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历史1965年的建筑规范是最早的新西兰地震危险性评定,它将新西兰划分为三个区。所确定的区界没有作严格的分析,而是通过考虑过去破坏性地震的历史记载、所记录震中的离散性、近代的地面破坏证据以及一般地质而确定的。所建议的地震系数是根据Skinner(1964)早先所做的工作,采用1940年的Elcentro以及其它一些海外地震记录而确定的。在70年代,对一些大的计划,进行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地震危险性研究。采用经验统计法,根据MM烈度(Smith,1976b)和地面峰值加速度(Matuschka,1978)编制地震危险性图。80年代,地震危险性研究的数量和技术含量均有增加。采用MM烈度、地面峰值加速度、速度和谱加速度这3个参数(Matuschka,1980;Peek,1980;Mulholland,1982;Smith和Berryman,1983;Matuschka等,1985)来编制地震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2.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Lomnitz(1964)首次进行了智利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工作,他把地震危险性定义为在一特定的设计时期里重要地震发生的概率。Welkner(1964)采用Greve(1956)的1906~1913年和1942~1955年间的有感地震的有用资料,进行了圣地亚哥市及智利其它一些大城市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工作。随后Lomnitz(1969,1974)发表了智利第一幅地震危险性图,等值线直接从强震目录中获得,它们表示了设计周期30年内最小加速度为0.1g的地震发生估计概率。在70年代,由于在智利中部要兴建一座核电站,为特种场址鉴定和选址,对地震危险性评定作了细致的研究。由于那时几乎没有地面峰值加速度资料可采用,只能用MM烈度或PGA模糊地表示结果。Welkner(1969)编制了智利北部能量释放的空间分布图,并讨论其作为地震危险性图的效用。Barrientos(1980)发表了用MM烈度估算智利地震危险性区域变化的概率研究结果。Martin(1990)根据地面运动的峰值作了同样的研究。Kausel(1978,1981,1984),Kausel和Saragoni(1986)对特定场址和地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概率法与确定性法的综合研究。Nishenk(1985,1989)研究了智利太平洋沿岸大的和特大的板缘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对地震,斐济人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une une”,这意味着斐济的居民们长久以来就认识到该群岛是地震活动区。斐济的第一张地震图是1913年安装在首都苏瓦的米尔恩地震仪记录的。从那时起,地震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Singh,1985)。斐济最早的地震危险性评定是由Houtz(1961)进行的,他将斐济作为一个单一的均匀活动区,直到1965~1969年间拉蒙特地质观象台在该国建立第一个由3个台站组成的台网,才开始确定地震带(Sykes等,1969;Draunidalo和Hamburger,1984)。  相似文献   

4.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地震危险性评定在塞浦路斯虽处于初始阶段,但并未忽视其重要性。地震危险性评定对结构(如构筑物和大坝)的设计安全性参数确定所起的关键作用已有充分认识。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两个场地的地震危险性评定。第一项是确定一大坝坝址预期最大可能地面加速度(Neophyton,1981),第二项估计尼科西亚老城墙以内地区不同烈度地震过程中人员及财产可能损失(Constantinon,1990),研究结果公布于地质调查局的内部报告上。对市区及近郊的岩土工程编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测定了Larnaca镇沿海地区的潜在疑难层,如冲积层和高有机含量沉积层(Michaelides,1988)。在塞浦路斯,尽管全国地震危险性图有震中分布图(公元前180~公元1972年)、具有预期最大地面加速度值的观测烈度带图(公元前180~公元1980)和最大能量释放带图(1901~1972),但至今尚未进行综合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匈牙利为工业服务的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始于1960年。大约近20年来,这些研究的目的仅是为了估计有关场地的最大地面预测烈度,其结果虽没有发表,但各个公司可以使用。Si-mon(1939)等编制了该国的地震活动性与最大观测或预测烈度。Zsíros(1985 b)编制了匈牙利第一幅危险性概率图。1987年,对Paks核电站场地评定首先进行了综合研究。Mónus(1990),Tóth(1990)和Zsíros(1990)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澳大利亚以北的西南太平洋.1957年,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地球物理观测台,1975年该国独立之后,该台于1978年已移交给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间的碰撞,该国成为一个非常的地震危险区,自1900年以来已发生了100余次M≥7级的地震。Brooks(1965)最早详细地编制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地震活动性目录和地震危险性图。他确定了在给定的时间周期内预期会重复发生所给MMI烈度值的地区。Everingham(1974)研究了至1972年的M7和M8级地震,Ripper(1979),Ripper和McCue(1982),Ripper和Letz(1991)对该目录不断地进行了修改及再版。  相似文献   

