教育条例》,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环境宣传教育权利和义务,把环境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社会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等制度和机制,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接受的宣教方法与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得以运行。  相似文献   

15.
陈秀萍  李觅 《四川环境》2022,(1):264-271
环境要素已成为考量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为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从立法的正当性和可行性出发,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视角分析绿色银行立法中的问题.通过规范分析方法发现我国绿色银行在立法层次、软法特征和制度保障方面的问题.对此,通过坚持绿色银行基本理念、推进绿色银行"硬法"和"软法"沟通协调、健全绿色银行制度保障等...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开发性金融部门探索绿色投资倒逼其低碳转型之路,相应的气候变化对其绿色投资的影响和风险值得深入研究。运用气候压力测试模型、WITCH模型和气候VaR对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的气候冲击影响、气候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极端气候冲击会对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投资价值及其投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债券的票面利率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各异,国家开发银行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增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减少;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气候风险各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绿色投资的气候风险相对较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发性金融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转型和绿色投资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必要途径,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全球视野分析了物质资源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价值,结合新时代背景阐释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内涵及其助推碳减排的关键路径。同时,分析了当前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构建循环经济治理路径的实施方案、推动政用产学研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立法及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完善智慧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Health is a basic human right. Improving health require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health for all' movement embraces principles shared by other social movements—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fety and new economics. These principles include equity, democracy, empowerment of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underpinned by supportiv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 and multi-agency partnerships. Health promotion is green promotion and inequality in health is due to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This paper shows how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and how professional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can work together with the communities they serve to improve loc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t gives examples of how local policy and programm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health improvement can fit in with global and national policy-making to promote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jus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