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蜡状芽孢杆菌45号固定化细胞脱除酸性红B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研究并比较了蜡状芽孢杆菌45号自然细胞和固定化细胞的某些性质。结果表明,该菌株的两种细胞脱色反应的最适温度均为37℃,热稳定性良好。在50ppm的酸性红B溶液中经37℃保温处理后,两种细胞的脱色酶活性有明显提高。其脱色反应的最适pH值分别为7—10和5—10。固定化细胞在4—6℃的冰箱中保存52天,脱色酶的活性不变。应用固定化细胞连续处理酸性红B溶液,当进水浓度为42.1ppm时,出水平均脱色率可达87%。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我厂分子筛装置年加工能力为6万吨。原设计为生产—35℃低凝柴油。从1978年4月开始,我们以常三线为原料采用5分子筛(固定床),生产300~#重液蜡。示意流程见图—1。  相似文献   

3.
一、回收原理:图—1为丁二烯,二氧化硫在环丁砜里的饱和溶解曲线。二氧化硫在环丁砜里的溶解度较丁二烯大得多,利用此特性,选择适当的吸收温度,可将二氧化硫,丁二烯混合气进行分离,不同温度时二氧化硫在环丁砜中溶解度相差较大,常温20℃时含 SO_2 37%(重),0℃时含 SO_2 62%(重),而在70℃时1公斤环丁砜只溶  相似文献   

4.
临界区甲醇的聚碳酸酯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间歇高压反应器中研究了聚碳酸酯在甲醇临界区域的降解行为 .降解无需借助催化剂 ,降解温度 2 2 0— 2 6 0℃ ,压力5 2 0— 8 6 7MPa ,时间 5— 4 5min ,通过GC MS与GC FID对液相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聚碳酸酯醇解主要产物为碳酸二甲酯 (DMC)和双酚A(BPA) .降解温度和时间为 2 4 0℃和 30min时 ,DMC和BPA的产率分别 91 75 %和 90 0 3%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 (GPC)对 2 4 0℃醇解反应的固相聚合物进行了分析 .降解初期 ,聚合物大分子发生断裂 ,PC的数均分子量 (Mn)迅速下降 ,仅有少量DMC和BPA生成 ;降解的中间阶段 ,低聚物在降解产物中的比例快速增加 ,同时DMC与BPA相应增多 ,最终PC被完全分解 .  相似文献   

5.
酚水及煤气化废水的湿式氧化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二升高压釜中研究了酚水(3540mg酚/L、9278mgCOD/L)和煤气化废水(7866mg酚/L、22928mgCOD/L)的湿式氧化处理,反应温度控制在180—250℃,氧分压为9.8×10~5—34.3×10~5Pa。煤气化废水在温度为190—250℃、氧分压为9.8×10~5Pa,反应90min酚去除60—90%及COD降低35—55%。 酚水和煤气化废水的表观动力学研究表现出快速及慢速反应段,反应速率与COD值呈一次方关系,当温度一定时,反应速率与氧分压为0.25级关系,影响程度明显低于温度。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不同溶剂中以聚乙烯废塑料制高附加值氧化聚乙烯蜡产品的方法,测定了所得产物的分子量、酸值、软化点,并用IR考察了含氧基团。结果表明,溶剂A体系中能制备出颜色、分子量、酸值合格的低分子量氧化聚乙烯蜡,产品软化点在101~110℃,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3000,酸值是12。以废塑料包装为原料,氧气做氧化剂下制得的氧化聚乙烯蜡的酸值最高。  相似文献   

