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活性炭纤维的氧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静态保干器法测定了活性炭纤维对乙醇、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的吸附量.研究了酸氧化处理对活性炭纤维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用电位滴定法确定了活性炭纤维氧化前后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3种吸附质的吸附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饱和吸附量及达到饱和吸附的时间因吸附质的不同而不同.氧化处理后,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发生变化,对乙醇的吸附量增加18%,而对N-甲基吡咯烷酮的吸附量提高了300%.  相似文献   

2.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二甲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ZGSPC106型树脂对水中二甲胺(DMA)的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和解吸试验,探讨了溶液pH、初始浓度、温度和流速等对树脂吸附DMA的影响以及合适的再生条件。结果表明,该树脂对DMA有较强的吸附能力,293K下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量为138.89mg/g;动态吸附试验表明,进液流速为20mL/min较为适宜;以2mol/L的HCl溶液为洗脱剂,在洗脱流速为10mL/min条件下,4倍树脂体积的HCl溶液对饱和树脂的洗脱率达90%以上;该树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多次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纤维吸附含溴甲烷气体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动态吸附法在25℃下,测定了3种活性炭纤维(ACF-1、ACF-2和ACF-3)对含溴甲烷气体的吸附性能和回收效果,并对活性炭纤维的孔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孔结构、溴甲烷浓度、气体流量、循环使用次数等因素对活性炭纤维吸附溴甲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大小及0.4~0.8 nm左右的微孔数量决定了其对溴甲烷吸附性能的优劣;气体中溴甲烷的浓度的提高使活性炭纤维对溴甲烷的穿透和饱和吸附量增加,而气体流量的增加则使活性炭纤维对溴甲烷的穿透和饱和吸附量降低,但两者均使穿透和饱和吸附时间缩短;活性炭纤维多次循环使用后,对溴甲烷的吸附容量明显地降低,循环12次后达到稳定吸附,其稳定吸附值为133.5 mg/g.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纤维的氧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保干器法测定了活性炭纤维对乙醇、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的吸附量。研究了酸氧化处理对活性炭纤维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用电位滴定法确定了活性炭纤维氧化前后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3种吸附质的吸附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饱和吸附量及达到饱和吸附的时间因吸附质的不同而不同。氧化处理后,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发生变化,对乙醇的吸附量增加18%,而对N-甲基吡咯烷酮的吸附量提高了300%。  相似文献   

5.
以煤渣和陶粒作为填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对二者的磷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过程进行模型拟合,并考察了不同盐度对人工渗滤系统吸附除磷的影响。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零盐度下,Elovich模型和双常数模型可较好拟合煤渣吸附除磷过程,而陶粒更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二者吸附机理取决于填料的理化性质;不同盐度下,二者等温吸附过程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要好于Freundlich方程;盐度增大总体呈现对磷吸附的抑制作用,但由于盐度增加导致溶液中阴离子与磷酸根离子激烈竞争填料表面吸附位点,二者的吸附量均在1%和1.5%盐度之间出现反复。人工渗滤系统连续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整体受盐度影响趋势与静态吸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用锯木屑作为吸附材料,0#柴油为吸附对象进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木屑对纯油、水中浮油的吸附以及吸油后的木屑在水中的漂浮性能;并以木屑粒径、木屑投加量、振荡频率、油膜厚度为研究指标,设计了5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考察了各因素对0#柴油的吸附量、去除率以及木屑漂浮率的影响并对优化条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木屑对水中柴油的吸附速度极快,1min即可达到饱和,饱和吸附量为8.08g/g;木屑在水中漂浮性能良好,静态时经72h漂浮,漂浮率维持在92%左右;振荡频率为150r/min时,72h内漂浮率维持在68%以上;最佳吸油条件组合为吸附剂粒径10~20目,振荡频率120r/min,木屑投加量0.7g,油膜厚度1.65mm。  相似文献   