7.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Rey Pastor发表了最早的地震危险性参数研究,成为伊比利亚半岛地震构造区划的一个组成部分。Munuera(1964)发表了用于1969年地震建筑规范的第一幅区划图。此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西班牙本土,开展了大量的一般的和特殊的研究。Martin(1984)提出了西班牙第一个概率危险性分析,而Arenillas等(1986)是第一个对特别重要结构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的人,对大陆各部分的其它一些研究是由Roca和Udias(1976),Munoz等(1984),Bisbal(1984),Canas(1988)等,以及Lopez Casado和Sanz de Galdeano(1987)进行的。最近,国家地理研究所的一个地震危险性工作小组出版了一本新的西班牙地震危险性研究(Mapa dePeligrosidad,Sismica de Espana,待出版)。  相似文献   

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当1961年6月M6.7级地震完全摧毁了Afar盆地西部边缘附近的一个小镇时,人们强烈地意识到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的重要性。此后,又发生了若干破坏性地震,使得进一步增强了对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的要求。随后,在1973年,埃塞俄比亚的第一部建筑规范中,增加了地震区域设计要求和可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图。Gouin(1979)对埃塞俄比亚和非洲角进行了综合地震研究,这项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地震目录是该地区目前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的最重要的基础资料。Gouin(1976)采用一系列烈度衰减曲线,出版了北非西部和东部的地震概率图。Gouin的工作得到了修正,主要是采用了区域烈度衰减关系,并增加和修订了该地区的地震目录(Asfaw,1988)。目前,在建设中已广泛采用了地震危险性评定。  相似文献   

9.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在执行SISRA计划期间(1985),编制了最大地震烈度图(图1)。阿根廷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开展了下列加强地震危险性评定和研究工作。(1)国家抗震建筑规范的修订和改进;(2)大型水坝、水电站和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3)高地震危险区的城市地震小区划的研究。1965年,国家建筑规范采用了第一幅地震区划图(C.I.N.E.H,1966)。最近进行了修改。图2为阿根廷国家建筑规范最近所提供的地震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10.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在1950年以前,该地区的人们都轻视了地震的危险性。然而在圣盖兹(1950)、圣鲁西亚(1953)和特立尼达(1954)附近发生的几次中强震,以及晚些时候在多米尼加(1969)和安的瓜(1974)附近相继发生了一些中强地震后,才使人们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了新的认识。Robson(1964)编制了始于16世纪欧洲殖民地时期的该地区有感地震目录。该目录表明,在过去的历史时期里,几乎所有岛屿都至少经受过一次大地震的影响。Key等(1970,1972)采用该目录资料,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建议。主要建议是整个加勒比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等价于加利福尼亚结构工程联合会建筑规范中的最高危险带(SEAOC规范)。  相似文献   

11.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1981年,三个不同的机构均采用概率计算法评定了法国地震危险性。对43°~45°N,4°~8°E地区作了比较分析。这三种方法不谋而合,都依据由McGuire(1976)改进的Cornell(1968)方法。图1表示该地区的东部所能达到的烈度偏差,区划类型对地震活动集中地区有强烈影响。研究之三(Daolou,1981)是根据小区带的假设。由于研究之一(Goula,1980)和研究之二(Hendrichs,1982)对东部研究采用了不同的衰减关系,其结果就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土耳其是最先采用概率法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国家(Gulkan和Yucemen,1975)。该方法的进一步意义表现在用来定量评估特殊场地的地震危险性,特别是用来解决几个核电厂选址的分歧问题.除这些特殊应用外,还完成了几项研究,并且根据地面峰值加速度和烈度值编制了土耳其地震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13.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中国的地震区划工作开始于1920年(翁文灏,1924)。在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承担了工程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到1954年底,他们主要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对750个地点的烈度作了评定。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地震工作委员会,来检验和批准各种工程场地的烈度评定。当时,由第三历史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查阅了8000多册历史文献,找出15000多条地震记录,最后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以此为基础,李善邦编制了《中国地震目录》。1957年采用地震上限概念和以下两个原则编制了第一代全国地震区划图(1:500万)(李善邦,1957):(1)某一地区过去发生过的同样强度的地震未来还可能重现;(2)地质条件相同的地区应经受类似的地震烈度。该图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但并未用于工程实践。理由是:(1)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期限,所得出的高烈度地区范围较大,其中有些地区因缺乏地质研究资料而显得不可靠;(2)那时候,中国还没有抗震建筑规范。然而,在1966年前,为了建设,采用一致的方法确定了95条铁路沿线和2719个场地的烈度。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S.S.B),直属国务院领导。从那时起,中国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分两个层次进行:(1)国家地震局进行全国?  相似文献   