7.
天津污染天气边界层温度层结变化特征及预报阈值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需求,基于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天津255 m气象塔观测资料及数值模拟,开展天津地区污染天气边界层温度层结变化特征及预报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天津地区10~250 m高度的气温递减率为0.56℃/100 m,当日均气温递减率小于0.4℃/100 m时,垂直扩散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出现中度以上污染概率为64%,重污染概率为47%.从温度廓线和逆温频率统计分析,贴地逆温占所有逆温的55%,除贴地逆温以外逆温底部最易出现在160 m的高度,大量脱地逆温的出现不利于高架源夜间的排放.(2)每年10月—次年2月天津逆温频率为20%,冬季需要关注逆温情况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如秋、冬季8:00逆温仍然存在,重污染天气出现概率高达56%,中度及以上污染出现概率为72%,是重污染天气辨识的重要指标.(3)7:00—10:00在逆温消散或者日均气温递减率由0.6℃/100 m向0.4℃/100 m变化时,任何细微变化对大气垂直扩散有显著影响.基于天津地区PM_(2.5)污染情况下,数值模拟显示10~250 m的气温递减率由于气溶胶的存在可减少0.06℃/100 m,在25个重污染过程中,日均气温递减率平均下降0.18℃/100 m,对大气垂直扩散条件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空气污染预报分析时使用不考虑气溶胶辐射效应的天气模式分析温度层结,需要适当调整阈值,尤其是在7:00—10:00逆温消散及垂直温度递减率由0.6℃/100 m向0.4℃/100 m变化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温受热条件下纳米复合隔热材料的结构转变特征及热稳定性。方法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及热重仪等检测方法。结果纤维增强气凝胶材料从室温到650℃存在连续的质量损失,从室温到放热前,质量损失为1.66%;365℃开始出现放热,温度升至398℃时达到峰值,整个放热过程对应质量损失约为1.3%;从435℃放热结束开始到650℃的质量损失为1.46%。经过400℃热处理后,试样比表面积从268m~2/g增加到437m~2/g;当试样热处理温度达到600℃时,试样的比表面积明显随之降低至198m~2/g。结论 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以无定形结构为主,存在少量的二氧化钛晶体。在400℃左右,SiO_2气凝胶结构中硅甲基Si—CH_3发生氧化,产生明显的放热峰,之后硅羟基Si—OH之间发生缩聚反应,使600℃热处理后气凝胶中Si—O—Si网络骨架强度有所提高。未处理的纤维增强气凝胶材料试样上气凝胶纳米颗粒构成的块体较为良好地包裹在玻璃纤维表面,而经过600℃的高温热处理1 h后,块体气凝胶脱离了光滑的纤维表面,气凝胶纳米粒子发生收缩,致使材料比表面积下降。  相似文献   

9.
啤酒酵母吸附放射性核素~241Am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啤酒酵母吸附2 4 1Am的可行性及各种反应条件对吸附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起始浓度C0 为 17 5 4μg L— 4386 0μg L(2 2 2MBq L— 5 5 5MBq L)的2 4 1Am溶液中 (pH =1) ,加入约 2 1g L(干重 )的啤酒酵母 ,2 4 1Am的平均吸附率高达 99%,吸附量W为 7 4 5 μg g— 1880 0 μg g(干重 ) (0 94MBq g— 2 37 9MBq g) .吸附反应在 1h左右达到平衡 ,反应温度为 10— 45℃ ,最适吸附酸度为pH 1— 3,吸附量与2 4 1Am浓度成指数关系 ,符合Freundlich经验公式 .即使Au3 + 、Ag+ 浓度高于2 4 1Am浓度 2 0 0 0多倍时 ,对啤酒酵母吸附2 4 1Am也无明显影响 .  相似文献   

10.
1 实验部分 1.1 采样:采样仪器为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的采样器,其型号为Model—120。采样流量控制在1000—1500升/分,每月采样4—5次。采样时间为每周四上午10时至次日上午10时,连续采样24小时为一次。采样滤膜为石英滤膜(Pallfex—2500QAT—up) 1.2 测定方法 1.2.1 TSP的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室温22℃、相对温度50%的条件下,放置48小  相似文献   