7.
聚丙烯酰胺在土壤上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AM)在黄土、盐碱土上的吸附行为,考查了不同液固比、吸附时间对土壤吸附量的影响,得出了PAM在土壤上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PAM在土壤上有很强的吸附亲合力,在盐碱土、黄土上的吸附等温线都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盐碱土饱和吸附量比黄土饱和吸附量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苯甲酰基修饰的苯乙烯-二乙烯苯吸附树脂ZH-02对水中腐殖酸和苯酚进行了单组分和双组分的静态吸附.结果表明,在腐殖酸为主要吸附质的二元组分溶液中,对苯酚的吸附量的影响可以利用IAST模型进行预测;而在不存在主要吸附质的二元溶液中,可以用单组分体系的平衡吸附量近似预算双组分竞争体系时各组分的平衡吸附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由乙醇改性后的松针对水中壬基酚的吸附去除效果;探讨了其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考察了pH、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松针对水中壬基酚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当壬基酚浓度为10 mg·L~(-1),溶液30 m L、吸附剂投加量为1 g、温度为25℃、pH值为7时,35 min达到吸附饱和,实验饱和吸附量为0.279 mg·g~(-1),吸附去除率为93.3%;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并能够同时满足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0.
水溶液中腐殖酸和苯酚在ZH-02树脂上的双组分吸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苯甲酰基修饰的苯乙烯-二乙烯苯吸附树脂ZH-02对水中腐殖酸和苯酚进行了单组分和双组分的静态吸附.结果表明,在腐殖酸为主要吸附质的二元组分溶液中,对苯酚的吸附量的影响可以利用IAST模型进行预测;而在不存在主要吸附质的二元溶液中,可以用单组分体系的平衡吸附量近似预算双组分竞争体系时各组分的平衡吸附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靖江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拟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环形推流反应器,采用校园学生宿舍生活污水作为原水,研究了持续稳定运行的条件下,反应器在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与夏季相比低温段系统COD、TN、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降低了1.39%、7.40%、4.91%和4.78%。系统活性污泥的脱氢酶活性随着温度的下降也有降低,低温时好氧区、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平均DHA分别是高温时的62%、82%和73%,反应器污染物去除效果与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圆板型多孔α-Al2O3陶瓷膜支撑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α-Al2O3为骨料,羧甲基纤维素作为成孔剂,高岭土、TiO2作为高温粘结剂和烧结助剂,采用干压成型工艺和固态粒子烧结法制备出了圆板型多孔α-Al2O3陶瓷膜支撑体(=50 mm,厚度为2 mm)。研究了成孔剂用量、高温粘结剂和烧结助剂的用量、烧结温度因素对支撑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支撑体孔隙率在34%以上,孔径在2.23~6.75μm,耐酸碱度在98%以上,机械强度高。  相似文献   

14.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丰县鑫源生物质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以循环经济理念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用农业、矿产业的废弃物作原料,实施清洁生产,走出一条废物资源化、污染最小化的循环经济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5.
潘铁山 《污染防治技术》2007,20(4):13-16,77
随着江苏省循环经济工作的不断推进,构建一套适合省情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分析,结合江苏省循环经济的开展现状,构想了一套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并对潜在的政策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以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包晓芸  石慧 《污染防治技术》2010,23(2):16-18,28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污水回用处理技术问题困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影响着水资源的再生回用和可持续发展。文中以循环经济思想理念为基础,叙述了中国水环境的现状、国内外污水资源的研究进展、循环经济的含义以及在循环经济观念下的污水处理新思路,探求了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要性,以变废水负价值的被动处理,转变为盈价值的资源化与经济化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资源循环型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根据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中国农业应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朝着资源循环型农业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苏州高新区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从企业、企业群和社会三个层面全面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园;落实“三个机制”,实施“五大创新”,取得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大学提出"零排放"概念,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深化.本文在研究循环经济、"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工业的基础上,对"零排放"概念进行扩展,首次提出"零排放"生态城市模式的构想,这是一种有利于环境、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活、工作、生产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