14.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据历史记载,保加利亚记载地震已有2400年的历史。该国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高地震活动部位,有记载以来,常遭破坏性地震的袭击。地震活动性有两个主要源:a)来自周边国家(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地震;b)以SE—W和SE—NW走向为主,确定一级线性构造的局部断层(图1)。地震危险性的若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等震线图及其副产品——最大预期烈度(Grigorova,1977,1979)。对核电站、热电厂和一些工业目标已进行了场地评定研究工作,但其结果不宜公布。1988年完成了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新的地震图和建筑规范(Christoskvo和Sokerova,1988)。发表了对一新工厂场地评估和地震危险性谱分析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任何地震危险性研究都需要历史和现今的地震资料,准确地表达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分布。以此为基础,西贝格(1932)发表了第一幅德国地震活动性图。实际上,它们是一些最大观测烈度图,可分为:(1)非破坏性地震;(2)对建筑物有破坏;(3)毁灭性地震3种。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被分裂成两个国家:联邦德国(FRG)和民主德国(GDR)。从60年代直到1990年重新统一,两德的地震区划方法不尽相同,在此作一粗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玻利维亚的地震监测始于1913年,是在安第斯地震活动性SISAN和安第斯区域地震活动性SISRA计划的资助下开展的。在这些计划期间收集的主要仪器记录和宏观地震资料存贮于圣卡里克斯托观测台。在过去的几年里,该台启用了一个高增益台网。进一步的资料则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国际地震中心(ISC)的报告。1976年,Cabré首先尝试地震危险性定量化处理。随后,由Vega(1980)提出的烈度衰减方程拟合了1973~1976年的地震资料,用来计算周期分别为30年和50年的超越某特定震级的未来地震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及地市级危险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其次为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6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北北东向的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相似文献   

1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孟加拉国的地震危险性评定是很重要的,然而,除了孟加拉国地质调查局作了地震区划的初步研究之外,至今一直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2 基础资料可以认为,孟加拉国的地震活动性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西藏板块之下有关。美国海洋大气局地震目录给出了1900~1988年间约43个地震,其震中烈度为Ⅵ~Ⅸ度(MMS)。Gos-mawi和Sarmak的研究结果表明,1762~1885年间,至少发生5次这样的地震。  相似文献   

19.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1976年之后,才由McEwin等人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所用的方法是极值法,其依据是1960~1972年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没有考虑地质影响。根据McEwin等(1976),McCue(1973,1975,1979),Derham等(1975)和Derham(1979)的研究成果,1979年国家地震工程委员会制定了国家标准AS2121—1979澳大利亚地震区划图(图1)。到80年代后期,已积累了足够的资料来修订澳大利亚的地震危险性图。现有的地震活动性资料量比过去多四倍多,较精确地确定了震源带,分析了澳大利亚的衰减资料。Caull等(1990)由此出版了澳大利亚的概率危险性图(图2)。  相似文献   

20.
不确定性校正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永安  陈宇坤 《灾害学》1998,13(4):12-16
对现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校正方法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以地震烈度的危险性分析为例,说明危险性曲线的衰减系数及不确定性大小是影响校正结果的主要因素.总的趋势是:对低烈度,校正后危险性有所降低,降低幅度达50%以上;对高烈度,校正后危险性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可达数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