11.
疏水型H-ZSM-5分子筛上NO氧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NO低温氧化催化剂的抗水汽性差的问题,以疏水型高硅H-ZSM-5分子筛为NO氧化催化剂,在温度为10~90℃、NO进口浓度为0.05%~0.08%,及相对湿度为0~100%条件下,考察了NO的氧化反应.结果表明,H-ZSM-5分子筛的硅铝比由50提高至300时,湿气条件(水汽含量1.18%)下,NO氧化率由20%升高至56%;干气下,低温有利于NO氧化;湿气下(水汽含量1.18%),NO氧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最佳反应温度为20℃,与NOx工业废气的排放温度相近.200h的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在30℃、NO进口浓度0.08%、空时0.5s、保持相对湿度为50%或100%时,NO氧化率可维持在60%和50%,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养猪场污染物问题,从猪场生物发酵床中分离10株芽孢杆菌,用养猪污水进行培养,筛选出净化污水能力最强的一株,通过鉴定其为蜡状芽孢杆菌,并优化了该菌固体发酵培养基及固体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此蜡状芽孢杆菌能使养猪污水中COD和氨氮分别降低47.1%和54.4%。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和条件为m(豆粕)∶m(稻壳)∶m(麸皮)=2∶9∶9(样品干重比),含水率为50%,KH2PO4含量为1.5%,MgSO4·7H2O含量为0.1%,初始pH为6.5。3%的菌株接种量在发酵温度为30℃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最佳,24 h后菌落数达到3.8×108CFU/g。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剂热法在不同温度(120、150、180℃)、不同时间(12、24、48 h)条件下制备MOF-5催化剂,利用热重分析仪(TG)、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不同条件下MOF-5样品的水热稳定性及特征官能团、化学键等指标.结果表明,利用溶剂热法制备的MOF-5样品稳定性良好,390℃结构开始坍塌.对比FT-IR、XRD等表征结果,选择图线形状最好、出峰位置最多的120℃、24 h条件下的MOF-5样品作为载体,对其进行了Cu的负载,负载量依次为1%、3%、5%.根据TG曲线,选择在MOF-5维持稳定结构、同时与尾气排放环境中的温度较为接近的350℃作为反应温度,利用傅立叶原位红外技术考察不同负载量的Cu-MOF-5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NO吸附能力大小、吸附过程中间物的变化情况,初步研究以C3H6作为还原剂时的富氧HC-SCR反应的机理.根据原位红外反应结果看出,NO3-、—CNO、—CN是重要的中间产物,且以3% Cu负载量的催化剂中间产物变化最为丰富,催化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4.
全球增温1.5℃和2.0℃对淮河中上游径流影响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应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的预估结果,分析了淮河中上游地区未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一步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定量预估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径流量的影响,并量化了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对月径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淮河中上游年平均气温分别较基准期(1986—2005年)增加1.1℃和1.7℃;年降水量较基准期分别相应增加4%和7%;基于SWAT模型预估的年径流量较基准期分别增加5%和8%。未来气候变化不会改变月径流分布特征,年内径流仍集中在盛夏和初秋(6—9月)。预估的月丰水流量明显增加,尤其当全球增温达到2.0℃后,出现洪涝的风险明显增大。未来降水量和径流量预估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GCMs,在全球增温2.0℃下预估的不确定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硅藻土为吸附剂,静态处理含铜废水,探讨了硅藻土用量、吸附时间、初始p H值、反应温度和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染物浓度为60mg/L,硅藻土用量为5 g/L、吸附时间为30 min、p H值为5、温度为25~35℃时,铜离子去除率可达62%。在30℃及p H等于5时,最大吸附量为13.831 mg/g,符合Langmuir方程。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热重分析、固定床实验、红外分析(FT-IR)研究了生活垃圾热解行为及产物中含氧物质的分布规律。用热重分析确定了生活垃圾主要失重区间(190~450℃),并计算此温度区间热解活化能为42.76 k J/mol。在热解终温为450~650℃条件下进行生活垃圾固定床热解实验,结果表明:随热解终温的增加,固体产物中氧分布率逐渐减小(39.2%~29.3%);热解气中氧分布率逐渐增加(22.1%~30.9%);热解液中氧分布率在40%左右。生活垃圾热解气中含氧成分主要是CO和CO2,在温度为450~650℃时,CO含量明显高于CO2,而CO2的释放速率则大于CO;固体产物中含氧官能团主要有—OH和C—O,其中峰面积比例顺序为C—O>—OH;热解液中含氧官能团主要有—OH、C O和C—O,其峰面积的比例顺序为—OH>C—O>C O。  相似文献   

