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对流域基本特征和流域综合管理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虚拟水环境容量资源为核心的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污染减排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是通过建立虚拟水环境容量资源约束与流转机制,激励流域内各地区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二是以流域内各地区的水污染物年排放通量为考核与监管依据,在提高总量考核科学性、减化总量考核程序的基础上,提高了总量考核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2.
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在制定排放标准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针对湖北省府河流域含盐废水大量排放,造成引用水源和农业灌溉水源严重污染的状况,从制定府河流域氯化物排放标准的指导思想出发,研究了府河氯化物的水环境容量在制定排放标准和排污总量控制中的作用,指出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研究是进行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和制定流域排放标准的基础。而执行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可有效地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本溪市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规定的水质目标。需要建立污染物与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关系,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由此确定本溪市区域水环境容量,及可利用的水环境容量,确定本溪市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满足本溪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需要。达到水环境目标。是本溪市水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依据,是水环境管理基础。以此作为先决条件,指导本溪市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  相似文献   

4.
基于汇水单元的甬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宁波市甬江流域为例,以GIS技术辅助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建立污染源一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对甬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得到甬江流域的模拟河网和流域汇水图,构筑了水污染控制单元,作为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的基本工作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甬江流域的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养量(COD)总量控制分配原则,提出了排污许可量核定定量程序,为甬江流域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水环境功能区区划为基础,进行了丹河流域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和入河污染源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丹河流域各排污口的排放量及污染物进行分析,以流域各功能区应达到的水质目标和恢复其应有的自然功能为依据,建立一雏稳态条件下水环境容量计算两种的模型:完全混合水环境容量模型解析解和非线性衰减、多点容量计算模型,计算出流城内水环境容量。以此为依据可对排入丹河污染物的量进行控制,为总量控制提供了较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了TMDL技术的概念、目标、基本内容、方法及应用,分析了我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结合TMDL计划理论框架及我国流域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体系,建立了一套基于控制单元的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7.
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步拟定的"以改善质量为目标,以削减总量为手段,以防范风险为实务"的总体思路,在水环境方面初步提出:①以人为本,防治饮用水源地的环境污染,确保群众的饮用水安全;②突出河流休养生息理念,继续推进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③继续强化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降低污染负荷;④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监管,严格控制水污染物超标排放;⑤创新水环境管理思路的主要工作任务。大气环境方面初步提出:①继续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②逐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③加强区域性大气污染控制;④继续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源防治的主要工作任务。通过对水和大气两大环境因素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初步探究,对"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编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水环境功能区区划为基础,进行了丹河流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和入河污染源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丹河流域各排污口的排放量及污染物进行分析,以流域各功能区应达到的水质目标和恢复其应有的自然功能为依据,建立一维稳态条件下水环境容量计算两种的模型:完全混合水环境容量模型解析解和非线性衰减、多点容量计算模型,计算出流城内水环境容量.以此为依据可对排入丹河污染物的量进行控制,为总量控制提供了较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是有效实施环境水质目标的主要基础和管理依据. 明确了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的基本概念,系统地介绍了国外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的研究、使用现状以及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和环境标准建立的特征,阐述了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在环境毒理学评估、污染物风险识别、水生态污染效应、沉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实际,提出了建立我国在新型污染物和复合污染水质基准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并对我国水质基准支持条件下的水生态安全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做进一步探讨. 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水环境区划、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现行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系、监控预警等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松花江(黑龙江省段)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改进措施,对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改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程序,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内涵,从水资源量、水资源消耗量、水资源质量影响三方面出发选取了指标,构建了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三层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为评价与预测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镜泊湖旅游业快速发展,环境压力指数化增加长,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镜泊湖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在水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计算了镜泊湖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两项指标的水环境容量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镜泊湖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为合理有效地利用水环境容量资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黄河内蒙古段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环境容量是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基础,研究自治区重要流域水环境容量,是科学地实施以总量控制为目标,制定自治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划的依据。本研究将在河流断面不同水期水质常年监测的基础上,经过实施确定不同流域的水质模型参数,最终确定出流域内水环境质量,提出各区域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流域工农业和社会不断发展,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使得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文中针对开都-孔雀河流域现状,采用河流一维模型和湖库非均匀混合模型,分析计算了开都-孔雀河流域各主要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并针对流域环境及污染特点,从工程措施、监督和管理措施两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属于多层次、多准则的复合系统问题,具有一定的模糊和突变特性,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对流域进行水环境风险综合评估与防控十分必要.建立基于16项底层指标的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将突变理论应用于表达和计算累积环境风险,可以形成系统完整的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评估研究方法.以流溪河流域为例,通过分区计算分析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形势,得出流溪河流域上游水环境累积风险水平较低,流域中游和下游均有较高的水环境累积风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浪河流域水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针对海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海浪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沾益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需解决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问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饮用水源保护、水环境整治、控制污染源、节水(能)改造5个方面来解决。应以污染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水资源安全系统和预警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流域水环境规划方法框架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界定小流域概念的基础上,将流域分析方法引入到小流域水环境规划中,初步建立了典型小流域水环境规划方法框架.该方法遵循了污染物在小流域中的运移规律,针对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因素--"源头-途径-末端-汇",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能够反映出不同污染物对流域水质的影响规律.以云南省寻甸县牛栏江小流域为例,在对其水环境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水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以确定重点污染控制区域和敏感地带,同时制定了其总量削减计划,提出了以水土流失防治、点源和面源控制、河道生态修复及河流内源疏浚为主体的水环境规划方案.该方案实施后,CODCr和NH3-N可分别削减1 857和125 t/a,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从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现状、农业生产用水状况、工业生产用水状况等方面分析探讨了亳州市水环境现状,指出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水资源总量、地表水、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及水污染,提出了防治对策:开源节流、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好中长期水资源发展规划、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加快生态工程投资力度、搞好生态恢复和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