17.
以硅酸四乙酯为硅源,铝酸钠为铝源,海藻酸钠和四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采用原位水热晶化法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负载Ru和Ce制备出RuCe/ZSM-5催化剂,考察了多级孔结构对RuCe/ZSM-5催化剂催化氧化氯苯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BET、XPS、H2-TPR、GCMS、TGMS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当分散液物质的量的比为1SiO2:0.02Al2O3:0.15TPAOH:0.04SA:40H2O,Ru和Ce的负载量分别为0.8%和10%,焙烧温度为350℃时,RuCe/ZSM-5催化剂催化氧化氯苯活性最佳,在氯苯浓度为2600 mg·m-3,反应空速为10000 h-1时,T90(氯苯转化率达到90%)为247℃,并且在反应温度为325℃时,氯苯转化率能持续48 h维持100%,而传统微孔RuCe/ZSM-5催化剂T90为302℃.多级孔RuCe/ZSM-...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流化填料分格式SBR工艺(简称MESBR工艺)与传统的SBR工艺的COD去除率,有机物降解速率,脱氮效果和污泥沉降性能。结果表明:MESBR系统温度下降到5℃时,COD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比传统SBR系统高出15%左右;MESBR系统与传统SBR系统的温度系数θ分别为1.021和1.045。温度由20℃下降至5℃时,传统SBR系统的TN和NH3-N去除率分别降低26.5%和20%,而MESBR系统分别降低18.6%和11%。传统SBR系统SVI值随温度变化较大,当温度下降到5℃时SVI值达到234.8 mL/g,而MESBR系统的SVI值没有明显的变化,基本维持在120~130 mL/g。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管式炉在不同温度下对八宝景天进行直接热解和磷酸预处理热解,研究了As、Pb的迁移特性和形态分布.结果表明:生物炭中As的回收率随温度升高波动,Pb的回收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As、Pb的回收率均在500℃时达到最大,分别为66.2%和73.08%.添加8%磷酸后As、Pb回收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增加,并在300℃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3.75%和92.78%.热解温度由300℃升到600℃时,生物炭中As的稳定形态(F4+F5)由不足20%增加到70%左右,Pb的最稳定形态(F5)由3%增加到32%.添加8%磷酸热解后,生物炭中As的稳定性小幅增加,500和600℃时F5分别增加20%和5%;Pb的稳定性显著增加,(F4+F5)均达到90%以上.磷酸添加量对重金属形态分布无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磷酸预处理用于修复植物热解可提高生物炭中重金属As、Pb的回收率及稳定性,并可降低其生态风险指数.  相似文献   

20.
城市污水污泥微波热水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乔玮  王伟  黎攀  荀锐 《环境科学》2008,29(1):152-157
在80~170 ℃进行1~30 min的城市污水污泥微波热水解,微波频率2 450 MHz,最大输出功率1 kW,考察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和悬浮固体(SS)溶解率,污泥上清液COD和TOC浓度、污泥粒径、形态变化和碳氢氮含量等污泥热水解特征,分析污泥离心脱水性能的改善和减量化效果.结果表明,微波加热使污泥有机物水解反应快速发生,水解过程受温度影响显著.热水解5 min时,150℃和170℃的VSS溶解率为15.8%和29.4%;10 min时COD溶解率达到19.07%和25.75%,COD和TOC浓度在170℃分别为9 860.0 mg/L和2 949.70 mg/L.超过5~10 min,VSS和COD水解率增加缓慢.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到污泥热水解后菌体细胞破裂.与碳和氢相比,污泥中氮的水解率更高,170℃微波热水解5 min氮的水解率达到67%.150℃和170℃热水解10 min离心脱水污泥含水率降低到73.1%和65.5%,脱水性能改善,相应减量化率为33.9%和5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